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浩瀚 追夢不止——黨報人與航天人共話航天精神

2020-10-24 中國青年報

「這些年,中國航天人太拼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01指揮員胡旭東感慨。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就是載人航天精神。」神舟九號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說。

2020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5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濃墨重彩的一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拉開序幕;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中國開始火星探測之旅……10月12日,「人民日報進航天」雲中版活動推出,黨報編輯記者連線航天人,共話飛天夢想,共敘航天精神。

「要把人民日報辦得更好,擴大地域覆蓋面、擴大人群覆蓋面、擴大內容覆蓋面,充分發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人民日報社對外交流合作部以「金臺書聲」讀書會為橋為窗,走出編輯樓,邀請社會各界一起深讀黨報、深讀時代,努力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讀書會創新方法,成功舉辦「人民日報進校園」「人民日報進鄉村」雲中版系列活動,線上聚焦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反響熱烈。「人民日報進航天」是又一次新嘗試。

廣袤無際的太空背景幕布下,黨報人與航天人的對話別開生面。胡旭東深情講述109天測試期間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迎難而上的發射歷程。劉洋表示期待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航天精神,關注航天事業。「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執行主編張文軍分享了近年來航天報導成為熱點、航天人被「追星」的有趣故事。

人民日報與航天事業的情緣、黨報科技報導的持續創新、太空經濟的飛速發展、太空探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啟示……作為老中青三代黨報科技記者的代表,來自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的蔣建科、餘建斌、劉詩瑤從記錄者的視角,用一個個版面報導穿針引線,鋪展開中國航天事業拼搏奮進的時代畫卷。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中強調,「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在胡旭東看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航天人最生動的寫照,「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看到;航天人的夢想也很遠,需要長久跋涉才能達到。」「航天精神與時俱進,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年輕記者劉詩瑤說:「航天人是造夢者,黨報人是記錄者,我們都是書寫夢想的人。」逐夢星辰大海,航天人從未退縮,黨報人始終在場。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老一輩航天人秉承信念、發揮智慧、忘我奉獻,使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他們為國爭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協同的意識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我們將努力踐行投身航天事業的初心和使命,創造出無愧於黨和國家、無愧於時代和民族的新業績。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從青絲變白髮,也看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中國航天,他們一棒接著一棒,為夢拼搏奔跑向前。
  • ...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徵程開啟 長城天賦助力航天精神
    星空浩瀚,探秘無限。古往今來,在探索太空這條永無止境的道路上,既有人類對於浩瀚宇宙的好奇,亦有無盡的創新和突破。從陸地到太空,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從沉沉暗夜走向風光霽月,中國航天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的探索精神和過硬品質也備受關注。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戰略合作夥伴,長城天賦的追夢精神也和中國航天精神一脈相承。不僅在發射中心現場親眼見證珍貴時刻,也在發展的過程中用航天品質為國產葡萄酒帶來突破和驚喜。
  • 【城市基層黨建︱主題黨日】中專路社區:感悟航天精神 共築航天夢想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追求的航天夢。為增進對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認識與理解,10月22日,中專路社區黨支部攜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離退休幹部黨支部開展「與航天共夢想,與歲月共輝煌」主題黨日活動。
  • 肯德基攜手中華航天博物館推出WOW桶中國航天季
    燃動熱愛,肯德基宅急送WOW桶呈現專屬航天迷的盛宴1970年的4月2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自2016年起,4月24日便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在中國航天人幾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下,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斐然,在不同的年代都是年輕人關注的熱點,中國航天也逐漸成為擁有探索精神的航天愛好者們心中的熱愛與驕傲。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為了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飛行的人",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萬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人類第一個"飛天"的男人。這正是中華民族對宇宙對航天的探索精神,哪怕為此付出生命。
  • 吳偉仁:發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
