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恐龍為何身形巨大

2020-12-02 科學網

這些地球上的昔日霸主恐龍為何身形如此巨大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距今約1.5億年前,地球上的統治者是恐龍,而其中的主角則是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是一種草食恐龍,身長最大的超過30米,脖子和尾巴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酒桶般的身軀,這個家族中還包括了粱龍、腕龍、雷龍。

 

體現自然選擇的矛盾

 

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對蜥腳類恐龍前所未有的龐大身軀充滿了種種困惑。它們怎樣具有如此龐大的體型?地球上其它陸地動物為何達不到如此「噸位」?現在,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是非洲象,重量不過在6噸左右。即便在恐龍家族,蜥腳類恐龍也屬於重量級。成年霸王龍重量只有7噸,而最大的非蜥腳類恐龍、稱為巨型山東龍的中國恐龍重量也不過16噸。

 

在德國波恩大學古生物學家馬丁·桑德(Martin Sander)公布他的研究結果之前,這些疑問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桑德說:「在恐龍體態演變問題上,我們現在的理論條理更清晰。」過去六年,桑德領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一直在破解蜥腳類恐龍之謎。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蜥腳類恐龍具有許多獨特的生物特徵,在這些特徵的共同作用下,它們擁有了無與倫比的龐大身軀。

 

桑德的研究是從19世紀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的觀察結果開始的。科普注意到,動物的軀體隨著進化發展而增大,這一理論被稱為「科普法則」。中國北京脊椎動物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研究所科普法則專家戴維·霍尼(David Hone)認為,體型龐大具有許多進化優勢。他解釋說:「它們不易成為捕食對象,在尋找食物或交配對象時比競爭對手更有優勢。我們還知道,大型動物一般更易遭遇滅絕的威脅。」

 

面臨更多挑戰

 

與身軀嬌小的動物相比,大型動物吃得更多,繁殖速度更慢,一旦遇到困難或食物短缺,會面臨更大的問題。美國布朗大學古生物學家克裡斯丁·賈尼斯(Christine Janis)說:「像巨犀這樣的身軀龐大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化石記錄歷史更短,而身軀嬌小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記錄則更久。」所以,一方面,自然選擇促使動物身體越長越大,另一方面,動物因走上這條道路而得到懲罰。這種對立力量之間的均衡避免大多數陸地動物的體重超過10噸。

 

體型龐大還帶來其他一些問題。它們如何支撐自己龐大的身軀?身體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氣又從哪裡來?蜥腳類恐龍以其特有的方式克服了上述所有的挑戰。蜥腳類恐龍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2億年前,很快長成了龐然大物。已知最早的蜥腳類恐龍是距今2.1億年、15噸重的伊森龍。

 

20世紀90年代,賈尼斯的研究發現,蜥腳類恐龍身軀龐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獨一無二的繁殖方式。同所有的恐龍一樣,蜥腳類恐龍也下蛋。賈尼斯解釋說:「哺乳動物體型越大,後代就越少。但是,大型恐龍可以同時擁有許多蛋和幼仔。雖然恐龍體型在不斷增長,可幼仔的數量並沒有減少。」

 

類似年輪的生長線

 

大象每四年產下一頭幼仔,而在同一時間段,恐龍可以下數百個蛋。這樣一來,蜥腳類恐龍就可以消除因其身軀龐大帶來的一個危險。數量是蜥腳類恐龍在面臨危機時,相比於大型哺乳動物具有更快反彈的潛力。支持賈尼斯這一論斷的證據來自於對恐龍蛋化石的研究。蜥腳類恐龍留下了令人吃驚的恐龍蛋和窩的詳細記錄,有時裡面還有保存完好的胚胎。恐龍蛋一般有鴕鳥蛋大小,一窩八個蛋。

 

蜥腳類恐龍巢穴並沒有顯露出親代撫育的跡象,這進一步增強了成年蜥腳類恐龍繁殖更多後代的能力。但是,下蛋和缺乏親代撫育並不能完全解釋下蛋和不照顧幼仔的原因。於是,桑德又從其他方面入手欲進一步揭開這個謎團。他發現,身軀龐大似乎可以讓蜥腳類恐龍生長速度更快。為了解恐龍增長速度,桑德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對恐龍骨骼進行了檢查。

 

大多數恐龍的骨骼上都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生長線(growth line)。根據桑德最後得出的結論,蜥腳類恐龍的新陳代謝很快,使它們可以相對快速地獲得龐大體型。他說:「其它類型的恐龍都沒有蜥腳類恐龍這麼高的增長速度。」桑德的研究小組對一種重達30噸、名為馬門溪龍的亞洲蜥腳類恐龍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快速的生長可以轉化為驚人的體重增加。馬門溪龍一年的體重最多可以增加2噸。相比之下,非洲象一年體重不過增加200公斤。

 

與鳥類一樣複雜的肺泡

 

生長速度快當然有很多好處,可一旦動物擁有龐大身軀,它們如何應對身體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蜥腳類恐龍全都符合相同的基本身體構造:脖子長,腦袋小,龐大的體型如酒桶一般,腿部粗壯結實。桑德及其他研究人員認為,蜥腳類恐龍獨特的身體結構是其具有龐大身軀的重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傑伊·霍坎南(Jyrki Hokkanen)揭開了這個問題——如何支撐和移動龐大身軀——的謎底。通過分析大型動物的骨骼和肌肉力量,霍坎南發現,即便是體型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它們的軀體也遠未達到理論上限。他說:「腕龍的體型起碼是別的恐龍的好幾倍,但仍在陸地上行走。」所以,儘管大型蜥腳類恐龍笨重不靈活,但這一缺陷並沒有抑制它們向更大的身軀發展。

