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2021-01-08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蜥腳類恐龍,是侏羅紀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從古地質和古氣候,以及在全球相繼發現的一塊塊頸椎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開啟了一場探秘之旅。

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

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改變,更有利於它們覓食。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

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巴塔哥尼亞新出土的化石,即屬於蜥腳類恐龍,研究人員把它命名為「巴瓜爾黎明」。「巴瓜爾」源自具體出土位置阿根廷巴瓜爾峽谷,「黎明」表示這種恐龍生活的年代很早。阿根廷埃希迪奧·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主要研究人員迭戈·波爾等人推測,它身長40米。

化石顯示,「巴瓜爾黎明」下頜強壯,牙齒比那些已滅絕植食性恐龍粗7倍。這種生理構造使它們能以針葉樹堅硬似皮革的樹葉為食。

「那時,的確有一些極其高大的植物,例如十幾米長的矽化木化石,表明在其存活期,樹高估計達幾十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收藏部主管賀一鳴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方面,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吃高大喬木的樹葉,可以與其他低矮的植食性恐龍和平分享避免競爭;另一方面,蜥腳類恐龍牙齒如梳子一般,適合從樹枝上輕鬆刮去所有樹葉,不經咀嚼直接吞進肚子裡。這種進食方式能耗低,每天可以攝入驚人的食物,以維持龐大軀體的能量。

在體型龐大的「巴瓜爾黎明」之後,長脖子的其他蜥腳類恐龍在地球上延續了1億年。

研究人員認為,當時南半球生存環境嚴酷,火山爆發向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地面巖漿橫流,多種陸地植物滅絕,一種高大的針葉樹卻存活下來。這種植物的針狀樹葉富含營養,但長在高處,不易夠到,而且質地堅硬。這種變化意味著,多種蜥腳類恐龍滅絕,只有體型巨大、脖子纖長的一支存活下來。

但並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贊同「貪吃進化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祺認為,覓食差異化因素導致蜥腳類恐龍演化出長脖子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這種解釋不是很準確。長脖子更利於恐龍在減少身體移動的情況下,通過轉動長脖子來獲得更多的食物。侏羅紀時代植被的改變,促使大型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和頭骨的一些結構發生了改變,更加有利於它們覓食高纖維植物。

恐龍的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防禦對手,尾巴才是最強有力武器;吸引異性,恐龍靠的是頭骨上某些特徵;長脖子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恐龍更好地散熱。

研究人員綜合全球蜥腳類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成果發現,在侏羅紀時期,地球上的蜥腳類恐龍,基本都是以「長脖子怪物」為主,雖然物種不同,但是它們的特徵卻非常相似:都擁有長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而且不懼怕任何肉食性恐龍的攻擊。

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主導性因素,但又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致。因此,關於「長脖子」衍生出各種各樣腦洞大開的假說,如「散熱說」「防禦說」,以及「吸引異性說」。

趙祺認為,隨著蜥腳類恐龍體型不斷增大,散熱的確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大問題,長脖子能夠更好地散熱。「由於體積是長度的三次方,面積是長度的二次方,隨著體型的增大,單位面積所對應的體積顯著提高,相對於龐大的軀幹,長脖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散熱的問題。」

在侏羅紀時期,蜥腳類恐龍成功生存與防禦敵害的本領分不開。它們看起來笨拙,顯得有些呆頭呆腦,其龐大的身軀,動輒重達數十噸。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肉食性恐龍望而生畏、不敢貿然進犯。在它們面前,「小個子」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堪一擊,就好像在如今的地球上,身軀龐大的大象同樣沒有天敵。

賀一鳴向記者介紹,蜥腳類恐龍一般用龐大的軀體和長尾巴的晃動,來防禦對手的攻擊,它們的尾巴就是最強有力的武器。

「我認為長脖子反而不利於防禦外敵的入侵。過長的脖子,往往會使得首尾難以兼顧。蜥腳類恐龍主要是通過體型增大的策略,來抵禦外敵,而不是通過長脖子。」趙祺也認為。同時,現代雄性長頸鹿會用長脖子互相拍打,以競相吸引異性;但面對恐龍,這個解釋並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恐龍為了吸引異性,往往是靠一些頭骨上的特徵,比如冠龍巨大的頭冠、角龍的頸盾等。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在恐龍的時代,地球上氧氣充足,所以動植物都能長成大個子;也有人認為,這些大型恐龍體重太大,當它們從幼年長到成年,需要回到水中生活,依賴水的浮力活動,否則它們的四肢難以支撐巨大的身軀,稍短的脖頸難以讓它們輕鬆向前伸展。

