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

2020-11-22 中國日報網

森林翼龍復原圖-趙闖繪畫
森林翼龍化石素描圖
森林翼龍化石照片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翼龍是一類非常奇特的爬行動物,也是第一個飛向天空的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型變化很大,小到一隻麻雀,大到一架大型飛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翼龍和恐龍幾乎同時在地球上出現,在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絕滅事件中,又一起永遠地消失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化石的發現來逐漸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2月1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和巴西科學院的兩位科學家凱爾勒、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一新的翼龍化石。這件化石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Nemicolopterus crypticus),意思為隱藏在森林中的居住者,非常形象地反應了它的樹棲生活方式。森林翼龍的體型嬌小,翼展僅25cm,大致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龍化石之一。在此之前,科學家僅僅在德國發現過一件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翼龍化石(翼展約18cm)。雖然新的翼龍看上去如此弱小,全然看不出空中霸主的風採,但是科學家卻認為,它們是那些體型巨大的進步的鳥掌翼龍類的祖先類群。

這件標本來自遼西葫蘆島市建昌縣要路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距今約1.2億年)湖泊沉積的地層中,這裡的九佛堂組分布廣泛,厚度巨大,曾經發現大量鳥類、帶羽毛恐龍等化石,是熱河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分布區。

·已知最小的無齒的翼龍,也是最小的白堊紀翼龍

森林翼龍幾乎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精美。它的嘴巴尖長,嘴裡的牙齒已經完全退化消失,屬於無齒的翼龍。這類沒有牙齒的翼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主要類群,而且往往體型非常巨大。森林翼龍的翼展僅為25cm,嬌小玲瓏的體型帶給人們許多關於其個體發育年齡的猜想: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還是已經成長為身強體壯的「青少年」,或者已經進入成年?儘管科學家還不太清楚它的生長發育過程,但是通過與來自德國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巖發現的代表不同個體發育階段的翼龍化石的對比,他們認為森林翼龍已經成長發育為一隻能夠展翅飛翔的年輕個體。

索倫霍芬灰巖是一套瀉湖環境形成的海相地層,以發現始祖鳥化石而著稱,這裡的沉積中還發現大量的翼龍化石和少量的恐龍骨架如美頜龍。其中最小的一件歸於翼手龍的化石,雖然其翼展僅為18cm,但科學家卻認為它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因為它的一些骨骼如胸骨和腳趾都還沒有完全骨化。此外,還有一些被認為年齡相對更大的翼手龍也有許多未骨化的骨骼,尤其是腳趾和跗骨等;而在相同地區發現的德國翼龍的幼年個體也具有類似的未完全骨化的骨骼。然而在森林翼龍化石中,雖然代表未成年個體特徵的頭蓋骨和部分頭後骨骼沒有完全癒合,但是組成化石骨架的幾乎所有的骨骼都已經完全骨化,包括腳趾、跗骨和一些在幼年個體中很難保存也很容易破碎的骨骼如腹肋和胸骨都很好地保存下來,很顯然已經不是弱小的「嬰幼兒」了。因此,這一新的翼龍化石毫無疑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無齒的翼龍,也是白堊紀最小的翼龍,比發現於熱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翼龍胚胎(翼展約27cm)還要小。從個體發育年齡來推斷,森林翼龍很可能是已知最小的翼龍。

·在樹上生活,以昆蟲為食

世界上發現的大部分翼龍化石都來自海相地層,證明翼龍主要生活在濱海環境,它們可以藉助於海岸環境常具有的一些高差明顯的地貌很容易地起飛,並利用上升氣流飛翔。然而在我國,甚至亞洲大陸發現的翼龍化石大多來自陸相地層,尤其是熱河生物群的翼龍,它們與其共生的鳥類、恐龍和哺乳動物等一樣,都生活在湖泊森林環境。

