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5日11時05分,隨著全線最後一炮炸響,在我國東海海域,阻隔廈門島與翔安的滄海瞬間變為通途。中國大陸海底第一隧————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如蛟龍入海,深潛海底70米,長達8.95公裡,標誌著我國深海通道建造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為了這一時刻,中國鐵建二十二局集團的建設者為之奮鬥了4年多。他們憑藉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克服了各種困難,使穿越海底的夢想終成現實。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施工,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它的貫通對於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術,對類似工程的動工興建,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二局集團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項目部指揮長郭衍敬告訴記者,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設面對的是數項世界罕見難題————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隧道,最薄處5.7米;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面積達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軟弱圍巖(俗稱爛泥巴)、富水砂層、風化槽群(囊)等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為世界罕見。
「這條隧道是我們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可以說,它是我國依靠自主創新實現海底隧道技術突破的典範。」郭衍敬告訴記者,為應對複雜地質情況,整條隧道採取「動態設計、動態施工、動態管理」的施工建設理念。
針對圍巖軟、斷面大的特點,在通過軟弱地質和富水砂層時,項目部技術小組引進並創新了傳統的CRD施工作業法。在隧道中立起呈「十」字型的鋼拱架,分成四個作業小洞,「大洞套小洞」,每個小洞獨立循環、梯隊開挖,加強了支護,減少了拱頂及拱腰的應力,並起到了超前地質預報作用。利用此法,項目部在主洞連續6個月月掘進超過60米,其中有一個月達到73米,創造了我國軟弱圍巖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新紀錄。
走進海底隧道的掌子面,二十二局集團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項目部副經理胡文濤介紹道,「我們現在海底之下45米,整個隧道最低處離海平面70米。頭頂上是整個汪洋大海,安全可容不得半點馬虎。」
「一般的隧道,通過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結合完成整個支撐。而我們的初期支護就足夠提供100%的支撐和防護,二次襯砌起的是雙保險的作用。」胡文濤說。
二十二局集團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項目工程部部長葉宇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按原設計,初期支護的鋼筋混凝土厚度最多是30釐米,二次襯砌的厚度最多為70釐米;但項目部在施工中把初期支護的平均值提到了40釐米以上,最厚的地方超過100釐米,二次襯砌平均厚度55釐米,最厚處達到70釐米。
「項目部為此增加了巨額投入,確保萬無一失。」葉宇說。
「成立單獨的安監部,設立8個專職安全員,這在以前沒有過。」具有多年工程管理經驗的二十二局集團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項目安監部部長盧永升這樣感慨。在他看來,為了安全,項目部採取的措施舉不勝舉。
正是依靠這種安全理念,翔安海底隧道安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保障。其抗腐蝕、抗滲水度均為最高等級,能抵抗8級地震,施工工藝達世界頂級水平,工程質量合格率100%,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三大樣板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