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來到翔安隧道五通端,向施工人員了解工程進展情況。(黃嶸 攝)
穿越碧波萬頃,馳騁海底世界。
在島內五通至翔安西濱的海平面下,建設者們正揮灑著汗水,將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逐漸演繹成現實。
作為中國內地首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的建設,其意義不僅在於打通了廈門的東通道,拉近了翔安與本島的距離,還在於它標誌著中國內地有水平有能力建造屬於自己的海底隧道。從某種意義而言,這條隧道架起的是夢想與現實間互通的橋梁,讓所有的追夢人備受鼓舞。
自豪、榮耀。正如環島路上熱辣辣綻放、如火如霞的刺桐花一般,參與翔安隧道工程的建設者們心中也燃燒著創業的熱情。
正月初七,當我們踏著晨曦來到翔安隧道五通端建設現場時,這裡已是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工人們的汗水摻著沙土擲地有聲,大型機械的轟鳴掩蓋不住拼搏的心跳。雖然整個廈門市依然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但這條凝聚著眾人期待與上萬建設者心血的隧道,卻沒有因節日而歇緩,仍馬不停蹄地向海底最深處挺進。五通端工程項目經理王學斌告訴我們,這裡初二就開工了,「春節裡也要拼!我們每前進一米,就離勝利越近!」
這個春節,建設第一線的工作沒有絲毫鬆懈,「海底風化深槽」這個技術難關的到來,讓每一個建設者都繃緊了神經,整個工地上沒有一個人回家。「如果說2006年是翔安隧道打基礎的一年,那麼2007年就是關乎整條隧道成敗的一年。」王學斌說,「海底風化深槽為破碎巖層,且直接連通大海,隧道從這裡通過,將有可能遇到透水、塌方等所有最艱難的建設環境,必須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150米的海底風化深槽,6到8個月的時間。在五通端距海平面45米的豎井下,工人們頂著高溫和渾濁的空氣,用鑽機在斷面上打孔,一個孔25釐米,一共要打200多個這樣的孔。之後,混凝土將被注入這些鑽孔,固化破碎巖層,讓隧道繼續挺進。「十幾年來我第一次參加建設這麼高難度的隧道,這是一個裡程碑。在強大的技術、科技力量支持下,我相信風化深槽一定會被徵服,這將是無上的光榮。」在採訪時,開挖分隊隊長蔡長模對記者說。
蔡長模是千萬建設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在他身上能看到所有建設者身上的堅韌、拼搏。這個來自四川安嶽縣的漢子剛剛從隧道開挖現場出來,防護面罩還掛在脖子上,滿臉灰塵,一件套頭衫足足溼了一半。他負責開挖工作,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要「悶」在漆黑的隧道裡幹最髒最累的活,但他毫無怨言。他的父輩早年就跟隨中隧集團走南闖北,後來他接過了父親的班,到現在也幹了快20個年頭。「這條隧道意義重大,我的父親雖然現在退休在家務農,但他一直叮囑我要幹好工作。」提起父親,他飽含深情。
侯華幫也來自四川,他是工地上的裝載司機,幹這一行已有十幾年了。他的妻子也在工地上,做炊事班的活。自從翔安隧道開工以來,夫妻倆已有兩年春節都在工地上度過。這位純樸的漢子很知足,「春節期間,公司給我們加了餐,還組織了卡拉OK、籃球賽……,活動挺豐富的。」雖然惦記著家中的孩子,但他是那種公私分明的人,「假可以不休,但工期不能延誤」。對於能親手修建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他內心充滿了自豪感,「等工程完工了,我一定要在隧道口留個影帶回家,讓家裡人看看。」
正是由於有許許多多這樣無私奉獻的建設者,翔安隧道才得以克服一道道難關,快速掘進。2009年,當夢想照亮海底時,天塹終將變通途。本報記者廖慧娟徐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