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系統全面論述航天精神著作《中國航天精神教程》出版

2020-12-04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航天精神研究分會聯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1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航天精神教程》籤名售書活動中獲悉,由梁小虹擔任主編的《中國航天精神教程》近日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向社會公開出版發行。

《中國航天精神教程》是國內首部系統全面論述航天精神的著作。該書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航天精神研究分會組織中國航天系統內外部的專家編寫,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兼航天精神研究分會會長梁小虹研究員擔任主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侯少文擔任執行主編。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五、八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三、四研究院,中共中央黨校,解放軍航天工程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了該書的編寫。

梁小虹是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在中國航天領域工作,在探索企業內部管理規律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企業黨的建設、文化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撰寫過《航天精神》等著作。

梁小虹曾推動設立了「中國航天日」。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曾連續多年遞交設立航天節日的提案,還請到39名院士籤字呼籲。2016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每年4月24日(中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鑄就偉大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然而,航天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航天精神也面臨著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員工代際結構變化、多元文化思潮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和衝擊。面對航天事業發展的新變化、新挑戰、新使命,需要與時俱進地研究航天精神的核心要義,梳理航天「三大精神」的邏輯關係,深入研究航天精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用性,著力探索新時期航天精神的繼承與發展,更好地為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為此,梁小虹主編的《中國航天精神教程》應運而生。

《中國航天精神教程》全書近30萬字,鮮活記錄了航天人特有的信仰追求、思想品質和行為方式,深刻體現了航天人的思想、意志與情感,系統總結了航天精神的起源、發展、內涵和外延,全面揭示了航天精神在新時代的繼承、拓展與升華。

書中認為,航天精神中最根本的屬性,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這8個字之中,「艱苦奮鬥」又從屬於「自力更生」。因「自力更生」而必須「艱苦奮鬥」。這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借鑑和啟示意義。

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在為《中國航天精神教程》所寫的序言中寫道:「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感到中國航天的輝煌歷歷在目,書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我接觸和經歷的。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名老兵,我有幸親歷並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在黨的領導下的奮鬥徵程,有幸實踐並組織了許多重大的航天工程。」

