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筆下的蜥腳類圓頂龍 圖片來源:DORLING KINDERSLEY
本報訊 蜥腳類恐龍通常比4頭大象還高,比一架噴氣式飛機還重,可謂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但是科學家可能把這種龐然大物的一個關鍵特徵搞錯了。
研究人員在上周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市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報告說,這些遠古的大傢伙並沒有生著蜥蜴般的嘴唇,而是長有類似鳥類或海龜的喙。
蜥腳類恐龍可能是用這些喙來獲取大量的植物——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長到創紀錄的大小。據分析,這些喙中長有大量的長釘狀牙齒。
該研究作者、德國波恩大學古生物學家Kayleigh Wiersma說,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開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科學家在巖石中發現了一排排孤立的蜥腳類恐龍牙齒化石,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塊骨頭化石包裹著這些牙齒化石。這些牙齒的排列仍然很完美,就像它們生前在恐龍嘴裡時一樣。
「肯定有什麼東西把它們固定住了。」Wiersma說,「否則這些牙齒會被分散在挖掘現場的各個地方。」
Wiersma和她在波恩大學的合著者Martin Sander曾於2017年第一次暗示了牙齦或喙結構的可能性。當時是基於對兩個圓頂龍頭骨的分析。現在,他們已經研究了7組不同種類的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包括德國的「侏儒」蜥腳類歐洲龍,還有一些著名的蜥腳類物種,如梁龍、腕龍和雷龍。
科學家報告說,很多蜥腳類恐龍可能都生有喙。這一發現是基於7塊獨立排列的有40多顆牙齒的化石,以及對圓頂龍和歐洲龍頭骨和牙齒的詳細分析。
Wiersma說,這些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化石通常只在下顎一半的地方出現表面磨損。這意味著,這些牙齒曾經深深地嵌在一個「嘴鞘」,或由角蛋白(構成了人類的頭髮和指甲,以及鳥喙和羽毛)構成的喙狀結構中。
研究人員指出,現有的蜥腳類恐龍面部重建可能會使牙根暴露在外,並且使牙齒極鬆散地附著在頭骨上。他們還在圓頂龍和歐洲龍的顎骨表面發現了小坑,這可能表明曾經滋養過喙部組織的血管的存在。
Wiersma和Sander推測,當蜥腳類恐龍以它們的方式用力咀嚼大量的蕨類植物、針葉樹和其他史前植物時,它們的喙可能會緊緊抓住暴露在外的牙齒,並提供穩定性。
「你不能讓牙齒暴露在那樣的情況下而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昆士蘭大學研究蜥腳類動物的古生物學家Steve Salisbury說,「似乎可能有某種組織至少包圍了牙床,並從外部提供了一些緩衝。」
然而,由於沒有一種現存的物種像一些蜥腳類恐龍那樣同時擁有喙和牙齒,因此沒有現代類似動物的喙可以拿來與恐龍進行比較。
目前,由於喙的骨基保存在化石中,因此喙已經在許多其他恐龍種群中被發現——包括三角龍、劍龍、鴨嘴龍和腫頭龍。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Darren Naish說,考慮到現存鳥類、一些史前鱷魚以及被稱為水龍類的恐龍早期親戚也有類似喙的結構,因此這一整個群體的祖先可能都有喙。
「但我不認為我們期望蜥腳類恐龍生有喙。」Naish補充道,這是一個「全新的面貌」。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的一種恐龍。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的身軀,可它們的腦袋卻很小,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它們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9-10-15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