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2021-01-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

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這一時期的環境溫暖潮溼,伴有旺盛的火山活動,水生生物多以淡水湖泊為家。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中生代的龐貝城(a Mesozoic Pompeii)」之稱正是因此而來。近三十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繼發現,從而使得這一地區生物組合類型越發豐富,為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例證。其中就包括了「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諸多「明星」生物化石60多種。

先讓我們見識幾位將在這次大展上露面的「明星」們:

這是有胎盤動物的祖先類型攀援始祖獸。這具標本不但保存了完整骨骼,甚至保留了部分毛髮和軟骨組織。

有胎盤動物的祖先——攀援始祖獸

因為噴發在空中的火山灰迅速掩埋,因此保存下了古生物的最真實樣貌,比如這兩具珍貴的化石標本,就連古生物的皮膚保存都依舊清晰可見。

保存有皮膚的大型禽龍類——楊氏錦州龍

著名的「恐龍木乃伊」——鸚鵡嘴龍的原始埋藏

接著請出大名鼎鼎的「飛上藍天的恐龍」,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顧氏小盜龍具有的羽毛結構和功能已經能夠讓恐龍告別陸地,開啟天空飛翔模式。甚至在更進一步有關恐龍羽毛的研究中,科學還原了顧氏小盜龍羽毛的色彩,使我們有幸目睹這位「黑羽精靈」的風採。

已知發現最早的具有色素色的小型獸腳類恐龍——顧氏小盜龍

接下來介紹的這位,則代表了原始鳥類的出現,聖賢孔子鳥的羽毛狀態與小盜龍又有不同,為鳥類演化史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

原始基幹鳥類——聖賢孔子鳥

以及被稱為「第一朵花」的早期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這些石板上的植物在告訴我們,早在一億多年前開花植物就已經悄然出現,是它們揭開了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的序幕。

早期被子植物——遼寧古果

這些還只是此次大展部分展品,此外還包括翼龍、奇異帝龍、「中華四朵花」等在內的其他重要化石發現都將在展廳中等待觀眾的到來。更加值得青少年觀眾期待的是,該特展的展陳設計由合作方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扛鼎,該館的資深展覽設計人員將中華傳統文化形式如皮影、拉洋片、相聲等精心融入其中,為觀眾講述古生物演化的科學故事。這種趣味性、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展示方式,不知是否會讓青少年觀眾們倍感期待?

特色互動設計項目圖

本次「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大展是一次「高端」化石藏品的匯聚,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實力與成果的集結展示。「收藏自然歷史遺存與物證,專注自然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精心服務社會與公眾」是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辦館理念,經多年積累、收藏了大量「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的古生物標本,業已開展相關科學研究並不斷取得新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著名科學雜誌發表了多篇專業成果。

本次「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大展為公益展,展期為2020年11月28日至2020年12月20日。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孫樂琪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中生代的龐貝城」現身北京自然博物館,重現火山灰下的遠古生物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11月28日起將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幕,這是該館的年度大展。「帶羽毛的恐龍」「飛上藍天的恐龍」以及「人類的曾祖母」等60多種生物化石將現身。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東亞地區古老的生物群落,生活在距今約1.31億年至1.2億年。在我國,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為其主要生活地區。這一時期環境溫暖潮溼,伴有旺盛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與英國學者保羅·巴雷特和傑森·希爾頓合寫的一篇長篇綜述,首次系統評述了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近幾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闡述了他們在鳥類的起源、羽毛和鳥類飛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時代與形成的地質背景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的觀點。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長尾優雅鳥模式標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由該館黃建東博士領銜的熱河鳥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亞洲地球科學學報》上發表。  據了解,《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赫氏近鳥龍是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教授胡東宇等首次在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比「始祖鳥」早約1000萬年,代表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恐龍時代的小精靈——昆蟲化石展」9月上旬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約400件產自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珍貴昆蟲化石和現生昆蟲標本等配合詳盡圖板同時展出。    化石是記錄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最直接物證。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在中生代,朝陽處於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賦存極為豐富的化石資源,不僅有鳥類,還有魚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鱷類、翼龍類、雙殼類、昆蟲類、植物類等門類眾多的屬種。朝陽古生物化石產於距今1.2 億—1.5 億年的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這一時期正是生命進化史上的關鍵時期。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與季強博士合作對中華龍鳥進行研究和鑑定,證明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進化的最初生物,對鳥類的起源重要研究意義;與由海魯博士合作對龜背龍化石進行研究,認為該生物是介於龜與龍之間的動物,對於研究動物進化和鳥類變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首都師範大學任東博士合作開展對白堊紀早期地層被子植物的研究;與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孫革、周長富合作對遼寧巨龍進行研究鑑定認為是中生代遼西首次發現最大個體的植食性恐龍,對於中生代白堊紀熱河生物群恐龍的演化和生活環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蟲豸魅影-浙江自然博物館中生代古昆蟲化石展
    國慶長假來襲,到處都是人人人,不如帶你的孩子前往浙江自然博物館去體驗下中生代古昆蟲化石的魅力。此次展覽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攜手靈珀閣共同舉辦。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但纖細的聽骨很難保存為化石,近兩百年來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化石極少,其形態細節和關節方式一直不清楚,對其演化過程和機制的解釋存在極大的人為性,各種推論、假說存在較大爭議。 NEW RESEARCH 2020年8月25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熱河生物群化石證據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在不同門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