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面航天強國挺進

2020-06-2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向全面航天強國挺進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向全面航天強國挺進

中國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示意圖。 本文圖片為新華社發

經典的交響總有動人的序曲,傳世的巨著總有非凡的序章。6月23日9時43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北鬥三號收官之星沖天而起、直上九霄,大氣磅礴地在浩渺的太空譜寫出中國航天強國交響樂的雄壯序曲,寫下中國航天強國史詩的雄渾序章。

2016年12月27日,中國發布第四部航天白皮書,首次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航天發展願景為「全面建成航天強國」,並從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釋。

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航天強國,有一整套嚴密複雜的指標體系,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就是沿著這套指標體系不斷躍升,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跨越。然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航天強國,還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角度,那就是看其在主要航天領域的表現。通過考察世界主要航天強國,特別是美國,我們不難發現,航天強國有「三大標配」:自主、穩定可靠的全球導航系統,自主建設和運行的空間站系統,成熟的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深空探測能力。

據此,我們觀察中國航天,可以自豪地說,北鬥三號收官之星成功飛天標誌著中國積26年之功、數代人努力自主打造的北鬥導航系統終於徹底完成了全球星座建設任務;為國際大家庭奉獻了世界一流的航天基礎設施,標誌著中國經過一個多甲子的奮發圖強,不僅成長為舉世矚目的航天大國,而且大踏步向全面建成航天強國挺進。

從服務自身到導航全球

「北鬥」邁向綜合時空服務體系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深刻認知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兩個事件。一是1993年7月的「銀河號」事件,當時被關閉衛星導航服務的中國商船「銀河號」被迫在茫茫大海上拋錨停泊。二是2008年5月的汶川特大地震,北鬥一代設備發出了來自震區的第一條消息,救災部隊攜帶的北鬥一號終端機,通過獨有的短報文不斷從前線發回各類災情報告,為指揮部指揮抗震救災提供了信息依據。

上述事件從反面和正面兩個角度堅定了中國建設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決心和加速建設的進程。「銀河號」事件第二年,「北鬥」正式立項。經過6年努力研製和緊鑼密鼓的準備,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第一顆和第二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先後發射成功,雙星組成北鬥導航衛星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3個具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03年,一顆北鬥導航衛星試驗系統備份衛星發射入軌,中國「北鬥」以穩定和富有特色的短報文服務為本國發展開始呈現出支撐能力並贏得國際關注。

汶川地震後,北鬥建設駛入快車道。到2012年底,北鬥二號系統建成,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17年11月,北鬥三號首組雙星成功發射,「北鬥」開始進入全球化時代。到今年3月9日,共成功發射了29顆北鬥三號衛星,北鬥全球星座收官只待最後一顆星。6月23日,在億萬民眾矚目之下,北鬥三號收官星成功飛天,「中國的北鬥」真正成為「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

從無到有,從實驗系統到全球星座,「北鬥」進化史是中國航天追求卓越的縮影。科技進步永無止境,「北鬥」在確保系統穩定可靠的同時,瞄準了更宏偉的發展目標:建設和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不能建立獨立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不能稱為航天強國,有了獨立衛星導航系統卻不能實現持續發展進步的國家也會在激烈的國際航天競爭中被逐漸邊緣化,最終與航天強國失之交臂。實現全球星座組網的「北鬥」已經為中國航天強國建設奠基,它將繼續以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為航天強國建設奮鬥不止。

從單人短暫到多人一個月在軌

中國太空之家呼之欲出

空間站具有體積大、功能強、運行時間長等優點,被稱為太空的航空母艦。目前,空間站被認為是最適合長期載人航天、開發太空資源的平臺,可以充分利用太空超微重力、超潔淨、超真空、超無菌以及超陽光輻射等地面所不具有的環境條件,使航天員可以長期從事天文觀測、地球資源勘測和國土普查、大地測量、天氣預報、生產新材料的試驗、醫學和生物學研究、高純藥物生產試驗的實驗等,擴大了人類開發的範圍和規模,使宇宙空間更好造福人類。

建設空間站並對其運行維護是世界航天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中國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獲得批准實施,被命名為「921工程」,同時確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從神舟一號問世並首次飛天成功,到神舟五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再到神舟七號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從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發射並與神舟飛船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到天舟貨運飛船驗證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再到長徵五號復飛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取得成功,中國載人航天一路挺進到空間站時代的門檻前。

根據計劃,中國空間站的核心艙將於2020年前後發射,之後兩個實驗艙段將與之對接,中國載人航天第三步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將全部完成。屆時,中國將與合作夥伴一道,在太空之家探索科學奧秘,並藉此向航天強國的目標大大邁進。

