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2020-11-25 中安在線網站
長尾優雅鳥模式標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由該館黃建東博士領銜的熱河鳥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亞洲地球科學學報》上發表。

  據了解,《亞洲地球科學學報》近期發表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黃建東博士(通訊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王旭日副研究員及國外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 A new jeholornithiform exhibits the earliest appearance of the fused sternum and pelvis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lan dinosaurs(一種新的熱河鳥類具有鳥類恐龍演化過程最早出現完全癒合的胸骨和腰帶)」。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該研究團隊通過對新標本的形態特徵對比、骨組織學分析及系統發育分析研究,確定其為熱河鳥類一新屬新種——長尾優雅鳥(Kompsornis longicaudus sp. nov.)。長尾優雅鳥的鑑定特徵包括:前肢和尾部相對其他熱河鳥類更加拉長,胸骨完全癒合並具有強壯的後側突,烏喙骨具有大的烏喙骨孔,腰帶各骨骼完全癒合,第二腳趾的趾爪最大等。長尾優雅鳥個體較大,頭骨和四肢骨骼長度略大於原始熱河鳥,遠大於其他已研究發表的熱河鳥類。

  據悉,目前已研究命名的熱河鳥類包括6個屬種:中華神州鳥(Shenzhouraptor sinensis)、原始熱河鳥(Jeholornis prima)、東方吉祥鳥(Jixiangornis orientalis)、粗頜大連鳥(Dalianraptor cuhe)、棕櫚尾熱河鳥(Jeholornis palmapenis)和彎趾熱河鳥(Jeholornis curvipes)。此前發現的熱河鳥類模式屬種的胸骨多數未保存或保存較差,僅原始熱河鳥胸骨保存較好。前人研究表明,成年期的原始熱河鳥胸骨兩側的外側梁明顯與胸骨片呈分離狀態。因此,原始熱河鳥的胸骨形態長期被認為是熱河鳥這一大類的胸骨特徵。長尾優雅鳥保存完整的胸骨進一步豐富了熱河鳥類的胸骨形態,同時也為中生代鳥類胸骨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通過對所有已命名的熱河鳥類形態特徵對比和支序分類研究,研究團隊認為之前一直存在爭議的中華神州鳥、原始熱河鳥和東方吉祥鳥均為有效屬種。它們與棕櫚尾熱河鳥、彎趾熱河鳥和長尾優雅鳥同屬於熱河鳥類,而粗頜大連鳥為無效名稱。

  長尾優雅鳥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熱河鳥類的屬種多樣性,為研究熱河鳥類的形態特徵及鳥類恐龍的骨骼癒合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胡彬 記者 徐慧冬)

相關焦點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大量以鳥類、帶羽毛恐龍、哺乳類等為代表的重要脊椎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為鳥類及其飛行起源、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等生物進化史上的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也因此成為國際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恐龍,特別是帶羽毛的小型曾腳類恐龍,為鳥類起源和羽毛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30多種恐龍化石熱河生物群是距今1.4億年至1.2億年生活在亞洲東北地區(包括我國東北部、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朝鮮等)的一個古老生物群,以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為主要產地。1923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將當時的熱河省凌源縣(現遼寧省朝陽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文章指出,中國東北地區的熱河生物群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化石,它們對於研究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的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帶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提供了進一步、無可爭議的證據;熱河生物群還為我們全面了解早白堊世陸相生態系統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論文進而提出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群演化的起源地和搖籃,且生物群具有明顯的輻射演化的特徵。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體型最大的帶毛恐龍——華麗羽王龍
    新發現的華麗羽王龍是繼喀左中國暴龍之後,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又一大型暴龍類,它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這樣的體型比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霸王龍略小,但依然比之前認為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揭開了熱河生物群歷史大發現的序幕
    饒成剛與美國科學家保羅·塞雷諾一起對三塔中國鳥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1991年被美國的《science》雜誌刊登,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饒成剛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三塔中國鳥,為什麼叫中國鳥,他認為由於這塊化石是除了德國索倫霍芬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之外的最重要的鳥類化石的發現,它的發現地是中國,所以饒成剛把它命名為中國鳥,為什麼叫三塔中國鳥,是因為這塊鳥化石是在遼西朝陽發現的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鄭氏始孔子鳥化石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以往發現的孔子鳥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2-1.25億年。
  • 熱河生物群又添新成員羅氏戈壁獸
    】 發表評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寧西部及其鄰區晚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在鳥類起源及其早期分異、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與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態輻射、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方面獲得了許多重大進展。
  •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熱河生物群古鳥類新屬種
    渤海鳥 「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揭示了早期鳥類在白堊紀在形態和生態上已有了高度的分化。該化石產於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釐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後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徵。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
  • 《渴望藍天》:將青少年的成長,映射到熱河生物群的恐龍進化中
    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來源於中國遼西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是距今1.4億-2億年前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古老生物群,這十幾年大量珍稀化石相繼被發現,包括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和中國鳥龍),原始的鳥類和早期一些真獸類哺乳動物,熱河動物群包括了腹足類、雙殼類以及昆蟲、魚類,恐龍以及鳥類等多種門類。
  • 遼西發現「反關節」的鳥祖先
    鳥類的祖先是什麼樣子的?它和我們抬頭而望的鳥類有不同嗎?5月8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誌》(JVP)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於「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它已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也是如今鳥類的祖先。
  • 熱河生物群:喀左中國暴龍橫空出世
    暴龍類是一類特殊的肉食恐龍,由虛骨龍類演化而來,其早期體型較小,化石發現於中國,北美和歐洲的晚侏羅至早白堊世地層中;而晚白堊世個體巨大的暴龍科化石則主要分布於東亞和北美,它們頭骨碩大,後肢粗壯,前肢卻極度退化。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早白堊世九佛堂組中的喀左中國暴龍代表晚期的個體較大的霸王龍類,體長達10米。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反鳥類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是分布最為廣泛,種類及數量最為豐富的鳥類。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 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與熱河生物群的由來
    中國的古生物學者不斷在國外權威雜誌《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根據在遼西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而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熱河動物群」。 1923年,美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地質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譯為《中國地層學》 ) 。在這部書裡,他第一次提出了&34;這一名詞,用來代表分布於東亞狼鰭魚巖系的綜合化石群。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這件標本來自遼西葫蘆島市建昌縣要路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距今約1.2億年)湖泊沉積的地層中,這裡的九佛堂組分布廣泛,厚度巨大,曾經發現大量鳥類、帶羽毛恐龍等化石,是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分布區。·已知最小的無齒的翼龍,也是最小的白堊紀翼龍森林翼龍幾乎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精美。
  • 科普|我科學家發現鄭氏重明鳥 揭示鳥類早期演化的複雜性
    25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古生物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科學家在早白堊世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類新的基幹鳥類化石,命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