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鎮館恐龍,脖子是所有恐龍中較長的了,幾乎佔到身長的一半,大部分時間只能依靠水的浮力,在水邊生活。
上海自然博物館;山海關路399號;021-68622000
2.永川龍(Yangchuanosaurus)中國名氣最響的肉食恐龍,體長10米,有很強的奔跑和跳躍能力,加上巨大的體型,絕對是侏羅紀晚期的頂級殺手。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自貢大安區大山鋪238號;0813-5801235
最新古生物研究成果揭示,很多肉食恐龍身上覆蓋著羽毛。這是一張伶盜龍渾身覆蓋著羽毛的復原圖3.伶盜龍(Velociraptor)侏羅紀時期的小型食肉恐龍,另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是迅猛龍。沒錯,它們就是《侏羅紀世界》裡那些聰明的、會群體合作的恐龍。
北京自然博物館;天橋南大街126號;010-67024431
4.雙冠龍(Dilophosaurus)高約2.4米,前肢短小,善於奔跑,是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在《侏羅紀世界》裡,它們就是那個會噴毒的恐龍,是不是很可怕!
北京自然博物館
5.江山龍(Jiangshanosaurus)我國第一個發現的巨龍科化石(1977年發掘),也是浙江發現的最大恐龍,體長約20米,重約30噸。
浙江自然博物館;杭州下城區西湖文化廣場6號;0571-88050941
6.祿豐龍(Lufengosaurus)中國人在1941年發現的第一架完整恐龍化石,由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主持挖掘。祿豐龍是侏羅紀早期植食恐龍,體重2噸,身長7米。體型較笨重,看上去是一種比較萌的恐龍。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7.華麗羽王龍(Yutyrannus huali)這是最新發現的白堊紀暴龍類恐龍,體長8米,體重1.4噸。由於全身披著羽毛,也使得考古學家最近對傳統霸王龍的形象進行了添加羽毛的顛覆性創作。
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濰坊市諸城市密州西路;0536-6215133
8.特暴龍(Tarbosaurus)中國自己的「霸王龍」。體型比霸王龍小點,但已經是白堊紀亞洲最大的肉食恐龍,體長在10米左右,重3噸,是真正的陸地頂級捕獵者。
山西地質博物館;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0351-4069643
9.華陽龍(Huayangosaurus)生活在侏羅紀後期,身長4米,體重1.4噸,是最古老的劍龍類恐龍,眼睛和下顎間有個小孔,這是和其他劍龍不同的地方,應該是其他劍龍的祖宗了。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10. 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在青島發現的白堊紀草食恐龍,體重1噸,身長8米,頭部有一個末端分叉的長長突起,看起來十分可愛,有些像外星人的信號接收天線!
青島奧帆中心博物館;0532-66562010
11.蜀龍(Shunosaurus)在四川發現的蜀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之一,蜀龍的尾巴上長了四個硬硬的「棍棒」突起物,當肉食恐龍襲擊時,它們就會甩動尾巴,像狼牙棒一樣,使得肉食恐龍不敢靠近。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12.峨嵋龍(Omeisaurus)峨眉龍生活在侏羅紀後期,體長16-21米,體重30噸。峨眉龍也叫自貢龍,它們有著長長的脖子,龐大的身軀,鼻孔位於鼻部前端,而非頭頂。由於後肢較長,其背部最高點位在臀部。
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13.山東龍(Shantungosaurus)山東龍是白堊紀食草恐龍,體重7噸,身長16米。山東龍的嘴巴有些像鴨子的嘴,長長的尾巴十分厚重結實,它是鴨嘴龍當中體型最為巨大的一種。
山東省博物館;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0531-5058201
14.鐮刀龍 (Therizinosaurus)它們的前肢很長,指上有鋒利的爪子,同時還有粗壯的下肢,寬大的腳趾上也長著爪子。這使的鐮刀龍外表看起來像可怕的死神,但其實它們只是溫和的植食恐龍而已。
北京自然博物館
15.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中華龍鳥在遼西被發現後,命名為鳥類,可實際上它們是白堊紀肉食恐龍。中華龍鳥的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後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原始絨毛。
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市西四羊肉胡同15號;010-66557858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