    &nbsp&nbsp&nbsp&nbsp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偉仁:&nbsp&nbsp&nbsp&nbsp我的發言題目是:發揚探月精神 建設航天強國。
  • 追夢航天!一名「衛星大管家」的自述……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莫崎、胡煦劼2019年5月17日23點48分,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託載著第四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駛向浩瀚太空。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楊雲所在的衛星長管崗位,平均每天執行長管時間要超過18個小時,通常半夜都需要起來進行一些特定的崗位操作,休息時間不定,長期晚上執行任務。
  • 與「北鬥」「神舟」「嫦娥」團隊共話航天精神——巨人不讓站在肩...
    作為「最美奮鬥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7416廠技能工人徐立平受邀到天安門廣場觀看了閱兵式。當他坐在觀禮臺上,看到自己曾經親手加工過、觸摸過的產品緩緩駛過天安門,心潮澎湃,瞬間生出一種專屬航天人的自豪感。
  • 弘揚探月精神 築夢航天強國
    從遠古的嫦娥奔月傳說,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航天始祖」萬戶,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已延續千年,人們早已無法滿足於立足地球仰望星空的幻想。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綜合國力的提升,逐夢探月逐漸由夢想變為了現實。自2004年開啟探月工程以來,中國的飛天之旅一路高歌猛進。
  • 傳承航天精神,無愧時代召喚:同文講壇第54講帶你遨遊「星空」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劉小慧)「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做出的重要指示。在「嫦娥五號」執行探月任務、舉世關注中國航天之際,同文講壇第54講的現場也掀起了一陣暖洋洋的「航天熱」。
  • 航天人與馬拉松
    靜下來仔細一琢磨,其實航天事業和馬拉松還真有很多相通之處。  跑馬拉松,需要一個遠大的夢想。航天事業,同樣如此。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從邁出家門的第一次訓練開始,內心始終會有著一個溫暖的夢,比如訓練半年後參加半程馬拉松賽,訓練一年後參加全程馬拉松賽等。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這三位航天人告訴我們,為何要追夢。  在戚發軔看來,太空是人類生活的「第四環境」,是國家主權的「第四個疆域」。「我們要去,我們不能不去。」  靠什麼去?靠航天技術。「我們要有這個夢。」戚發軔說。  這個夢,同時也被一種科學求知的欲望持續推動。吳偉仁認為,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天性。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心懷偉大夢想,接續迎難前行,讓「長徵」「神舟」「嫦娥」「天宮」等,一次次進入公眾視線,一次次刷新中國高度,不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更培養和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載人航天精神。
  • | 畫裡有話
    今天,是一個適合仰望星空的日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從50年前宇宙中第一次出現中國製造的「星星」,到「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從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工程立項,到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浩瀚的太空見證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本色、激蕩著中國人民的探索精神。那些刺破蒼穹的衛星,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是擁有偉大創造力的!
  • 完美日記攜手女性航天工作者,尋色宇宙星空,探索內心力量
    每一次的發射,都離不開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他們堅毅不拔的航天精神。而在成功發射的兩天後,我們看到了一組來自中國新時尚美妝品牌完美日記的航天女性工作者的時尚大片。她們剛與柔並濟、情與理並蓄、美與力並融,她們是中國航天女性工作者。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李明攝/光明圖片【探尋精神源頭彰顯時代價值】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章 文「咱們明天見。」這是17年前的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艙門關閉前說的最後一句話,透著樂觀、自信。3個小時後,楊利偉叩響了太空的大門,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後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在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他們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 「天問一號」開啟星際探索新徵程,一起見證不甘平凡的追夢力量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搭載下,於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開始火星探測之旅的同時,也預示著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開啟新的篇章。這種浪漫想像的背後,醞釀著的是一種求索的渴望,一種不甘平凡的追夢力量。
  • 中華航天博物館線上直播 「雲春遊」輸出航天文化
    5年來,中華航天博物館圍繞「航天日」主題,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突出的活動,影響力越來越大。受阿里巴巴邀請,中華航天博物館已於2020年3月14日、4月11日完成兩次「淘寶雲春遊」線上博物館直播活動,瀏覽量累計達40.06萬,反響熱烈。
  • 創新與中國航天
    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航天,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創新成就了中國的航天夢想,是創新成就了崛起的中國。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 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