森林翼龍具有一些此前人們在翼龍化石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形態學特徵,如在關聯脛骨的股骨遠端一側發育股骨後突,第四趾倒數第2趾節彎曲等。其中三角形的股骨後突很可能是為了更好地附著肌肉或肌腱,連接股骨和脛骨,甚至到足部,以增強後肢下部和足部的運動能力;倒數第2趾骨強烈彎曲,以及趾節長度最大等特徵都是樹棲生活的重要形態學證據,很顯然,這樣的腳趾結構並不適應地面的行走和奔跑。事實上,在樹棲性鳥類中,倒數第2趾節也更長,佐證了這類飛行爬行動物的樹棲習性。

大部分翼龍生活在海岸和湖泊環境,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只有很少一部分翼龍被認為具有樹棲生活方式,其中部分以昆蟲為食。森林翼龍是目前已知最適應樹棲生活方式的翼手龍類。近年來,在遼西、冀北和內蒙古東南部等熱河生物群核心分布區發現的大量化石生物如帶羽毛的馳龍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其中許多都具有樹棲的生活習性。樹棲生物在熱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繁盛,是它們為了更好地適應早白堊世以遼西為代表的湖泊森林環境而進化的產物。這些樹棲生物的發現,為一些重要類群的起源、輻射和早期演化提供了翔實的化石證據。

·小型的樹棲翼龍是那些巨大的鳥掌翼龍類的祖先類群

通過分支系統學分析顯示,森林翼龍的系統關係更接近於鳥掌翼龍類,與鳥掌翼龍類組成姐妹群,但也缺少鳥掌翼龍類所具有的頭骨脊突等特徵。鳥掌翼龍類包括了大部分進步的白堊紀翼龍類群,如體型巨大的無齒翼龍(翼展往往超過6米),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神翼龍(翼展可達10米以上)等。科學家認為,那些個體龐大的鳥掌翼龍類起源於體形嬌小的、沒有牙齒而且頭部無脊突的小型樹棲翼龍。這些小型翼龍嬌小的個體很容易隱蔽在裸子植物的樹叢中以躲避大型動物的獵殺,它們悄無聲息地飛行於樹木之間以捕捉昆蟲為食,並逐漸進化為白堊紀晚期天空中翱翔的巨無霸。

·我國翼龍化石的重要發現逐漸揭開了翼龍的神秘面紗

翼龍化石最早發現於德國,甚至比人們所熟知的恐龍化石的發現還早了約半個多世紀,世界上最古老的翼龍化石發現於義大利三疊紀晚期的海相地層中。翼龍化石的記錄分布非常廣泛,在歐洲的德國、英格蘭,美洲的美國、巴西、阿根廷,亞洲的中國、蒙古、哈薩克斯坦,以及非洲坦尚尼亞等國家和地區都發現過重要的翼龍化石。翼龍是生物演化史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曾經控制中生代天空長達1.6億年之久,是真正的空中霸主。自從200多年前發現翼龍化石以來,科學家已經命名了大約150多種的翼龍。

人們對這類第一個成功飛向天空的神秘的爬行動物一直充滿好奇,雖然科學家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但許多問題仍然懸而未決,如翼龍的起源、翼龍的飛行起源、翼龍的生殖和生理特徵等等。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熱河生物群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和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方向項目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對遼西及其周邊地區的長期野外考察和大規模化石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翼龍化石,為深入了解這類奇特的飛行爬行動物提供了契機。2002年,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熱河翼龍不但保存很好的飛行翼膜,而且全身覆蓋毛狀結構,進一步證明翼龍屬於溫血動物;2004年,在遼西義縣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蛋與胚胎化石,讓人們確信翼龍也和它的恐龍同類一樣,不但是卵生的,而且像一些相對原始的鳥類一樣具有早熟性的胚胎發育模式。從2000年至今,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員在遼西朝陽、北票、義縣等地區發現了大量翼龍化石如中國翼龍、朝陽翼龍、飛龍、努爾哈赤翼龍和格格翼龍等,揭示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豐富和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森林翼龍等化石的發現,證明遼西地區在包括鳥掌翼龍類在內的進步翼龍的進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些主要翼龍類群的起源中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供稿)

