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化石被運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華麗羽王龍復原圖。 Brain Choo繪圖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了迄今為止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雖然這種羽毛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但這可能顛覆學術界的傳統觀點: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
這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根據研究人員的推算,這種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白堊紀早期的食肉恐龍,成年的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它比霸王龍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大40倍。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使科學家們相信羽毛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許多小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並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是具有羽毛的。
但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了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龐大的身軀,細幼的羽毛——顯然,這種羽毛並不是用來飛行的。
科學家猜測說,可能這些原始羽毛的重要功能是保溫。以往科學家普遍認為,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在華麗羽王龍這種大型暴龍類化石上發現羽毛印痕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參與該研究的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舒柯文博士介紹說,華麗羽王龍的發現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識,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
徐星表示,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研究人員通過對恐龍牙齒當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測,華麗羽王龍生活的早白堊世氣溫明顯低於白堊紀其他時期,當時的遼西地區氣候可能與現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人們熟悉的猛獁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厚厚的毛來保暖,但熱帶的大象則褪去了軟毛。
獵手鬼龍復原圖
-記者洪蔚
在最新一期的德國《自然》雜誌上,一種來自中國遼西的奇特翼龍,成為這一期的封面「明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與他的研究生及其巴西合作者,將這種奇特的翼龍命名為「獵手鬼龍」。
一隻詭異的翼龍
獵手鬼龍生活在早白堊世晚期,距今1.2億年。2009年下半年,當汪筱林第一次看見這件化石時,他從未修復的石板上隱約可見的巨大的牙齒判定:「這是一件罕見的翼龍化石」。
經過幾個月實驗室的精心修理,這件標本更加珍貴與獨特的科學價值一點點地顯露出來。
將這隻翼龍命名為「鬼龍」,是因為它有著奇特的形態。
目前在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大量翼龍中,有牙齒的,往往沒有頭骨後部巨大的脊冠;有巨大脊冠的,往往沒有牙齒。
隨著化石的修復,獵手鬼龍露出了它的「詭異」面目:除了吻端巨大的牙齒外,它還同時具有高聳的脊冠,這在世界上已知的翼龍化石中是極為罕見的。
在21世紀以前,同時具有牙齒與頭骨頂部巨大脊冠的翼龍,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一位玩具製造者曾憑藉想像,製造出一款這樣的翼龍玩具。
2003年,在巴西第一次發現了同時具有牙齒與脊冠的翼龍,因為這種形態以前只出現在玩具設計中,德國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玩具翼龍」。
獵手鬼龍與玩具翼龍形態極其相似,而這件鬼龍化石的脊冠部分比玩具翼龍更完整,吻端的牙齒也更為粗壯巨大。
由著名古生物學家董枝明等12人組成的恐龍科普科研專家團在中國常州首屆國際恐龍節上發布了「中國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龍」。
許氏祿豐龍,1938年在雲南祿豐被發現,它是中國人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展出的第一條恐龍。
棘鼻青島龍,1950年,在山東萊陽,由山東大學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
合川馬門溪龍,1957年,在四川合川,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四分隊發現,是中國裝架展出的第一條最長的恐龍,長約22米。
巨型山東龍,1964年,在山東諸城,由石油地質調查隊發現,它是世界裝架展出的最大的鴨嘴龍,長約14.7米。
太白華陽龍,發現於四川自貢,是世界發現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劍龍。
顧氏小盜龍,發現於遼寧北票,是世界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小、長有四翼的恐龍。它可能是樹棲者,這為小型恐龍向鳥的進化提供了實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