「《中國航天精神教程》一書探索性提出了『強國奮鬥、胸懷世界、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協同攻堅、卓越奉獻』的新時代航天精神基本要素,推動了新時代航天精神建設與航天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既有頂層牽引又有航天行業特色的文化系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土壤,進一步築牢了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精神基礎。」劉紀原在序言中說。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在福州成功舉辦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於9月19日上午在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少文介紹了《中國航天精神教程》旨在全面、系統、準確講授中國航天精神一系列基本問題、打造高品質教材的編寫定位,提出航天精神最根本的屬性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其中「艱苦奮鬥」又從屬於「自力更生」,因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在福州成功舉辦
    論壇以「弘揚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為主題,邀請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圍繞新時代傳承弘揚航天精神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與解讀,旨在打造航天精神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交流合作平臺,以帶動和提升各單位的航天精神研究能力,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 ...是航天技術的勝利,也是航天人文精神的勝利」——2020年中國...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今年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9月18日至21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召開。大會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依託學術、產業、科普、文創四大活動體系,全面展示宇航前沿技術,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世界航天領域的深度合作。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而國內首部系統論述火星的權威性科學專著《火星科學概論》及時推出,應運而生,滿足了從事火星探測的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填補了我國在火星科學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向讀者介紹了火星探測的各種方式,如「飛越探測」「軌道器+著陸器」「火星車巡視探測」等,僅軌道器就介紹了十餘種,論述全面而深入。
  • 中國失去澳大利亞衛星站?中國航天成就顯著,航天精神勇往直前
    地球在過往的歲月裡,中國航天精神始終帶領著中國航天事業默默的向前發展在近年來,我國航天取得了諸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環形山/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隨後又釋放了玉兔二號月球車。經過長達26年的努力,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
  • 中國航天人的飛天夢 評《火星科學概論》
    而國內首部系統論述火星的權威性科學專著《火星科學概論》及時推出,應運而生,滿足了從事火星探測的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填補了我國在火星科學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不僅如此,這本書還向讀者介紹了火星探測的各種方式,如「飛越探測」「軌道器+著陸器」「火星車巡視探測」等,僅軌道器就介紹了十餘種,論述全面而深入。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0月10日,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這位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人」,結合一生所伴的航天事業,向200餘名南開師生講述了「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2020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為2024年建成中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意味著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即將完成,服務範圍覆蓋全球;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今年年底,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到月球進行月壤採集並返回地球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於10月16日在浙江展覽館舉行為期9天的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通過科技感爆棚的互動體驗和航天大咖的知識分享,為浙江省的「大小朋友們」獻上一場炫酷的「太空盛宴」。此次科普展是中國航天基金會與康師傅展開「新三年」合作後的首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動。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這條方針孕育了我國最初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完全自主研製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一曲《東方紅》唱響世界。在即將發表的《新聞公報》稿上,周恩來加上了「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字句,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人在航天事業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意志和決心。偉大的實踐賦予了「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更為深刻的含義。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首屆中國航天圖書節展示的經典圖書有你讀過的嗎?
    載人航天出版工程 該叢書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叢書從系統性、前瞻性和實用性出發,以助推載人航天工程發展和航天技術進步為目標,總結、整理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重要成果及寶貴經驗,引進、出版國外優秀著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星空浩瀚 追夢不止——黨報人與航天人共話航天精神
    「這些年,中國航天人太拼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01指揮員胡旭東感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神舟九號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說。2020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5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濃墨重彩的一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拉開序幕;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中國開始火星探測之旅……10月12日,「人民日報進航天」雲中版活動推出,黨報編輯記者連線航天人,共話飛天夢想,共敘航天精神。
  • 加強科技創新 建設航天強國 弘揚航天精神
    、航天技術成果轉化等社會熱點問題切入,結合專業所長,深刻解讀火星探測背後的故事,揭示中國航天的成功秘笈,為網友們送上了一場高質量的精神盛宴。  梁小虹書記認為,中國航天的質量文化觀主要包括「質量是政治、質量是生命、質量是效益」等理念。對包括中國航天在內的所有從事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單位和科研成果而言,質量首先是政治,中國人的探火、探月、空間站、全球導航系統等重大工程容不得失敗,這種失敗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失敗和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是政治上的損失和壓力。如果沒有政治上的考量,沒有政治上的責任感,航天工作就很難做好。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尚書》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遺存之一,翻開這部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堯典》便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對星空的認知與探索。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堯執政後,命羲氏和和氏"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即弄明白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制定曆法,告訴天下百姓按照宇宙的科學規律去生活和生產。
  • 吳燕生:讀懂了這些,就解開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密碼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發布《旗幟——航天「三大精神」學習讀本》。該書由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作序,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方向明主持編寫。在序言中,吳燕生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視精神力量的重要論述和對航天事業、航天人的重要指示批示為引領,凝練地總結了廣大航天工作者在數十年的奮鬥中鑄就航天「三大精神」的歷史脈絡與鮮明特徵,敏銳地指出了航天「三大精神」的內在邏輯與重要意義,勉勵廣大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將精神的力量轉化為航天報國的堅定志向和航天強國的堅定信念,轉化為砥礪奮進、接續奮鬥、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強大動能,
  • 清華學者出版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著作
    清華學者出版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著作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3-1-9 董子暢 馬海燕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羅國安歷經20年完成的首部中醫藥系統生物學英文專著面世後,引起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該專著的國外出版對於中醫走出去具有意義。
  • 中國航天科工舉辦傳承陳定昌院士精神追思會
    23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天科工)在京舉行「傳承陳定昌院士精神追思會」。會上,航天科工科技委高級顧問李伯虎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航天科技集團姜傑院士,以及多位青年代表從不同角度,深情講述了陳定昌院士的感人事跡,深切表達了對陳定昌院士的思念之情,並表示要以陳定昌院士為榜樣,接續奮鬥,不斷推動國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 展示航天成果 弘揚科學精神 科普巨幕電影《火星使命》拍攝擷英
    編者按:8月,國內首部以航天科技為內容的科普巨幕電影《火星使命》,在金昌「火星1號基地」開拍。電影《火星使命》由中國科學技術館和「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聯合出品,委、市政府協拍,嘉星一族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攝製。
  • 中國系統、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4月25日,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網絡安全、信創、現代數字城市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合作。中國系統總裁陳士剛、副總裁李知諭、副總裁周崇毅、中央部委北京公司總經理李衛、中央部委北京公司總監蔡亮,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黨委書記雷剛、經營發展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李寧、十二所總工程師王若冰、十二所技術部主任賈福凱等出席籤約儀式。陳士剛在籤約儀式上表示:「50年來,航天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激勵著國人自力更生、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