從「繞」「落」到即將取樣返回

瞄準載人登月和建月球基地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是人類研究宇宙和地球本身的最佳平臺,也是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航天強國就必然要在月球探測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並取得突出成就,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航天大國都把月球探測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一大重點。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即嫦娥工程於2004年正式開始實施,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3個階段。雖然開展相對較晚,但是嫦娥工程進展很快。2007年10月至2019年1月,中國陸續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實現了環月飛行探測、受控撞月探測、落月定點及巡視探測。根據計劃,今年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繼續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目標任務。

「無人月球探測」只是嫦娥工程的一小步,接下來的「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堪稱中國航天大夢想。前者是美國和蘇聯曾實現的人類航天事業突破,後者則是等待人類實現突破的空前壯舉,向著這兩大夢想進發的過程,無疑就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過程。從目前來看,關於嫦娥工程的這兩項目標任務的實施,還沒有公布時間表,但是可以從其他航天任務中窺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中國近期發射的新一代飛船試驗船被認為有近地和深空兩種型號,其中深空版重量達到21.6噸,可以實現載人進入月球軌道,因此,被認為將是中國未來載人登月的主力太空飛行器。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是中國航天發展的一大特點,這一點也深刻體現在嫦娥工程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近日表示,等到探月「繞、落、回」技術成熟後,我們再考慮載人登月和在月球上建科研基地,一步一步實現嫦娥工程的各項目標。

從搭便車到即將「繞」「落」合一

首次自主火星探測起點高

深空探測對人類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歷史和現狀,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變、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以及積極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月球探測是人類深空探測的起點,有志於建設航天強國的國家當然不滿足於探月,而是要探索太陽系的星辰大海及更廣闊的宇宙空間。火星由於與地球在自轉周期、自傳傾斜角度、四季變化等方面有諸多相似性,故成為月球之外人類探索最多的天體,也是中國航天一直致力於探索的目標。

2011年11月8日,根據中俄此前達成的協議,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乘俄羅斯火星採樣返回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開始踏上火星探測之旅,其主要科學目標是探測火星的空間磁場、電離層和粒子分布變化規律、大氣離子逃逸率地形地貌、沙塵暴、赤道附近的重力場。然而,發射第二天就傳來俄探測器變軌失敗的消息,螢火一號隨之功虧一簣。

螢火一號是中國在不具備大推力火箭的情況下,以搭便車方式實現火星探測的一次努力。此後,中國轉向自主火星探測。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獲批立項。隨著重型火箭長徵五號首飛和復飛成功,中國從根本上解決了火星探測運載能力不足的問題,並將探測器發射時間窗口預定在今年7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即將實施的首次自主火星探測起點很高,不僅實現環繞火星探測,而且還將實現火星表面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即實現「繞」「落」合一。從目前公布的相關信息來看,中國火星探測器裝備精良,將對火星全球性的地形地貌、地表的巖石成分與分布、地質構造和內部結構等進行廣泛探測。屆時,首次由中國講述和定義的火星將呈現在人們面前,進一步揭示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彰顯中國向航天強國目標奮進的成果。(記者 張保淑)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6月29日 第 09 版)

