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2020-11-22 騰訊網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教授胡東宇等首次在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比「始祖鳥」早約1000萬年,代表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

眼下,朝陽北票大板鎮孤家子村,一處立體保存的大型恐龍化石點正在發掘中。古生物學家說,這隻「站著」的恐龍可能藏著「趴著」的恐龍顯現不出來的奧秘。兩年前的今天,復原的「遼寧巨龍」正式亮相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近30年裡,關於恐龍,遼西那片地兒先後發掘出土了中華龍鳥、帝龍、神州龍、北票龍、尾羽龍、小盜龍、中華鳥龍、纖細盜龍、中國獵龍、寐龍、竇鼻龍、原始祖鳥、義縣龍、遼寧巨龍、東北巨龍、遼寧龍、克氏龍、熱河龍、錦州龍、鸚鵡嘴龍、遼角龍……

「站著」的恐龍化石可能藏著恐龍家族新的奧秘

孤家子村是朝陽北票大板鎮比較偏遠的一個山村,緊鄰山腳,住著啞巴溝組的村民孫某。今年4月末,他在田頭發現了一塊又像石頭又像骨頭的東西,由此引出一處大型恐龍化石出露點。目前,化石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

遼寧省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恐龍化石專家周長付說,恐龍化石的發現地應屬義縣陸家屯層,距今約1.26億年,屬蜥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存活時,體長約15米,高約2米,肋骨約1.5米長,是目前為止遼寧省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立體保存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

此前,遼寧發現的此類恐龍化石基本上都是以壓型為主,就是動物骨骼都被壓扁了的化石,即便發現過立體的化石,也都是零星的牙齒等。這具恐龍化石是沒有被壓變形的立體化石,比如肋骨化石還呈現出一定的彎度,這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甚至有可能探究到壓型化石顯現不出的奧秘。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龐大的一類陸生爬行動物,出現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繁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6550萬年前滅絕。它離我們如此遙遠,如果不藉助化石,我們將永遠不知恐龍為何物。

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與地球億萬年的風霜雪雨地動山搖息息相關。近100年來,隨著這些遠古動物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博物學家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前面的詞根意思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直譯成中文時,就成了「恐龍」。

三疊紀出現的恐龍,到侏羅紀時已成為地球的 「統治者」。侏羅紀被稱為「恐龍時代」,那時的地球真可謂「各類恐龍濟濟一堂」,全然一個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恐龍世界。

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一個主宰地球上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消失——直到今天,仍是最令人費解的謎。

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

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1928年,他又稱熱河系中所含動物化石為「熱河動物群」。1962年,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建立了 「熱河生物群」,並認為它的代表性化石屬種包括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戴氏狼鰭魚。 「熱河」來源於化石群的產地——凌源,當時屬「熱河省」管轄。

近30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地層中發現了數十個重要的以鳥類和恐龍為代表的脊椎動物化石點,迄今已發現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近千種化石——分布之廣、數量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好、信息之全,特別是以保存許多生物的軟體組織特徵而聞名於世,是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關注熱點。

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

1996年,北票市上園鎮四合屯義縣組下部頁巖層,當地農民李某某發掘出一塊化石。大小像雞,化石形態也像一隻雄雞在報曉——高昂著頭、尾巴翹起。它的頭很大,上下頜長滿帶有小鋸齒的尖牙;前肢非常短小,尾巴長得出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季強等研究人員認為,在它的背部,從頭到尾長著一排細絲狀的皮膚衍生物是一種原始的羽毛,把它當成「地球上最為原始的鳥類」,命名為「中華龍鳥」。後來,「中華龍鳥」被更正為獸腳目美頜龍科中的一種恐龍。

1997年,北票市化石管理處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捐獻了一堆比較破碎的化石,當時誰也沒想到,這麼一堆看似無足輕重的破碎化石竟然是鐮刀龍超科中的一種新的重要成員,被命名為「意外北票龍」。鐮刀龍類是食肉恐龍當中非常特化的一個類群,意外北票龍還保存了與中華龍鳥相似的細絲狀皮膚衍生物,表明這種細絲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在許多獸腳類恐龍類型上都有生長,它代表了後來出現的鳥類羽毛的演化初級階段。

2004年10月,古生物學家在朝陽北票市發現了距今1.4億年、早白堊世的傷齒龍科恐龍骨骼化石。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恐龍是一個新物種。更令人欣喜的是,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恐龍的睡眠姿勢。

2008年4月,距北票四合屯南不到兩公裡的車家子村伍代溝,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聯合進行的一場搶救性發掘開始了。

化石產出層位為早白堊義縣組尖山溝層,距今約1.25億年。石質非常堅硬,挖掘工作異常艱難。

工程歷時80多天才告結束,最大的一塊化石竟重達3噸。從骨骼來看,這隻恐龍活著的時候,體形矮胖,脖子很長,正處於蜥腳類恐龍由細長型向矮胖型過渡的時期。估計體長超過15米,尾部長約5米,體重5噸以上——這是遼西地區較為罕見的大型恐龍化石。因為體型巨大,它被命名為「遼寧巨龍」。

2011年12月,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使用仿真材料,按照其原型大小進行復原。 2013年5月13日,「遼寧巨龍」正式亮相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2009年9月,朝陽喀剌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發現了當時最大的早白堊世霸王龍化石——喀左中國暴龍,這是我國兩代古生物科學家在全國各地尋找了40多年的物種。它是非常兇猛的大型食肉類恐龍,牙齒大而鋒利,身長10米,僅頭部就長達1米。

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復原的生命畫卷,它是那麼生動,那麼清晰——寬闊的溪流草地上,霸王龍高昂著長長的頭,冷冷地審視著自己的領地。小盜龍在樹枝間跳去跳來,沼澤中的伊克昭龍、鸚鵡嘴龍忽隱忽現,水面上不時滑過空中霸主翼龍的身影……

1.2億年前遼西那片地兒是恐龍的「地盤」

遼西地區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恐龍呢?

