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隨後,《新科學家》、《泰晤士報》等國外多家媒體對此研究進行了報導。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這對深入探討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組成面貌、生態環境以及其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分布等都有重要價值。 目前,「喀左中國暴龍」產地6.3平方公裡區域已納入國家重點化石保護集中產地;「喀左中國暴龍」國家地質公園正準備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喀左中國暴龍為研究霸王龍科的起源提供了珍貴材料,該新屬種已顯示出霸王龍科的特徵,進一步論證了中國是世界上霸王龍類最主要的演化地之一。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
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在過去20多年的熱河生物群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20餘件指示生物營養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主要指在物種的胃裡發現食物),該項研究整合了現有研究成果,
-
研究人員發現已知最早模仿植物的「竹節蟲」
這是具有1.26億年歷史的「竹節蟲」化石 據媒體報導,發現於中國西北部的這種生物被稱作Cretophasmomima melanogramma,它異常完好的保存在了熱河生物群中。熱河生物群或許也是由於類似於龐貝城一樣的大災難而被火山灰淹沒,這裡最著名的就是發現了有羽恐龍和早期鳥類。
-
研究揭示狼鰭魚生存及埋藏環境—新聞—科學網
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群化石 本報訊 最近,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泮燕紅、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Franz T.Fürsich、助理研究員王亞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等,對熱河生物群的狼鰭魚化石群的埋藏學研究取得進展。 對於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解讀,是人類理解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重點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