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亓 創攝(人民視覺)

新華社記者 肖 瀟編制

中國「長徵」火箭全家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時30分,一聲驚雷響徹茫茫戈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於次日凌晨成功返回。

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中國,正式進入載人航天時代。

從大地、海洋、天空,再到太空,人類每一次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都將為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提供動力。就像我們今天的世界格局,依然還帶有大航海時代的深刻烙印。中華兒女都明白,我們曾經錯過了海洋,絕不能再錯過宇宙。但立志容易成功難,壯志凌雲的中國人轉頭回來就要面對冰冷的現實:中國載人航天底子薄、投入少、時間緊、無外援……

然而,奇蹟之所以被稱為奇蹟,就是因為人們在諸多不利條件中,憑藉頑強的意志力,以少勝多、「逆天改命」。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按照載人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逐步從一個載人航天的後發國家,變成了毫無爭議的世界航天強國。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沒能浮出地表的「曙光號」

萬事皆有因,中國的載人航天也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就像國產大飛機有個鮮為人知的遠祖——「運十」,如今家喻戶曉的「神舟」載人飛船也曾有一個歷史倒影——「曙光號」。

1970年4月,就在舉國歡慶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上天之際,來自全國的航天專家齊聚北京京西賓館,備受「兩彈一星」鼓舞的他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一鼓作氣,趁熱打鐵,把中國的載人航天也搞出來。大家一致認為,「要在1973年把第一艘載人飛船送上天」。而這艘載人飛船也有個寄寓著滿滿期望的名字:「曙光一號」。

7月14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載人飛船計劃。於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不到3個月後,中國開始了載人飛船的研製和航天員選拔,代號「714工程」,由錢學森親自掛帥。

然而理想熱情之上,還有政治環境和經濟基礎的制約。載人飛船是個「燒錢大戶」,它的上馬引起了不少爭議。據時任第七機械工業部軍管會副主任的楊國宇回憶,當時有人就認為,與其搞飛船,不如把錢花在建水電、化肥廠更有實際效果。

左右權衡之下,最終中央認為,我們不與美蘇開展太空競賽,而應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實用的應用衛星上來。「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後放放。」「714」工程遂在1972年被暫停,航天員大隊宣布解散。

誰知這一停,就是20年。鎖進絕密文件櫃裡的「曙光號」,也成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如同「初戀」般的記憶。

但「曙光」的餘韻並未徹底消失。當時計劃用來發射「曙光號」的火箭是「東風五號」洲際飛彈,其副總設計師叫王永志;而負責「曙光號」研製的飛船室主任,名叫戚發軔。20年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將在這兩個「老曙光人」手裡翻開全新的篇章。

是造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

「863」計劃的出臺,讓沉寂多年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迎來了自己的解凍期。可剛一解凍,中國載人航天就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爭論:中國的太空運載工具應該選擇何種技術路線,是太空梭還是宇宙飛船?

「飛機派」認為:太空梭技術含量高,可以重複使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載人航天的起點應該高一些;「飛船派」則認為:飛船是探索太空最簡單、最省錢、研製周期最短的工具,且中國返回式衛星回收技術已完全掌握,搞飛船,成功率更高。

可以說,這個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粒扣子」。對於這樣一項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科技工程來說,技術路線選錯了,後果不堪設想。爭論持續了3年多,雙方各執己見,誰也無法說服誰,「官司」一直打到了中南海。最終中央拍板:基於中國國情、經費投入、研製周期、安全風險等諸多因素,中國選擇走載人飛船的路線。

後來的一系列事實也證明了當年這一決策的正確——

2011年,美國太空梭全部退役。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就失去了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每個太空人的倉位費高達8100萬美元。日本、歐洲的太空梭也停留在紙面上,世界航天大國全部回到了飛船方案……

經過6年的詳細論證,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同時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也被確定下來: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其中,「神舟一號」爭取在1999年完成發射。

同年,60歲的王永志和59歲的戚發軔,被分別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與「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曾經「兩彈一星」時代的青年才俊,又在「退休」之齡重新站上起跑線,讓人在感慨歲月如梭的同時也愈發認識到,中國載人航天,不能再等了。

花最小的錢辦最大的事

「我壓力很大,腦子裡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人家的飛船上天幾十年之後,我們做出一個飛船來還能振奮人心呢?」王永志說,「如果按蘇聯和美國的老路走,我們將永遠落後於別人。」於是,以王永志為首的中國航天專家們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必須在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高起點、高效益、高質量、低成本,走跨越式發展之路。

這一點在選擇「神州一號」飛船設計方案時最能體現。

「當時,美國人選的是兩艙方案,蘇聯人是三艙方案,都有自己的道理,都上過天,都成功了。中國到底用兩艙方案還是三艙方案?爭論也是很大的。」戚發軔回憶道。最終,專家組以3:2的投票結果,決定用三艙方案。「但不是照抄蘇聯,我們把蘇聯的生活艙改成軌道艙留軌使用,把返回艙尺寸加大。我們認真地選擇了一個符合中國情況的方案。」