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由於遼西地區在恐龍時代的特殊地理環境造成的。距今1.75億年至1.2億年時,地球大多數地方還是海水茫茫的時候,亞洲東部區域已抬升為陸地。那時,遼西的地面以湖泊為主,氣候也相當溼潤,遍地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低矮的蕨類植物。多數以植物為食的爬行動物數量迅速繁衍壯大,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類。

不只是在遼西,當時地球上生活的恐龍很多,每個大陸都有,但最終能夠形成化石且被人類所發現的卻很少。遼西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屬內陸多湖泊地區,火山爆發比較頻繁。火山爆發後,把大量的生物淹沒在湖泊中,這樣就有了一個缺氧的環境,使得屍體不容易腐爛。除了骨骼外,還有一些體表結構得以保存下來。比如,帶羽毛的恐龍化石是遼西的一大特色。不是說遼西以外的恐龍不帶羽毛,很可能是這些羽毛化石沒有保存下來。一般的恐龍化石,羽毛、皮膚等軟組織都難以保存下來,而遼西的化石埋藏都是有火山灰參與的,這些火山灰顆粒十分細膩,能夠更好地保存生物的細節。

1億多年前的遼西,一座座火山從沒消停過,大量生物一次次地瞬間死亡,並被火山灰迅速掩埋。 1億多年後,那些生物帶著它們生前的狀態,成了不同巖層中最經典的古生物化石,告訴我們從前的漸變和突變的故事。

現在,我們期待著那隻「站著」的恐龍,講述它們的謎。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了,其對最大的帶毛恐龍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的巨大關注。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火山噴發出的有毒氣體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火山灰很快將生物遺骸覆蓋,讓化石得以極為理想地保存下來。「中生代的龐貝城(a Mesozoic Pompeii)」之稱正是因此而來。近三十年來,遼西熱河生物群大量珍稀化石相繼發現,從而使得這一地區生物組合類型越發豐富,為地球生態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和例證。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主管部門負責人根據經驗一下就認定這是一塊很重要的化石標本。3月24日,經現場勘查,發現了大量從山崖上滑落下的化石標本。喀左主管部門負責人在3月25日上報給當時的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孫永山局長。孫率領化石局的專家和瀋陽師範大學的周長付博士一行7人來到恐龍產地的現場。經鑑定,認為肯定是肉食性恐龍,但究竟是何種恐龍,當時專家也難以判斷。於是在3月26日他們把這一發現上報給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最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袁崇喜博士通過對熱河生物群新發現的1件原始哺乳動物化石的系統研究,命名了中生代哺乳動物戈壁獸類1新種--羅氏戈壁獸,並對該發現的科學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論文刊載於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全世界已發現的較為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非常稀少。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長尾優雅鳥模式標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由該館黃建東博士領銜的熱河鳥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亞洲地球科學學報》上發表。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非鳥類恐龍有沒有鹽腺?安徽省科學家發現最早化石證據
    非鳥類恐龍,到底有沒有鹽腺?記者日前從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館黃建東博士研究團隊與濟南大學王霞博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Julia A.Clarke教授合作,在該館館藏早白堊世今鳥類化石中發現鹽腺結構,為非鳥類恐龍中鹽腺的存在提供了最早的化石證據。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報告》上。  目前,在中生代鳥類中,只有晚白堊世海洋鳥類有與現生鳥類似的鹽腺,其他中生代鳥類和非鳥類恐龍都未見報導。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罕見七鰓鰻化石
    新華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喻菲)中國古生物學家最近在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枚距今1億多年前的罕見七鰓鰻化石,其研究成果被刊登在22日出版的英國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說,這一化石採自內蒙古寧城的下白堊統的義縣組,屬於熱河生物群。
  • 專家考察隊在甘肅省酒泉市發掘出大量恐龍化石
    新華網蘭州11月17日電(記者馬維坤、朱國亮)記者從甘肅省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獲知,該市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聯合組成的恐龍考察隊,日前在該市肅北縣馬鬃山地區考察性發掘出大量恐龍及其他古生物化石。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鄭氏始孔子鳥化石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以往發現的孔子鳥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2-1.25億年。
  • 30釐米的恐龍長啥樣?中國科學家發現美頜龍類新物種
    由於美頜龍身體結構太像鳥,以至於最初發現始祖鳥骨骼化石時,人們還以為是美頜龍。 除了歐洲,在中國的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中也發現過大量的美頜龍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發現的中華龍鳥,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身上長有毛髮的恐龍,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假說。 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迅猛龍」,其實應該叫伶盜龍,拉丁文學名是Velociraptor,意為「敏捷的強盜/猛禽」。
  • 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3隻帶毛恐龍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