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祖先是恐龍?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2020-11-24 新華報業網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抖音宣布與全國20餘家博物館推出「雲端博物館」活動,邀請博物館館長、文化名人通過抖音直播帶領觀眾線上看展,讓更多人走近博物館,了解博物館,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直播之前,我們也與劉樹臣副館長進行了一次對話,聊了聊中國地質博物館對於新技術、新平臺的看法,博物館視頻化、數位化的發展趨勢。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與包容性。博物館是一個多元與包容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權平等地走進、感受博物館。

抖音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信息普惠,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抖音希望通過線上看展的方式激發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讓更多網友能夠真正走進博物館。希望這次的活動讓你喜歡。

以下為對話內容整理:

抖音:這次展覽選擇了北京人頭蓋骨和恐龍展區,為什麼選擇這些展區跟抖音用戶交流?

嘉賓: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最有特色藏品之一,就是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這次跟大家展示的藏品,一部分是公眾感興趣的,比如恐龍;一部分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

北京猿人頭蓋骨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古人類研究方面重大的科學發現,對世界整個古人類學的研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發現古人類有用火的確切證據,這說明咱們人類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使用火了,意義重大。其次,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在抗戰時期,原件全都丟失了,很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但是如何丟失的,仍然是個謎。我們現在擁有的複製品,是中國人自己複製的,他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老館員胡承志老先生,複製技術又非常精湛,所以從這一點上看,也非常有意義。

中華龍鳥也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種帶有羽毛的恐龍,發現於1996年,1997年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中華龍鳥的發現,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的新的證據,引發了人們對鳥類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熱潮。可以說,中華龍鳥的發現,以及後來發現的一系列帶有羽毛的恐龍,有力的證明了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大家一般都認為,恐龍身軀很龐大,怎麼會跟鳥類有關係呢?實際上,恐龍裡面有一個小的分支——小型獸腳類恐龍,逐漸發育了羽毛,演化成鳥,飛上了藍天。

抖音:中國地質博物館是這次唯一參與抖音直播的自然類博物館,它跟人文類的博物館有什麼差別?

嘉賓:是的,本次直播只有中國地質博物館是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他跟人文類的博物館相比,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區別:第一,從展示的展品,或者說從收藏的標本來看,人文歷史類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一些物品和痕跡,它反映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而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它保存的是天然的產物,更多反映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物華天寶。

第二,記年方式或者單位有著巨大的差別。人文類博物館通常以朝代劃分,最多到幾千年前。但是自然類的博物館一般都是以百萬年,甚至億年來計算的。

第三,參觀人文類的博物館和自然類的博物館,觀眾所得到的啟示,會有很大的差別。人文類的博物館,觀眾看完會感嘆祖先的聰明智慧,思考如何進行繼承和發揚人類文明。自然類的博物館,人們參觀完首先會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給我們啟示的恰恰是,大自然是不可抗逆的,人類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還有很多礦物,常常讓我感到很「精美」,礦物的形成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看到這些神奇又不可再生的資源時,我相信大家對於保護自然和珍惜資源,可能會有更深的感受。我也希望通過大家參觀地質博物館,通過這次直播,使觀眾得到這方面的啟示。

抖音:為了這場直播,中國地質博物館做了哪方面的準備?

嘉賓: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也讓中國地質博物館嘗試「雲端」展示的方式。做直播,首先是確定主題,內容非常重要,其次,還要考慮表現方式。比如說我們在地球日的雲遊活動,讓講解員和專業人員搭檔,一邊講解,一邊帶觀眾雲遊展廳。

這次,抖音方面也希望讓博物館的館長來當「講解員」,我們就精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寶,給大家展示出來。這些國寶在世界上都是很難得一見的,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場對話,以這樣的互動方式把它們介紹給大家。

本次直播,我還想把背後的故事也給大家講一講。單純的展覽可能一晃就過了,但是它背後有很多有趣且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覺得從科學傳播的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意義。