相關焦點

  • 遼寧西部發現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小的翼龍(組圖)
    日前,一種翼展只有25釐米的新翼龍化石在遼寧省西部被發現。科學家稱,與那些翼展達10多米、相當於一架戰鬥機的翼龍相比,新發現的這種翼龍小巧如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翼龍。  這是在遼寧西部發現的世界最小的翼龍化石(資料照片)。
  • 世界上最大的翼龍:披羽蛇翼龍
    翼龍: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誌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導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也報導了這一重要。最大的翼龍叫什麼?
  • 科學家們發現了最古老的翼龍也許是地球上第一個飛行的脊椎動物
    在猶他州東北部塵土飛揚的土壤之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有2億年歷史的翼龍的化石殘骸。無論是恐龍還是鳥類,這些都是第一批擁有自己飛行骨幹的生物。新發現的物種名為Caelestiventus hanseni,拉丁語為「天風」,具有1.5米和112顆牙齒的可觀翼展,包括在鼻子附近伸出的尖牙狀尖刺。與該標本的大小相比,大多數早期的翼龍都是侏儒。有趣的是,下顎的配置表明該生物有一個像鵜鶘一樣的小袋,它可能會撈起魚和小型陸地獵物,如爬行動物。
  • 你以為翼龍都很大,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
    你以為翼龍都很大,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圖註:森林翼龍復原圖,作者趙闖提起翼龍大家就會想到翼展超過10米的風神翼龍,這些大傢伙可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巨大最偉岸的飛行生物。在漫長的中生代,數不清的翼龍組成了一個大家族,其中既有巨大的成員當然也就有細小的成員。今天就介紹一種非常小的翼龍,它就是森林翼龍。來自遼寧的小骨頭圖註:森林翼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森林翼龍可是在我們中國發現的,具體發現地點是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的要路溝,發現的時間是在2014年的秋季。
  • 與恐龍時代生存的翼龍,雖名為翼龍,卻非恐龍
    翼龍,是一種滅絕的物種,他的確是曾生存於恐龍時代,可能給人的感覺翼龍就是恐龍,但事實上,翼龍卻非恐龍。其是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他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生長出來的。翼龍是飛行的脊椎動物。
  • 翼龍都像飛機一樣大麼?不是的,其實最小的翼龍只有麻雀那麼大
    當你提到翼龍時,你會想到風神翼龍,那些翼展超過10米的怪物。這些大塊頭是地球上最偉大、最壯觀的飛行生物。在中生代,無數的翼龍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其中有龐大的成員,當然也有小的成員。今天介紹了一個非常小的翼龍,它就是森林翼龍。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使科學家們相信羽毛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許多小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並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是具有羽毛的。  但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了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
  • 中國發現世界首枚翼龍胚胎化石 證明了翼龍與鳥類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據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我國科學家日前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證明翼龍與其它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是卵生的而非胎生的。  汪筱林與周忠和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據他們介紹,一個幾乎完整關聯的翼龍胚胎化石骨架全部處在橢圓形蛋殼中,蛋的最大長度53毫米,最大寬度41毫米。胚胎化石骨架保存非常精美完整。
  • 【酷新聞】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 首次發現三維保存的翼龍胚胎!
    近日,有自媒體曝出,「機票代理」行業很多小公司正在利用「爬蟲」技術,搶佔航企官網放出的低價票,利用航企允許的帳期反覆訂票、退訂,直至將票加價賣出,全程操作中「爬蟲」可替代 95% 的人工操作量。4.科學家在新疆哈密找到「翼龍伊甸園」 首次發現三維保存的翼龍胚胎
