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蜥腳類恐龍可能長著「鳥嘴」

2020-11-25 科學網

 

藝術家筆下的蜥腳類圓頂龍   圖片來源:DORLING KINDERSLEY

本報訊 蜥腳類恐龍通常比4頭大象還高,比一架噴氣式飛機還重,可謂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但是科學家可能把這種龐然大物的一個關鍵特徵搞錯了。

研究人員在上周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市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報告說,這些遠古的大傢伙並沒有生著蜥蜴般的嘴唇,而是長有類似鳥類或海龜的喙。

蜥腳類恐龍可能是用這些喙來獲取大量的植物——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長到創紀錄的大小。據分析,這些喙中長有大量的長釘狀牙齒。

該研究作者、德國波恩大學古生物學家Kayleigh Wiersma說,這項研究有助於解開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科學家在巖石中發現了一排排孤立的蜥腳類恐龍牙齒化石,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塊骨頭化石包裹著這些牙齒化石。這些牙齒的排列仍然很完美,就像它們生前在恐龍嘴裡時一樣。

「肯定有什麼東西把它們固定住了。」Wiersma說,「否則這些牙齒會被分散在挖掘現場的各個地方。」

Wiersma和她在波恩大學的合著者Martin Sander曾於2017年第一次暗示了牙齦或喙結構的可能性。當時是基於對兩個圓頂龍頭骨的分析。現在,他們已經研究了7組不同種類的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包括德國的「侏儒」蜥腳類歐洲龍,還有一些著名的蜥腳類物種,如梁龍、腕龍和雷龍。

科學家報告說,很多蜥腳類恐龍可能都生有喙。這一發現是基於7塊獨立排列的有40多顆牙齒的化石,以及對圓頂龍和歐洲龍頭骨和牙齒的詳細分析。

Wiersma說,這些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化石通常只在下顎一半的地方出現表面磨損。這意味著,這些牙齒曾經深深地嵌在一個「嘴鞘」,或由角蛋白(構成了人類的頭髮和指甲,以及鳥喙和羽毛)構成的喙狀結構中。

研究人員指出,現有的蜥腳類恐龍面部重建可能會使牙根暴露在外,並且使牙齒極鬆散地附著在頭骨上。他們還在圓頂龍和歐洲龍的顎骨表面發現了小坑,這可能表明曾經滋養過喙部組織的血管的存在。

Wiersma和Sander推測,當蜥腳類恐龍以它們的方式用力咀嚼大量的蕨類植物、針葉樹和其他史前植物時,它們的喙可能會緊緊抓住暴露在外的牙齒,並提供穩定性。

「你不能讓牙齒暴露在那樣的情況下而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昆士蘭大學研究蜥腳類動物的古生物學家Steve Salisbury說,「似乎可能有某種組織至少包圍了牙床,並從外部提供了一些緩衝。」

然而,由於沒有一種現存的物種像一些蜥腳類恐龍那樣同時擁有喙和牙齒,因此沒有現代類似動物的喙可以拿來與恐龍進行比較。

目前,由於喙的骨基保存在化石中,因此喙已經在許多其他恐龍種群中被發現——包括三角龍、劍龍、鴨嘴龍和腫頭龍。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Darren Naish說,考慮到現存鳥類、一些史前鱷魚以及被稱為水龍類的恐龍早期親戚也有類似喙的結構,因此這一整個群體的祖先可能都有喙。