相關焦點

  • 吳偉仁:發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
    &nbsp&nbsp&nbsp&nbsp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偉仁:&nbsp&nbsp&nbsp&nbsp我的發言題目是:發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
  • 我國2020年將基本達到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原標題:十九大速遞|我國二○二○年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十九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18日在京透露,到2020年,我國力爭實現在軌太空飛行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超越歐盟,基本到達世界航天強國水平。
  • 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力量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運載火箭是連接人類與太空的天梯,是開展一切航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長徵五號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顯著標誌之一。
  • 仲景食品攜手中國航天基金會 助力「航天強國」建設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11月6日,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仲景食品」)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在北京舉行品牌合作籤約儀式,中國航天基金會向仲景食品授予「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榮譽稱號。本次合作不僅體現出了仲景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也標誌著仲景食品與中國航天事業合作的全面升級。中國航天基金會秘書長王程、副秘書長袁茂富,仲景食品總經理朱新成等人出席本次活動。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原標題:「神舟一號」發射成功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2019年10月28日,遠望號火箭運輸船將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貨櫃卸至海南文昌清瀾港。
  • 望海樓: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力量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運載火箭是連接人類與太空的天梯,是開展一切航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長徵五號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顯著標誌之一。
  • 中國航天董事長吳燕生: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
    雲財經訊,2020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活動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廣東省東莞市召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出席會議並演講。
  • 弘揚探月精神 築夢航天強國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秉持初心,堅定信念,猶如戰馬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歌猛進,不斷追逐著屬於自己的飛天強國夢。逐夢而行,開啟飛天攬月的探索之旅。偉大事業源於夢想。從遠古的嫦娥奔月傳說,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航天始祖」萬戶,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已延續千年,人們早已無法滿足於立足地球仰望星空的幻想。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綜合國力的提升,逐夢探月逐漸由夢想變為了現實。
  • 技術強國日本,為什麼撐不起一個航天強國?
    作為曾經的世界經濟第二強國,日本的科學技術綜合水平,目前在世界上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但是,日本的航天水平卻並不靠前,不僅比不上美俄歐,綜合水平比不上中國,甚至有被印度趕超的趨勢。這是什麼原因呢?第一,資金給不夠,人才很難受。說到資金緊張,不得不提日本丟失的三十年。
  • 雲谷田園研產銷農旅雙引擎發展,向一體化「深水區」挺進
    研產銷農旅雙引擎發展,向一體化「深水區」挺進雲谷田園8年紮根農業,先行先試累積獨創的智慧方案,集研發、產出、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模式,在不斷的探索中,助力產業升級與創新。雲谷田園致力打造中國鄉村旅遊第一品牌、高端生態農產品研產銷一體綜合模式的第一品牌,協調發展向一體化「深水區」挺進,推進產業協同。
  • 中國宇航學會召開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會議指出 全面構建世界一流宇航科技社團,著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在組織建設方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推動黨建業務融合發展,形成以會員服務為中心的科技社團組織建設路線圖;在學術交流方面,以中國航天大會為抓手,集眾智打造高端學術會議品牌,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學術交流活動;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以深度參與國際組織為牽引,全面促進國際合作,穩步提升中國航天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在科學普及方面,以打造「夢想航天」科普品牌為主線,廣泛開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動,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 國內首部系統全面論述航天精神著作《中國航天精神教程》出版
    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航天精神研究分會聯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1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航天精神教程》籤名售書活動中獲悉,由梁小虹擔任主編的《中國航天精神教程》近日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向社會公開出版發行。
  • 《向火而行》為航天強國英勇而戰『航天禮讚原創MV』
    > Composed a historic resonant song 向火而行the planets 飛控人的胸懷 BACC people’s mind 比浩瀚宇宙更加遼闊 Is broader than the vast cosmos 向火而行
  • 中國航天日,青島智騰向航天人致敬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同時開創了中國探索星辰大海航天史的新紀元。「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希望銘記歷史、傳承精神,讓更多公眾了解航天、應用航天;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勉勵航天人矢志目標、不畏風險、不懼挑戰,在接續奮鬥中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號召全社會凝心聚力,愛國奉獻追夢,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加強科技創新 建設航天強國 弘揚航天精神
    在談及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方向時,龍樂豪院士表示,應該向更加廉價、更加可靠、可重複使用、設計簡潔這幾個方向努力。目前,使用化學推進劑的長徵五號已經發射了五次,火箭技術已經正式進入應用,可靠性也比較高。未來如果要到更遙遠的星際空間,想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可能需要打造和推進核火箭。
  • 「中國航天科普」學習強國號今日上線
    9月8日,在中國宇航出版社創社40周年之際,「中國航天科普」學習強國號上線,航天科普知識傳播再添新陣地。「中國航天科普」為中國宇航出版社旗下的航天科普新媒體平臺,旨在以圖文、音視頻等全媒體形式,為廣大航天愛好者搭建一個培養航天興趣、獲取航天資訊、汲取航天知識、了解航天圖書、接觸航天專家的線上平臺。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於10月16日在浙江展覽館舉行為期9天的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通過科技感爆棚的互動體驗和航天大咖的知識分享,為浙江省的「大小朋友們」獻上一場炫酷的「太空盛宴」。此次科普展是中國航天基金會與康師傅展開「新三年」合作後的首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動。
  • 新年獻詞 | 建設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向全體員工、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及家人,向廣大用戶和合作夥伴,向所有關心、支持、幫助中國航天事業和航天科工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中國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做了《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主題演講。除探月計劃之外,我們也將全面重點探測火星,還要去小行星。 歐陽自遠自豪地說,中國一定會走得更遠,而且一定會越來越遠,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夢想,為我們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不斷努力。
  • 「嫦娥四號」樹立裡程碑,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航天強國展開打開...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指出,嫦娥四號實施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對於促進深空探測後續任務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另外,嫦娥四號著陸後,將開展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研究,推動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的深入。另外,嫦娥四號著陸實現了航天和相關學科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無疑也將推動航天技術和其它科學領域相關技術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