抖音:您剛才提到地球日也進行了線上直播,您覺得線上來逛博物館,與實際走進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嘉賓:首先,線上和線下的博物館,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目前還沒開放展覽,現在的直播就是對線下展覽的有益補充,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第二,線上和線下的觀展感受是不一樣的。線上的觀展,我想用個詞,理性,線上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我們會講更多的科學上的故事,帶領大家思考。如果是線下,更多的是感性的,觀眾的參與性、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更為豐富一些。

第三,線上很大的優勢是,傳播更快,影響更廣。大家通過看直播,它不受空間的制約,不受人流的限制,只要你有網,你都可以打開來看。但如果實地來看的話,那可能我還有限流,外地的觀眾要過來,成本就更高了。

中國地質博物館也建有數字地質博物館,有很多數位化的資源也在網上,但是它跟直播又不一樣,它相對比較死板,而在直播過程中,大家隨時提問,我們隨時交流,增加互動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數字博物館的劣勢。

抖音:博物館是文明的地標,怎麼通過新技術讓博物館走近大眾?

嘉賓:我覺得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博物館是現代文明很重要的標誌,人們去一個地方旅行,都會想著要去當地的博物館去看看。我覺得現代人的這種意識越來越強了,就是說更多的人願意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到博物館去。

實際上我們向公眾呈現的這些歷史和文明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突破。特別是最近一些年,VR、AR這些技術的應用,實際上是能夠讓人更能夠像親臨其境,給博物館的傳統展示方式,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但是我還有另外一個觀點,我覺得這些都是辨證的,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方式。

抖音:您覺得抖音和博物館,還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性?

嘉賓: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使用抖音,我都快60歲的人了,也是跟年輕人在學習。我手機裡的抖音,也是我們家孩子幫我下載的。我覺得這方式挺好,我也看抖音,實際上我們在前段時間就一直在想,開通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官方抖音號。

我們一直在思考抖音這種新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抖音平臺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博物館以前更多採用傳統的表達方式,而對於新的表現形式,例如,抖音對傳統展示方法的衝擊,我們也在一直適應和改變。

現代人基本上離不開手機了,那麼抖音的短視頻和直播,我覺得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尤其是抖音的視頻,我覺得這是很直觀的表現方式,我們現在也想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轉化成這種新形式。因為上抖音平臺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也特別看重短視頻的這種方式。

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科學傳播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業,我們也希望,通過後續的合作,能讓這樣公益性的活動,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相關焦點