這也正是中國飛船的獨創之處:「神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執行完載人飛行任務後,還可以留有軌道艙在軌工作的載人飛船。

王永志說:「兩三噸重的東西,把它推到8公裡的速度,送上軌道,那是付出巨大代價的,不能隨便把它燒了。」所以中國的每次載人飛船發射,相當於額外發射了一顆空間實驗衛星+微型空間實驗室,既能收集科學實驗數據,也可以同下一艘飛船做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美蘇做5次交會對接試驗,需要發射10次,而中國只需6次,每次發射都要花幾億元,這樣一來中國航天就節省了一大筆資金。

這就是「高效益、低成本」,這就是中國人的技術創新,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之路。而這種把每一部分都利用到最大限度的風格,也在之後的中國載人航天項目中被延續下來。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16年的「神舟十一號」,沒有任何兩艘飛船的任務是重複的。一旦一個技術得到驗證,就立即開始全力攻克下一個,絕不「浪費」。2011年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本來設計的在軌壽命是兩年,卻超期服役到2016年,超計劃開展的多項技術試驗,直接使中國無需再發射「天宮三號」。

曾經有德國人問過戚發軔,中國人一年能實現發射兩艘飛船,是有什麼好辦法?戚發軔開玩笑道:「第一,我們有保密規定,我不能告訴你;第二,就算我告訴你,你們德國人也做不到。」德國人不相信,憑什麼德國人做不到?戚發軔說:「我知道你們星期一、星期五絕對不做精密的、重要的工作——星期五就在計劃第二天怎麼玩了,注意力不集中;星期一呢,心還沉浸在回憶中沒收回來呢!而我們是白天幹,晚上幹,星期六幹,星期天也幹,過節過年還幹!我們中國人憑什麼幹得又快又好?就憑這個精神!」

「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王永志說。

中國空間站2022年前後建成

隨著2003年「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已經完成;隨著2019年「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再入大氣層,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也圓滿完成。

與此同時,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隊伍完成了新老交替。當年,中國載人航天人才斷檔,還要靠王永志、戚發軔兩位「30後」支撐大局。但在之後中國載人航天大膽啟用新人,以工程聚人才,以項目帶人才,鍛鍊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隊伍。「神舟七號」任務之後,1957年出生的周建平接過王永志手中的「帥印」,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而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和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也都由「60後」科研人員擔綱。中國載人航天隊伍,風華正茂,生機盎然。

在談到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中國空間站何時能建成時,周建平表示,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已全面展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並開始運營,設計壽命10年,額定乘員3人。

鑑於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雖然中國長期被美國排斥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但這次中國並不打算「吃獨食」。2018年,中國邀請聯合國各成員國參加中國的空間站科學和應用研究計劃。中國空間站將為項目申請方提供免費的上行發射和空間站運行機會,以及測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務支持,研發經費由項目申請方自行承擔。

周建平說:「君子坦蕩蕩,我們不能因為過去人家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就用同樣的方式對他。探索太空和宇宙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政府一直秉持和平利用太空、合作開放共贏的宗旨,我們要本著這個原則追求自己的目標。」

空間站的發射離不開大推力火箭,肩負著這一任務的「長徵五號」火箭,已於今年10月運抵海南南昌發射中心。我們翹首以盼天空中能儘早看到「胖五」的身影,也期待中國空間站能早日到來。

本報記者 韓維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3日 第 10 版)