但要全面回溯到1.8億年前,還有諸多疑問有待破解,個頭特別巨大的恐龍的活動狀態,以及生理機制仍有很多謎題。

延伸閱讀

長脖子恐龍也有「小煩惱」

事物都有兩面性,演化出超長的脖子固然可以輕鬆探到幾十米高處的樹葉,但也會帶來生理機制的巨大挑戰。

「蜥腳類恐龍可能就是陸生動物體型的極限。重力對心臟與輸血的負擔非同小可,長頸鹿的心臟到頭頂有2.5米,血壓高達4.3倍的大氣壓,相當於10層樓深的水下壓力,而蜥腳類恐龍則有動輒十幾米長的脖子,血管承受的強度可想而知。」賀一鳴解釋說。電影裡的陸地大怪獸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碳基生物骨骼和肌肉系統在支撐自己體重方面是存在極限的。

蜥腳類恐龍擁有與鳥類相似的肺部結構,含有氣囊,呼吸效率是哺乳動物的2.5倍。呼氣時,氣囊裡的空氣進入肺部取代肺部空氣,形成「雙重呼吸」結構,使得它們肺部始終都有新鮮空氣。早期蜥腳類則是在頸椎部有氣囊空腔,後期蜥腳類脊椎骨也有氣囊空腔。

在採訪中,賀一鳴為記者梳理了世界範圍內那些已經確信可考的長脖子蜥腳類恐龍。

1993年命名的中加馬門溪龍,是在我國準噶爾盆地東部將軍廟附近發現的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身長達到37米。推測其僅脖子就長約17米,證據是保存有一塊長達160釐米長的頸椎骨,但其他很多化石缺失。

發現於河南省汝陽縣劉店鎮沙坪村晚白堊世早期蟒川組的巨型汝陽龍,最長頸椎骨長124釐米,保存頸椎數量較多,約佔原長度一半,推測其脖子長度約13到16米。

而超龍是梁龍類的成員,單個頸椎很長但是梁龍類頸椎數量少,估測脖子全長約13.7米。鄯善新疆巨龍的化石,完整保存了18枚頸椎骨,其中最長的12節頸椎骨長達123釐米,整條頸椎長度為14.9米。儘管在頸椎總長度上或無法與中加馬門溪龍相比,但新疆巨龍卻是目前發現的具有最長完整頸椎骨的恐龍,同時也是有確鑿證據的脖子最長的陸生動物。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今後,地層中或許還有更多的長脖子「明星恐龍」現身。