「但我不認為我們期望蜥腳類恐龍生有喙。」Naish補充道,這是一個「全新的面貌」。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的一種恐龍。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的身軀,可它們的腦袋卻很小,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它們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9-10-1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中原地區首次報導白堊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新聞—科學網
    前部關聯在一起的7個頸椎椎體(從第2到第8頸椎)  最近,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徐莉等在河南省汝陽盆地上東溝組發現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曾經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生脊椎動物,是陸地上的巨無霸,有的體重可達100噸。主要繁盛於中晚侏羅世和白堊紀中期。我國著名的長脖子的恐龍為產於四川侏羅紀的合川馬門溪龍,體長可達22米。而在新疆發現的馬門溪龍類脖子可達16米。以上長脖子恐龍均發現於侏羅紀地層中。 而雲夢龍發現於汝陽縣劉店鄉花廟溝村郝嶺組,屬於早白堊世晚期。
  • 最大的陸生動物:蜥腳類恐龍
    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當時,雖然陸地上的生命已出現了4億年,但是除了蜥腳類恐龍之外,陸生動物中沒有身長超過20米的。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
    以下便是第一篇:神話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 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化石保存程度較好的巨型蜥腳類恐龍的出土,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於這些巨人們的體型了解也逐漸的深入了。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第二梯隊)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第二梯隊)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四川自貢新發現恐龍化石將被取出:系蜥腳類恐龍 股骨長1.1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12月23日上午10時,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幾個男子正圍著21日剛剛發現的恐龍化石鼓搗著什麼。這是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這根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將在今天被取出,送往恐龍博物館。發掘現場,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等專家,與發掘人員一道,小心翼翼地開展發掘工作。「先要將化石周圍的泥土進行清理,然後用電鎬將旁邊的巖石與化石剝離開來,把化石儘可能地露出來,最後再用工具將小的圍巖清理,取出化石。」彭光照介紹。
  •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義大利發現最古老蜥腳類四足長頸食草恐龍 原標題:   近日,義大利古生物學家克裡斯蒂亞諾·達爾索薩在距羅馬40公裡的普萊內斯蒂尼山的一處石牆中挖掘出3塊恐龍化石,這一發現驚動了拉齊奧和南埃特魯裡亞文物保護局。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其成果也表明,恐龍在重慶地區至少生存了1億年並留下了大量的化石。這是華龍網記者今(20)日從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獲得的獨家消息。  該成果指出,中國重慶發現了亞洲最古老的蜥腳類恐龍形跡,並展示了奇妙的寬間距,同時其中一條形跡呈明顯的轉彎現象,這對研究該區域的大型恐龍演化和行為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地質遺蹟保護研究院代輝博士告訴華龍網記者,這處恐龍足跡就位於大足區郵亭鎮一條廢棄鐵路邊一處傾角約60°的巖壁上。
  • 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原標題:盤點中國發現最著名恐龍: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化石被運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華麗羽王龍復原圖。 Brain Choo繪圖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了迄今為止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 貴州茅臺鎮發現中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蜥腳類足跡群
    據悉,該恐龍足跡群為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該發現對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2017年夏,該公司員工郭松波看到貴州習水恐龍足跡的報導後,認為後山的凹坑可能是某種足跡,並多方聯繫到邢立達副教授。「我看到郭松波提供的照片後非常激動,這些足跡是典型的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所留,這些足跡是非常罕見,」邢立達回憶道,「該地恐龍行跡的間距非常的狹窄,爪痕跡較長,這是典型的早期蜥腳類行跡特徵,也與中國西南,如雲南祿豐等地發現的此類骨骼化石相吻合。」
  • 石家莊展出大型白堊紀晚期蜥腳類恐龍骨架(圖)
    當日,由河北省石家莊經濟學院復原的身長20米、背高4.2米、頭高7.5米的白堊紀晚期大型蜥腳類恐龍「不尋常華北龍」骨架在該學院新落成的地球博物館正式向遊客展出。據了解,「不尋常華北龍」骨架是1983年在河北省陽原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處的康代梁山東北坡白堊紀土層中發現的,化石的真骨含量高達70%,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大的白堊紀晚期蜥腳類恐龍骨架之一。
  • 智利龍,吃素獸腳類恐龍
    然而,與人們普遍的印象不同,並非所有獸腳類恐龍都是無肉不歡的捕食者。侏羅紀恐龍,精彩超乎想像雖然「侏羅紀」的大名因為那部電影而廣為人知,但在恐龍研究者們看來,白堊紀才是恐龍演化的巔峰(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白堊紀長達8000萬年,是寒武紀以來持續最久的一個紀元)。相比白堊紀恐龍物種的百花齊放,侏羅紀的恐龍種類還是比較單調的。
  • 恐龍的簡介,恐龍生活的時期和恐龍的分類
    過了很長時間沙子變成了巖石。4. 這些骨骼也變得像巖石一樣堅硬了。●恐龍屬於爬行動物,恐龍是一種特殊的史前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特徵是:有脊椎; 身體表面覆蓋鱗片; 冷血。●但是科學家猜測,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但是現在的爬行動物都是冷血動物。恐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科學家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和鳥臀目。
  • 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曾經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動物之一
    阿根廷龍毫無疑問是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 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候, 地殼的活動非常劇烈, 大部分曾經在侏羅紀名噪一時的蜥腳類動物, 最後都不能適應地殼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滅絕。
  • 四川敘永首現罕見鳥腳類恐龍足跡 距今約一億年
    通過現場考察發現,在大石鄉龍井村有多道恐龍足跡,其中一道蜥腳類行跡長度超過10米,包括了20對後足跡。蜥腳類恐龍是恐龍時代中最大型的陸生爬行動物,中身長最大能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隨後,專家組對大石鄉新陽村桫欏溝恐龍足跡進行考察,龍井和新陽兩地相距直線距離約1500米。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