相關焦點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原標題:「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
  • 發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挺進世界海洋最深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致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新華社)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要「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寄託了先輩們探知海洋、利用海洋的夢想。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載人深潛技術還停留在600米。
  • 向全面航天強國挺進
    據此,我們觀察中國航天,可以自豪地說,北鬥三號收官之星成功飛天標誌著中國積26年之功、數代人努力自主打造的北鬥導航系統終於徹底完成了全球星座建設任務;為國際大家庭奉獻了世界一流的航天基礎設施,標誌著中國經過一個多甲子的奮發圖強,不僅成長為舉世矚目的航天大國,而且大踏步向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挺進。
  • 地球的地心深處與海下1萬米比外星還未知與神秘
    換句話說即使是太陽系之內另外七大行星的任意一顆,那對於人類來說也會顯然比我們的地球更有吸引力,然而眾所周知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我們人類若是對自己所生活了四百多萬年的地球都相當的陌生,那又如何去了解太陽系的其它行星呢?
  • 撫廣袤銀河,攬萬般星辰
    這個世界不僅有遼闊的海洋山川,更有深邃無垠的宇宙星空。向高處去,向無窮的宇宙深處去,才能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維度。但運用「星象學」理解世界已然植入骨髓,離宇宙也更近了。火箭、衛星、登月,探測太空的手段不斷進步,我們知曉了宇宙景觀的輪廓。也在探索新居所、新材料的路上開拓。
  • 死亡之海深處的生命信號
    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義是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即死亡之海。
  • 世界上最沒「面子」的海,深處內陸遠離大洋,平均深度只有7米
    導語:世界上最沒「面子」的海,深處內陸遠離大洋,平均深度只有7米。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海洋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是廣闊而深邃的,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一直以來都是神秘的象徵。其實海和洋應該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所謂海指的是靠近大陸的這一部分區域,洋則是遠離大陸的中心部分。世界上有些海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又寬又深,例如歐洲的亞速海,它深處內陸遠離大洋,平均深度只有7米,堪稱世界上最沒「面子」的海。
  • 江蘇裝備製造業擬以"六個轉變"實現向高端化挺進
    在接下來三年中,江蘇省裝備製造業將以「六個轉變」向高端化挺進。    2008年,江蘇省裝備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2.38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4,居全國首位。寬體大運量新型地鐵列車、低溫餘熱汽輪發電機組、新一代電控共軌燃油噴射系統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及高新技術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 翔安隧道:挺進風化深槽闖大關(圖)
    昨日,記者來到翔安隧道五通端,向施工人員了解工程進展情況。(黃嶸 攝)  穿越碧波萬頃,馳騁海底世界。  在島內五通至翔安西濱的海平面下,建設者們正揮灑著汗水,將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逐漸演繹成現實。
  • 雲谷田園研產銷農旅雙引擎發展,向一體化「深水區」挺進
    雲谷田園八年實踐,農業綜合體開發模式雲谷田園具備十年城市綜合體開發積累的雄厚資本和豐富經驗,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具備5大核心優勢的農業綜合體開發之路,成為中國首家定製型高科技農業研發生產、生態環境提升改善、鄉村旅遊開發等多元化一體的近郊運營商。
  • 比浩瀚星辰更值得的神仙句子,看一眼就愛上了!
    九、牽掛就是,我的日月星辰隨時會落下,大地崩裂,熔巖肆虐,人間災難,可若你說一句我愛你,星辰閃爍,綠水奔流,而我會不顧一切跑向你。十、世人皆如滿天星,而你卻如皎皎白月,眾星捧月,唯你耀眼。十一、你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盡力了,會不會不優異。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中國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做了《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主題演講。歐陽自遠自豪地說,中國一定會走得更遠,而且一定會越來越遠,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夢想,為我們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不斷努力。
  • 中國軍艦同步挺進三大洋
    記者注意到,中國海軍艦艇近來兵分多路,挺進世界三大洋,展現出日益強勁的遠洋戰鬥能力。  挺進三大洋顯示實力  在大洋中強健筋骨是打造「藍水海軍」的基本功課,而穿越阻礙中國海軍遠航的「島鏈」正是第一步。如今,中國艦隊赴西太海域訓練已成為「年度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
  • Leafstar首個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遺忘的星辰》空降...
    南寧首個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遺忘的星辰」沉浸式光影藝術展是由LeafStar葉子星辰主辦,晟鈥科技、雲影視覺、南寧萬象城聯合出品的沉浸式藝術展覽。展覽於2021年1月31日在南寧萬象城開展。此次,Leaf star葉子星辰的所有作品圍繞著“遺忘的星辰”主題而創作,讓你再次與日月星辰對話,與江河湖海唔談,與每一顆樹握手,與每一株草耳鬢廝磨,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尋求內心深處的那一片靈境。走入場館,阻隔外界幹擾全情投入;走出場館,帶著關於旅途的記憶和片刻抽離之後的勇氣繼續前行。
  • 海洋深處的罪惡 電影《海洋深處》觀感
    電影《海洋深處》,就把人類的這種貪婪演繹得淋漓盡致,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所以也就更具有說服力。19世紀的1820年,捕殺鯨魚會獲得豐厚的暴利,於是惹得貪婪的人們蜂擁而至,爭相捕獵。於是,就有了這部影片所描述的大海深處驚心動魄的捕鯨故事。故事發生在南太平洋的一艘捕鯨船上,船長叫喬治,這艘船來自他富有的家族,喬治並無出海捕鯨的經驗,但是因為他顯赫的身份,同時也是為了向家族證明自己的能力,於是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船長。
  •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死亡之海"變"希望之海"
    對我來講,從塔裡木油田勘探開發會戰以來,作為女記者曾無數次穿越「死亡之海」,見證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怎樣從無路到通路,再到有了一條世界上最長的沙漠生態公路;從沙漠中沒有一棵樹,到建成世界上最大沙漠植物園的歷史。
  • 過蛇龍年騎蛇龍《星辰殺》稀有坐騎新年開飆
    春節期間什麼坐騎是《星辰殺》裡最火最熱的?如果你還在躊躇應該開什麼「車」去接妹子,那麼請關注《星辰珍寶購物》為你推薦的這款新坐騎。來自無邊海域深處的黃金蛇龍在新春期間正式上架,最尊貴的駕駛體驗只為你開放!要飆車?想炫富?
  • ——讀譯林出版社《望向星空深處》
    美國科普作家蒂莫西·費裡斯(Timothy Ferris) 所作《望向星空深處》一書,是獻給世界各地觀星者的科普讀物,但它不僅僅是一本通俗的觀星科普作品,作者實地走訪了很多天文臺,講了一批熱愛觀星的人,引用了很多先哲的語言,提到了神話與科學、自然與社會、星空與人生,從這本文筆生動的書中,你能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仿佛銀河一般燦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