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豐臺區科普教育基地,中華航天博物館在豐臺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公眾、貼近實際的科普活動。近年來先後參加豐臺區「科普資源牽手工程」,參與「魅力豐臺科普行科普惠民」——科普地圖、科普護照活動,原創微話劇《匠心永鑄》在豐臺科技周進行多場展演,館藏「東方紅二號」衛星亮相「飛越太空」社區科普展覽,積極發揮科普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促進科普大眾化傳播。
2016年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5年來,中華航天博物館圍繞「航天日」主題,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突出的活動,影響力越來越大。受阿里巴巴邀請,中華航天博物館已於2020年3月14日、4月11日完成兩次「淘寶雲春遊」線上博物館直播活動,瀏覽量累計達40.06萬,反響熱烈。
4月24日,中華航天博物館進行了一場「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航天日專題直播,為全國的航天愛好者和中小學生提供普及航天科普知識、感受航天精神、傳承航天文化的平臺。
直播活動在博物館員工向錢學森銅像敬獻花籃儀式中開始,深切緬懷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航天人為我國科學事業、國防現代化建設建立的卓越功勳。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鏡頭轉向《請歷史記住他們》的巨幅油畫,上面描繪了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兩彈一星」計劃是中國科研的裡程碑,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國防事業穩固發展,更是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五大國的地位。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至此,這批甘於奉獻的英雄和他們的輝煌業績在30年後得以公眾於世。
這幅油畫上每一位科技專家的動作與眼神中都透出堅定與執著。核物理學家王淦昌眼鏡片後的淡定從容,我們仿佛又聽到了在組織上要他隱姓埋名長期從事核武器研究時的那句樸素的回答——「我願以身許國」,鄧稼先那雙手半合的姿勢,是他在表示原子彈和氫彈能量差別時的最典型的動作,郭永懷,這位空氣動力學家,犧牲於直升飛機墜毀事故中,遺體燒毀,但緊抱在懷中的絕密資料公文包卻完好無損,在他那平靜的目光中蘊含著黨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境界……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在浩瀚太空奏響,宣告了中國進入航天時代。直播中重現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場景,引領著觀眾的思緒,重溫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激情歲月。
隨後,講解員將一段航天往事——「隱姓埋名」王淦昌娓娓道來,博物館的神秘景點、軍工歷史文化遺址——將軍樓展室也在直播中亮相,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展現了中國航天事業創建以來積澱的寶貴精神財富。
直播的最後,在博物館重要藏品——首個航天日當天天安門廣場升起的那面國旗旁,工作人員合唱航天人追夢之歌《飛天利劍》。
直播間的觀眾們踴躍地留言,與講解員積極互動:「這是淘寶最硬核的直播」「厲害了我的國」「孩子喜歡看」「喜歡國家多點這樣的直播」……
設立航天日,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中華航天博物館通過線上參觀的方式,將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和觀眾渴望獲得航天知識的需求相結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大眾「近距離」欣賞文物之美的需求。
來源:豐臺區委宣傳部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豐臺報》
圖文:胡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