  • 北京猿人頭蓋骨首現抖音直播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王媚)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抖音宣布與全國20餘家博物館推出「雲端博物館」活動,邀請博物館館長、文化名人通過抖音直播帶領觀眾線上看展,讓更多人走近博物館,了解博物館,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 抖音恐龍化石挖掘首播,帶你重回侏羅紀
    2020年5月21日,人民網聯合抖音在中國雲南祿豐世界恐龍谷內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恐龍科普直播首秀。本次直播特別邀請了祿豐縣地質遺蹟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濤老師到現場進行專業的恐龍化石挖掘及修復工作,帶大家夜遊博物館,探討了「為什麼恐龍滅亡時頭都朝向東方?」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鳥類祖先竟是鱷魚 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在肥演講
    中國古人類帶有非洲古人類基因?鳥類始祖竟是鱷魚!昨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孔子鳥化石發現者之一的周忠和教授,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給數百位聽眾帶來了一場探古尋今的科普講座。中國古人類來源學界還有爭議20日,池州東至縣華龍洞東至人發掘引起全世界關注。
  • 農民上交的化石,讓考古專家目瞪口呆:原來恐龍還可以有「羽毛」
    因為這裡發現了孔子鳥的化石,這種鳥類的化石遺蹟存在於當地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巖中,孔子鳥幾乎頃刻間成為了最出名的中生代鳥。這主要是因為它改變了德國始祖鳥是鳥類始祖的說法,證實鳥類的祖先在中國。後來,層出不盡的孔子鳥化石在當地被發現,文物部門最為頭疼的是怕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被不法之徒販賣到國外,因此鼓勵當地人上交所發現的化石。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其中就包括了「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諸多「明星」生物化石60多種。先讓我們見識幾位將在這次大展上露面的「明星」們:這是有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恐龍會飛嗎?如果是三十年前你指著博物館裡的標本說「會飛的恐龍」,可能會被人善意地糾正——「那是翼龍,翼龍不屬於恐龍」。不過今天我們已經知道,恐龍裡面也有能飛的。中生代中期,在恐龍類統治大地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支不拘常規、極富勇氣的飛行軍——披羽恐龍。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恐龍的祖先是什麼?
    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基本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嗎?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不過,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我們看到的恐龍的樣子,跟鱷魚、蜥蜴的樣子很接近,皮膚上有鱗片,光禿禿的。鳥類身上長滿了羽毛,看起來差別很大,怎麼可能是同一類動物呢?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鳥類祖先:小型食肉恐龍(組圖)
    經過長期的爭論,科學家們逐漸認同鳥類和恐龍屬於同一個祖先,鳥類起源於一種能夠快速奔跑的小型肉食類恐龍。  以下是能證明鳥類從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  1、始祖鳥具有典型的恐龍特徵  始祖鳥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鳥類祖先。19世紀中晚期,科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石灰巖層中首次發現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始祖鳥化石。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中國的恐龍研究為地質演化做出了眾多突出貢獻,包括證明了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暴龍從中亞走向世界、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曾經相連等等。所以,小編寫這篇文章感到壓力山大,如果有任何科學問題煩請指出~下面簡單羅列了一些擁有官方認證「中華恐龍之鄉」的恐龍化石群,在各地也有大大小小的恐龍博物館。
  • 中國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館,圖四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曾先後被中央宣傳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中國的恐龍研究為地質演化做出了眾多突出貢獻,包括證明了鳥是由恐龍進化而來、暴龍從中亞走向世界、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曾經相連等等。所以,小編寫這篇文章感到壓力山大,如果有任何科學問題煩請指出~ 下面簡單羅列了一些擁有官方認證「中華恐龍之鄉」的恐龍化石群,在各地也有大大小小的恐龍博物館。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與季強博士合作對中華龍鳥進行研究和鑑定,證明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進化的最初生物,對鳥類的起源重要研究意義;與由海魯博士合作對龜背龍化石進行研究,認為該生物是介於龜與龍之間的動物,對於研究動物進化和鳥類變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首都師範大學任東博士合作開展對白堊紀早期地層被子植物的研究;與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孫革、周長富合作對遼寧巨龍進行研究鑑定認為是中生代遼西首次發現最大個體的植食性恐龍,對於中生代白堊紀熱河生物群恐龍的演化和生活環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有哪些地方發掘出了恐龍化石?哪些地方被稱為恐龍之鄉?
    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有機會你也可以去探索發掘恐龍化石哦。圖·自貢恐龍博物館四川省自貢市出土的恐龍化石有永川龍、和平中華盜龍、建設氣龍、沱江龍、華陽龍、峨眉龍、鹽都龍、楊氏馬門溪龍
  • 中華恐龍地圖
    中國是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根據2014年古生物考古統計數據,中國出土的恐龍品種大約是170餘種,第二名的美國是140餘種。《侏羅紀世界》裡那些聰明的、會群體合作的迅猛龍於2007年在內蒙古出土,會噴毒的雙冠龍則於1987年在雲南出土。讓我們按圖索驥找找中華大地上的恐龍吧,下面這些都可以在中國的博物館裡看到完整骨架哦!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最新的發現是上月剛剛宣布的長兩米的有翼恐龍化石,被命名為「振元龍」,據信是迅猛龍的祖先,一位農民在遼寧省東北部發現了這具1.25億年前的化石。  多德森表示,雖然還沒有目前的數據,但他非常肯定中美的差距正持續拉大。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教授菲利普 柯裡(Philip Currie)也贊同這一點,「認識提高和興趣加大反過來促進了更多的發現。」
  • 新疆奇臺矽化木 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新華網奇臺(新疆)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經過兩年的籌備,中國西北唯一一家以稀有、珍貴的矽化木群、恐龍化石為主體的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6日開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庫熱西·買合蘇提說,地質公園開園後將成為中國巨型史前博物館和考古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