相關焦點

  • 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為何侏羅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就已演化出纖長脖子和巨型身軀?
  • 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
    原標題: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新出土的恐龍化石及附近植物化石顯示,為覓得長在樹梢的食物,蜥腳類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17日報導,古生物學家分析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及其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出上述結論。研究論文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雜誌《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
  • 脖子佔了體長的一半多,堪比3隻長頸鹿身高,我國這種恐龍太奇葩
    長頸鹿是一種脖子很長的動物,光脖子的長度就有2米長,是當今陸生動物種類中脖子最長的一種,其身高在4~6.5米之間,也是身高最高的動物。 不過長頸鹿的脖子長度和身高與恐龍時代的一些長脖子恐龍比起來就差遠了,蜥腳類恐龍中的梁龍、腕龍、泰坦龍的個頭都十分巨大,而且都長了一個長長的脖子,體長可達30~60米,是長頸鹿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 中原地區首次報導白堊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新聞—科學網
    前部關聯在一起的7個頸椎椎體(從第2到第8頸椎)  最近,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徐莉等在河南省汝陽盆地上東溝組發現一長脖子的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曾經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生脊椎動物,是陸地上的巨無霸,有的體重可達100噸。主要繁盛於中晚侏羅世和白堊紀中期。我國著名的長脖子的恐龍為產於四川侏羅紀的合川馬門溪龍,體長可達22米。而在新疆發現的馬門溪龍類脖子可達16米。以上長脖子恐龍均發現於侏羅紀地層中。 而雲夢龍發現於汝陽縣劉店鄉花廟溝村郝嶺組,屬於早白堊世晚期。
  • 侏羅紀時期的地球之王,因進化出長脖子,才躲過「小型末日」
    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古生學家們發現了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在這具恐龍化石的旁邊,還有著同期的植物化石。研究者發現,這些植物化石都是非常高大的針葉樹化石,這意味著,在當時蜥腳類恐龍是主要以針葉樹樹葉為食的。那麼,作為食草動物的蜥腳類恐龍,為何要選擇吃口感不好、堅硬粗糙的針葉樹樹葉呢?
  •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作者 | 小盜龍 恐龍,特別是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在如此眾多的長脖子恐龍之中,哪種恐龍才是長脖子冠軍呢?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
    以下便是第一篇:神話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 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化石保存程度較好的巨型蜥腳類恐龍的出土,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於這些巨人們的體型了解也逐漸的深入了。
  • 研究揭示恐龍為何身形巨大
    蜥腳類恐龍是一種草食恐龍,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脖子和尾巴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酒桶般的身軀,這個家族中還包括了粱龍、腕龍、雷龍。 體現自然選擇的矛盾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對蜥腳類恐龍前所未有的龐大身軀充滿了種種困惑。它們怎樣具有如此龐大的體型?地球上其它陸地動物為何達不到如此「噸位」?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神話篇)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第二梯隊)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第二梯隊)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科學網—蜥腳類恐龍可能長著「鳥嘴」
    現在,他們已經研究了7組不同種類的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包括德國的「侏儒」蜥腳類歐洲龍,還有一些著名的蜥腳類物種,如梁龍、腕龍和雷龍。 科學家報告說,很多蜥腳類恐龍可能都生有喙。這一發現是基於7塊獨立排列的有40多顆牙齒的化石,以及對圓頂龍和歐洲龍頭骨和牙齒的詳細分析。 Wiersma說,這些蜥腳類恐龍的牙齒化石通常只在下顎一半的地方出現表面磨損。
  • 最大的陸生動物:蜥腳類恐龍
    如果時光倒流1.5億年,那時陸地上的統治者就是巨大恐龍群,其中的主角則是有100多個種類的蜥腳類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類恐龍中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  當時,雖然陸地上的生命已出現了4億年,但是除了蜥腳類恐龍之外,陸生動物中沒有身長超過20米的。
  • 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曾經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動物之一
    阿根廷龍毫無疑問是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 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候, 地殼的活動非常劇烈, 大部分曾經在侏羅紀名噪一時的蜥腳類動物, 最後都不能適應地殼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滅絕。
  •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
    2020巨型蜥腳類恐龍排行榜(最終篇)誰是最大的恐龍?當然是蜥腳類恐龍!那麼能夠問鼎最大蜥腳類恐龍寶座的又有哪些恐龍呢?巨型蜥腳類恐龍的體型排行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這類的問題一直是恐龍愛好者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啦。
  • 中生代的食草恐龍巨怪:侏羅紀時代的霸主統治者
    蜥腳類恐龍四肢的比例、骨骼形狀、靈活性和節點構造和原蜥腳類恐龍、獸腳亞目恐龍完全不一樣。一個能說明問題的跡象就是蜥腳類恐龍的股骨比脛骨更直更長—四肢進化的適應性之一是可以承受更多的重量,使動物移動起來相對輕鬆。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光明日報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美德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10日宣布,他們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下侏羅統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足跡群,並確認這是一群蜥腳類恐龍在不同時段留下的,是我國侏羅紀早期規模最大的蜥腳類足跡群。
  • 長頸鹿脖子那麼長 真是為搶樹葉進化出來的嗎?
    中學生物課老師會告訴你,根據達爾文的理論,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時候長頸鹿還是「短頸鹿」,突然一天幾隻變異的鹿長了更長的脖子,身高的優勢讓它們能夠吃到更高處的食物。食物短缺時,短頸的同伴為饑荒所困,長頸的少數派因為能夠到更高處的枝葉而具有了更大的生存和繁殖優勢。後來長頸群體繁衍壯大,長頸基因也普及開來。這個推理簡單明了:短頸鹿+自然選擇+時間=長頸鹿。
  • 長頸鹿的脖子為啥那麼長?
    從那個魚類祖先演化而來的其他脊椎動物,也有在喉返神經上走彎路的,其中尤以蜥腳類恐龍最為明顯,它們的脖子長45英尺(約13.7米),需要的神經更長、約有90英尺之多(約27.4米)!最近刊登在《波蘭古生物學報》上的一篇技術分析稱這種布局「為低效樹立了典範」。
  • 巨型恐龍的進化原來是從「頭」開始的!
    新發現證明巨型恐龍的演化從「頭」開始我們都非常熟悉體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比如梁龍、雷龍、腕龍、阿根廷龍等等。儘管蜥腳類恐龍的體型巨大,但它們也是由小個子的祖先一步步演化而來的。蜥腳類恐龍在大型化的過程中身體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呢?中國雲南發現的一種新恐龍證明這種變化或許是從「頭」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