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與英國學者保羅·巴雷特和傑森·希爾頓合寫的一篇長篇綜述,首次系統評述了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近幾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闡述了他們在鳥類的起源、羽毛和鳥類飛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時代與形成的地質背景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的觀點。《自然》破天荒一次拿出8頁的篇幅,據了解,《自然》發表的綜述性論文通常是由編輯指定撰稿人,一般不超過6頁。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據了解,《自然》雜誌發表的綜述性論文通常是編輯指定撰稿人,反映某個專門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它主要集中探討該領域的一個方面的熱點問題,而不是對最新文獻資料的簡單匯總。在過去的幾年,《自然》雜誌發表了許多來自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發現,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這一方面的論文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國際科學雜誌。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有關熱河生物群的綜述文章還是第一次。周忠和研究員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熱河生物群研究小組的學術帶頭人,該學術群體長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在2001年成為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創新研究群體。

熱河生物群代表性化石

早期鳥類: (a) 孔子鳥、(b) 熱河鳥、(c) 原羽鳥、(d) 義縣鳥; 帶羽毛恐龍: (e) 中華鳥龍、(f) 尾羽龍、(g) 小盜龍; 早期哺乳動物: (h) 張和獸、(i) 始祖獸; (j) 早期跳蚤暴君跳蚤; (k) 早期被子植物古果(見《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徐星、周忠和等)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9年第49卷)

正是中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尤其是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發現和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尤其是古生物學的讚譽。2006年被譽為國際古生物學界「奧林匹克盛會」的「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再次在會議上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學的極大關注,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國際古生物界再次引起強烈反響。本屆大會以「遠古生命和現代研究途徑」為主題,對近年來古生物學的新發現和新進展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討。會議內容涉及分子埋藏學、熱河生物群、古生物學研究新技術、二疊紀末期大絕滅等國際古生物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中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圍繞「熱河生物群的新發現」的主題報告。

在主題報告中中國科學家系統闡述了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代表的「熱河生物群」創新研究群體在鳥類及其飛行的起源、早期鳥類的輻射和胚胎發育、翼龍的演化和胚胎發育、恐龍的演化輻射、早期哺乳類的演化與食性的分化、熱河群的地層時代以及熱河生物群的輻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通過對顧氏小盜龍的研究,發現了存在四個翅膀恐龍的證據,並結合對早白堊世鳥類後肢羽毛的分析,為鳥類飛行演化經歷了四個翅膀階段的假說提供了重要證據,並在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的基礎上支持了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學說。在鳥類早期演化研究方面,發現了鳥類食性季節性變化的化石證據和世界上最早的鳥類胚胎化石,支持了早成性鳥類先於晚成性鳥類出現的假說。通過對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的發現和研究,提供了翼龍孵蛋的確切化石證據,並為研究翼龍的胚胎發育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證據。

通過對熱河生物群翼龍組合的分析得出遼西地區可能是白堊紀許多重要翼龍類群起源與擴散中心的結論。通過對爬獸中骨化的麥氏軟骨的發現和研究支持了哺乳類動物耳區結構單一起源的觀點,並且提出早期哺乳動物腦顱的擴大與中耳的形成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而可能與取食和聽覺器官自身的演化有關;通過對中生代最大哺乳動物爬獸新材料的研究,揭示了哺乳動物食恐龍的證據,表明哺乳動物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顯著的食性分化。除了在恐龍、鳥類、翼龍和哺乳類研究上的顯著成果外,還在古魚類、兩棲類、蜥蜴類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

通過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位素實驗室等的合作,不僅進一步確立了熱河生物群屬於早白堊世的觀點,而且還初步建立了熱河生物群演化的年代框架。此外,通過對熱河生物群的綜合研究,發現「孑遺生物避難所」的假說不能很好地解釋熱河生物群的特徵,從而提出熱河生物群的分布地區可能是許多重要生物類群進化的搖籃和擴散中心的假說。

2007年,「熱河脊椎動物群的研究」項目獲得當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家通過近十年的工作,在鳥類及其飛行和羽毛的起源,恐龍、翼龍、早期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的進化,地層學以及熱河生物群的綜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原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以鳥類、帶羽毛恐龍、哺乳類等為代表的重要脊椎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為鳥類及其飛行起源、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等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也因此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這些化石的發現對於了解現代地球生態系統中主要生物類群的起源(如鳥類和被子植物)和早期演化(如哺乳動物、訪花和外寄生昆蟲),了解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孕育和產生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我國學者顧知微首次提出巖石地層單位「熱河群」(Jehol Group)和動植物化石組合「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這兩個術語。早期研究認為,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為東方葉肢介(Eosestheria)—擬蜉蝣(Ephemeropsis)—狼鰭魚。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具有四十六億年歷史的地球,孕育過無數的生命,但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海洋、陸地、天空是生命賴以生存的空間,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可生命又是如何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陸地上的生命嚮往著天空,無論是爬行類、鳥類還是哺乳類動物,飛天都是他們的夢想,但陸地上的生命又是如何飛上藍天的?人類是哺乳動物的傑出代表,是萬物的靈長,可是最初的人類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這是我國古生物兩代科學家在全國各地尋找了40多年的物種,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喀左中國暴龍」。  暴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由虛骨龍類演化而來,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至早白堊世地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暴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早白堊世哺乳動物——蓋氏熱河俊獸揭示了哪些進化趨勢?國寶大熊貓的祖先在其基因中傳達了何種信息?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2009-05-15 09:59:16 地質學報 【大 中 小    最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袁崇喜博士通過對熱河生物群新發現的1件原始哺乳動物化石的系統研究,命名了中生代哺乳動物戈壁獸類1新種--羅氏戈壁獸,並對該發現的科學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論文刊載於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全世界已發現的較為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非常稀少。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始孔子鳥的發現代表了這一層位另一重要的化石發現,豐富了對熱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認識。 始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對原始鳥類飛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識。例如,由於始孔子鳥的發現使得一些與飛行相關的結構呈現更加完整和序列化的演化模式:一是胸骨由左右兩片骨板癒合為一個整體、胸骨由扁平變得逐漸演化出龍骨突起;二是上臂骨(肱骨)近端上緣由比較扁平變得逐漸膨大等。胸骨和肱骨都是鳥類飛行肌肉的主要附著器官,它們的增大代表飛行肌肉的增大,從而表明了鳥類飛行能力的增強。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澄江動物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最具多樣性的動物群,它蘊含著揭開生命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奧秘的大量信息和重大線索。這次大爆發是生物演化進程中規模最宏大、分類等級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適應輻射事件,不僅無脊椎動物門級代表幾乎都已誕生,更為驚喜的還出現了高等脊索動物。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dinosaurs(一種新的熱河鳥類具有鳥類恐龍演化過程最早出現完全癒合的胸骨和腰帶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
  •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 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演變」專輯中文版出版
    為全面反映該973項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在《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40卷9期)共同組織的專輯日前已經正式出版。 該專輯遴選了17篇由項目組成員完成的論文,均屬該973項目中各個課題的代表性成果,時間跨度從與早期生命起源有密切關係的元古代直至與現代人類起源相關的晚更新世。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渤海鳥復原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揭示了早期鳥類在白堊紀在形態和生態上已有了高度的分化
  •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3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至此,地處中國宜昌長陽地區,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紗,成為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