  •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2014-06-06 10:06:28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記者 徐瑞哲)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
  • 新疆哈密發現世界最大翼龍化石群
    央廣網烏魯木齊11月5日消息(記者張孝成 哈密臺記者李瀚麒)新疆哈密地區發現世界迄今為止最大翼龍化石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疆哈密科考隊日前宣布,新發現的哈密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處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的翼龍化石遺址。
  • 動物界「戰鬥民族」:小巧的鼬、樹棲的貂、強壯的獾、水生的獺!
    在動物界裡,貓科是最強大的物種,但它們或許不是最猛的「猛士」。因為真正的猛士不是強大而勇敢,而是因勇敢才強大。那地球上最兇猛的動物是什麼?小小的身軀,不畏強敵的鬥志,「拼命三郎」的打法,被網友譽為「動物界戰鬥民族」——恐怖兇「萌」鼬科動物。鼬科動物(Mustelidae),是地球現存食肉目中物種數量最多、形態最多樣化的一個科,包括陸棲、樹棲、穴居、半水生和水生等動物。
  •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翼龍 可能像現代鷸類一樣進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在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翼龍可以輕易地捕捉並吃掉人類大小的獵物。然而,一種新發現的史前飛行爬行動物的物種在當時可能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因為研究人員認為其更像現代的鷸類一樣進食。
  • 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超導體
    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網絡版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已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超導體,其由4對小於1納米的分子組成。該發現首次為納米級分子超導線的製造提供了證據,將在納米級電子設備及能源技術的開發上具有廣泛應用。   科學家表示,利用金屬半導體製造納米級的連接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隨著線徑縮小,其阻抗會增加,進而納米線會因發熱熔化或損毀。焦耳熱問題已成為製作納米級器件的一個主要障礙。  在低於某一溫度時,一些材料的電阻會突然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
  • 科學家發現翼龍新物種:頭冠巨大向上聳立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翼龍新物種:頭冠巨大向上聳立 科學家對翼龍新物種Caiuajara dobruska三個生長階段的重新描繪。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近50隻翼龍的骨骼,這些骨骼屬於翼龍的一個新物種,命名為Caiuajara dobruskii,此種翼龍生活於白堊紀時期的巴西南部。此項研究由巴西Contestado大學的Paulo Manzig和他的同事們已於8月13日發表在《PLoS ONE》。  這些骨骼被發現於白堊紀時期含有翼龍骨層的巖石之中。
  • 翼龍真的是恐龍麼?
    翼龍真的是恐龍麼?  那我們就又要從恐龍的定義來進行說明了。恐龍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陸棲」說明翼龍雖然名字裡有個「龍」字但它並不屬於恐龍一族,它和魚龍一樣都只能算是恐龍的親戚而已。  除了那些體型龐大的大傢伙們,恐龍家族中也有一些小個子成員,目前認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恐龍是細顎龍,這種恐龍身長只有1米,體重只有2.5公斤。
  • 你和翼龍有關係嗎?吸血?這些都是對蝙蝠的誤解
    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它被認為是「不祥的鳥」和「黑暗中的鬼」。 事實上,蝙蝠是翼手目的通稱,現存大約有1390種。因為它們大多數只在晚上活動,所以人們對它們仍然知之甚少,並且對它們有很深的誤解,尤其是當每一次重大的流行病來臨的時候。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有這樣一種說法,目前蝙蝠的直系祖先還沒有發現,因此猜測是老鼠或者翼龍也情有可原。事實上,蝙蝠演化雖然細節不清楚,但總體路線是明確的,現有科學發現已經足夠否定老鼠起源說或翼龍起源說了,作為科普作者,應明確對這些錯誤說法說不。
  • 科學家發現最小的蛙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最小的蛙   科學家近日在巴西發現最小的蛙類圖片來源:Luiz Fernando Ribeiro   近日,在巴西雨林工作的研究人員碰上了難得的好運氣,他們發現了一些新型的微型蛙,而且還發現了7類。   這些蛙均屬於短頭蟾屬,該屬的蛙類以體形微小、色彩鮮豔著稱,它們是體形最小的陸棲脊椎動物之一,其中一些物種僅有0.3英寸(即1釐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