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生態復原圖
披羽蛇翼龍與人的大小比較。
有四個翅膀的顧氏小盜龍復原圖
中華龍鳥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裡,兇悍的恐龍、狡猾的翼龍讓人們印象深刻。在距今2億年前的中生代時期,「龍」類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陸地上的恐龍、天空中的翼龍、海洋裡的魚龍是當仁不讓的「霸主」。昨天,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馮偉民、許漢奎兩位研究員編寫的《遠古的霸主——恐龍、翼龍、魚龍》一書上市,為我們解開關於「龍」的謎團。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相關新聞
中國恐龍化石有176種世界最多
「龍家族」中名氣最大的,就要算恐龍了。而關於恐龍化石的發現,總能引起古生物學家和愛好者們的熱捧。但也許你並不知道,截至2009年,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根據《世界重點恐龍名錄大全》一書披露,我國已經發現並命名的恐龍有176種。
據了解,中國大地上的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發現了恐龍化石。其中,有157種集中分布在四川、遼寧、雲南、河南、山東、甘肅、新疆和內蒙古。馮偉民介紹說,我國有世界上最早長羽毛的恐龍——近鳥龍;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龍——晚侏羅世隱龍;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早白堊世寂龍;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馬門溪龍;最早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長有四翼的恐龍——小盜龍等等。前幾年,我國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臨河市附近發現了世界上唯一的單指恐龍,叫做「單指臨河爪龍」,體長僅40釐米、重450克。它的前肢僅有一個指頭,專門用來掘取地上的昆蟲為食。
陸上霸主:恐龍
皮膚粗糙的暴龍竟然「帶毛」
之前發現的帶毛恐龍,體型大多比較「嬌小」。但是2012年,古生物學家發現,我們所熟知的體型偏大、在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暴龍,也有一部分是屬於帶毛恐龍。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在遼西地區發現了一種新的長有羽毛的巨型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屬於暴龍類。該化石標本大約形成於1.25億年前,發現於北票市上園鎮四合屯村。研究人員估計,成年「華麗羽王龍」身長約9米,重約1.5噸,比此前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要大40倍。化石中羽毛長約15—20釐米,異常纖細。
一般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已經退化。但「華麗羽王龍」龐大的身軀覆蓋著細密的羽毛,這至少表明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同時也表明這種羽毛並不是用來飛行的。科學家認為,它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據恐龍牙齒當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測,「華麗羽王龍」生活的早白堊世氣溫明顯低於白堊紀其他時期。當時遼西地區的氣候可能與現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它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於人們熟悉的猛獁象,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成厚厚的毛用來保暖。
空中霸主:翼龍
翼龍只能算是恐龍「親戚」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翼龍一直被認為是天上飛的恐龍。「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馮為民表示,翼龍出現的年代比恐龍稍晚一些,距今約2億年,是中生代時期空中「巨無霸」。它和恐龍同屬爬行類動物,最多也只能算是「親戚」。
晚期翼龍體型很大,最大的達到15米,與一架戰鬥機相當,體重達到200多千克,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鳥類——鴕鳥也就100多千克,還不能飛行。「它之所以長那麼大,顯然與它沒有天敵,吃的又是富有營養的魚類有關。」馮偉民說。
不過,讓古生物學家納悶的是,雖然是空中霸主,但翼龍大多長著不利於飛行的巨大腦袋。它們如何能克服空氣阻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其實對於翼龍的飛行能力,科學家至今仍有爭議。有人認為,翼龍其實不會飛,或許只能通過懸崖進行短暫的俯衝滑翔。」
海中霸主:海龍
海龍產的「蛋」在子宮裡孕育
在動物演化的歷史長河中,由「海」登「陸」是劃時代的演化事件。有趣的是,當地球歷史演進到距今2.4億年前,一批原先生活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卻「義無反顧」地重返海洋,這批爬行動物就包括海龍。它不能像魚類那樣用鰓在水裡呼吸,也不能像魚類和兩棲類把卵產在海裡,更不能用四腳在水裡遊走獵食。
19世紀,德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成體的魚龍化石體內帶有小魚龍,起初認為是成年魚龍吞食小魚龍。但經過長期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小魚龍化石保存的位置其實是在成體魚龍的「子宮」內,而不是在消化道內。有些成年魚龍體內有大小不同的魚龍幼崽,恰好表明魚龍卵在母體內「孵」出後,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的結果。
「科學界認為,魚龍體內的小魚龍存在應是卵胎生的結果。」馮偉民說。對於一生都在海裡生活的海生爬行動物,卵胎生應是最合適的繁殖方式。海生爬行動物是不會把蛋產在海裡的,如果蛋在海裡不僅無法呼吸,時間長了海鹽還會滲入蛋內。
(本版圖片均由馮偉民提供)
■延伸閱讀
「帶毛恐龍」化石證明恐龍是鳥類祖先
在人類漫長的恐龍挖掘歷史中,所斬獲的「戰利品」幾乎都是骨骼或是足跡化石。因而恐龍留給人們的印象是身軀龐大、皮膚堅硬、動作笨拙的冷血爬行動物。然而,自從「中華龍鳥」的驚世發現之後,越來越多的身披細毛甚至是羽毛的恐龍被不斷發現,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恐龍的認識。
上世紀90年代,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驚豔亮相」。它的體型很小,身長大約70釐米,形態更像是一隻奔跑的野雞。最令人注目的是,它從頭部到尾部披蓋著像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毛長約0.8釐米。當時的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李強給它取名「中華龍鳥」。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一樣,接二連三的「驚世發現」隨即而來。從1996年至2009年,我國先後發現震驚中外、長著羽毛的恐龍多達21種。
對於古生物專家來說,鳥類是不是起源恐龍、恐龍到底是不是冷血動物成為急需解答的問題。科學家們最終在這些帶毛恐龍身上找到了「答案」。據馮偉民介紹,科學家們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在帶毛恐龍化石中發現了黑色素體,不同的黑色素體會讓羽毛、皮膚或者頭髮呈現不同的顏色。根據發現的黑色素體,古生物學家首次復原了恐龍羽毛的顏色:「中華龍鳥」全身覆蓋這黃褐色和橙色相間的羽毛,而尾巴則是橙白亮色相間。而這些黑色素體在現代鳥類的羽毛中同樣也能被發現,由此可認為,鳥類的確起源於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