圖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
在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相信在未來的幾年裡,隨著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的不斷執行,它必然會變得更智能更優化,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美麗的身影,在國際航天科技史上添上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目前,該飛船實驗船已在返艙後抵京。
據環球網6月13日報導稱,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已返京,目前,飛船的黑匣子被取出,技術人員已經採集並分析了其中的大量數據。經初步分析,試驗船按照預計目標完成了多項關鍵技術的驗證。
據了解,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作為一次「試驗」任務,其主要目的開展高速再入熱防護、高精度再入控制、大載重回收著陸等關鍵技術飛行試驗驗證,獲取飛行全過程參數,積累飛行試驗數據。從初步分析結果來看,試驗船按照預計目標完成了多項關鍵技術的驗證。其中,傳感器記錄下了返回艙再入返回過程中的過載峰值,表明返回艙返回時的熱環境與設計相符,完美達到設計預期,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一代載人飛船還有一項太空實驗讓外界密切關注。
圖為正在進行的3D列印實驗
那就是我國的3D列印實驗,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在太空中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科學實驗的目標。這項技術可以說,在國內已經非常的常見了,甚至有些人家裡都有一臺3D印表機,但這次實驗可完全不一樣,在太空進行3D列印實驗,難度之大,令人難以相信。那麼,太空3D列印究竟難在哪裡呢?
要知道的是,由於太空人在太空失重,在艙內呈漂浮狀態,加上材料的成形和列印的精度控制起來極其困難,因此太空失重環境是立體光刻技術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本次實驗的3D印表機是完全自主控制的,無人幹預。3D印表機在這樣的環境裡實現自主列印,其難度自然可想而知,這也讓人好奇,為何這麼困難,還要在太空試驗3D列印呢?
圖為太空3D列印系統在軌列印的樣件
這是因為,當國際空間站內缺少某種工具或部件,太空人們要花上數周甚至數月等待地面補給。一旦這種材料能在太空中列印,未來空間站只要放幾臺3D印表機,就能在短時間內,生產航天裝備關鍵部件。哪個部件壞了就列印一個補上,這絕對是最優方案。
正如項目負責人祁俊峰透露的一樣:如果我們具備了在空間站裡造東西的能力,就可以實現按需製造。如此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不僅是航天事業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標誌著人類進一步探索更遙遠的太空的可能,星辰大海將不再遙遠!該新聞引發海外網友熱評,甚至海外網友回復稱:中國航天近些年總是不斷創造奇蹟,其實力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姚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