 

一個相關問題是大型蜥腳類恐龍如何獲得足夠的氧氣。2003年,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薩姆諾貝爾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休·威德爾(Mathew Wedel)破解了這一謎團。威德爾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肺部像鳥類一樣。鳥類的呼吸效率遠遠超過哺乳動物。蜥腳類恐龍吸氣時,空氣充滿肺部和體內的肺泡。也就是說,蜥腳類恐龍肺部的新鮮空氣會不停流動,每次呼吸獲得的氧氣量是哺乳動物的2.5倍。威德爾說:「蜥腳類恐龍擁有一套肺泡系統,且它們同鳥類的肺泡一樣複雜。」

 

恐龍時代的精英

 

蜥腳類恐龍獨特的身體結構則解釋了這種80噸重的龐然大物如何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當今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都是食草動物,靠吃進大量沒有營養的植物生存。這便要求食草動物不停地吃下去。例如,大象一天當中有18個小時在吃東西,每天消耗掉200公斤的植物。按照這些大型食草動物的標準,蜥腳類恐龍要吃飽一天至少要吞下1噸植物,它們怎麼能做到這一點?

 

桑德發現,蜥腳類恐龍像長頸鹿一樣的脖子和小腦袋此時起了關鍵作用。脊椎輕可以讓蜥腳類恐龍的脖子長得更長,增加了捕食範圍。如此一來,蜥腳類恐龍站著不動,它們的脖子照樣可以上下左右覓食,從而節省了體力。此外,蜥腳類恐龍不是咀嚼食物,而是用掛鈎似的牙齒將枝葉從植物上咬下來,整個吞入腹中。

 

正是由於獨特的繁殖和生長方式及身體機構,蜥腳類恐龍才能克服龐大身軀帶來的諸多限制。毫不誇張地說,蜥腳類恐龍就是恐龍時代的「精英」。

 

更多閱讀(英文)

 

《新科學家》原文報導

 

相關焦點

  • 為何一些恐龍的體型巨大?也許是特殊消化系統造成的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研究了一些巨型骨骼化石,認定它們是某種史前生物留下來的遺骸,且把它們命名為「恐龍」,人們對消亡了數千萬年的恐龍才有了初步的認識。1993年,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科幻片《侏羅紀公園》(改編於麥可.克萊頓撰寫的同名小說)引發了全球性的轟動,它採用劃時代的特效技術,讓博物館中骸骨嶙峋的恐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現於觀眾們的眼前,既讓人嘆為觀止、又讓人萌生了眾多疑問,比如一些恐龍的體型為何極為龐大?如此龐大的體型又有怎樣的演化優勢呢?
  • 身形巨大的恐龍什麼時候滅絕的,假如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1.65億年後,約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末期)滅絕了。 如果將地球從恐龍開始的時刻到今天的所有時間壓縮為365天(一個日曆年),那麼恐龍將在1月1日出現,並且在9月的第三周滅絕。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巨大的恐龍群體成為恐龍時代之前臭名昭著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之一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物種,他們說這些物種可以揭示蜥腳類恐龍的進化,蜥腳類恐龍包括雷龍,腕龍,梁龍和巨龍等大型食草動物。研究人員稱,其獨特的骨骼結構「增加了南部非洲和南美洲泰坦龍之間密切關係的證據,這種關係在南部大陸白堊紀生態系統的演化中可能很重要」。Gorscak說:「雖然巨大的恐龍群體成為恐龍時代之前臭名昭著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之一,但它們早期的進化歷史仍然模糊不清,而Mnyamawamtuka幫助講述了這些起點,特別是對於非洲方面的故事。」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意義在哪裡?
    恐龍作為地球曾經的霸主,到底是如何滅絕的?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 三疊紀時期在地球上稱霸的不是恐龍,或是一種神秘的兩棲動物
    在6500萬年前,當時地球上存在的霸主恐龍瞬間告別了地球,結束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地球上的統治,所以在這過程中,很多人都知道恐龍當年在地球上有這一段風光歲月,因為在6500萬年之前,無論是在天空上還是陸地上或者海裡,都有恐龍家族的蹤影。
  • 吉大團隊破解了關於恐龍牙齒的巨大秘密
    《PLOS one》上,由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及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生物演化與古生物化學」研究團隊完成。「長春龍」化石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保存完好的原始鳥腳類恐龍化石之一,其骨骼保存完整、表面未風化,在石化過程中基本沒有受到擠壓和變形的影響。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採用交叉學科的方法,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脫落及最終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人類研究恐龍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研究人類的起源,也會去了解傍人、西瓦古猿、阿喀琉斯基猴等與我們人類祖先或近或遠的動物。同樣我們研究鳥類的起源,也就會去研究暴龍、梁龍、三角龍、甲龍這些與鳥類祖先同屬於恐龍的動物。而了解人類所在的星球上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人類今天所在的世界是怎麼來的,人類本身是怎麼來的,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古生物,包括恐龍化石。
  •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都沒恐龍大?巨大動物競爭力更強,為何都滅絕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隻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麼最大的恐龍和現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麼現在陸地上都沒有那麼龐大的動物了?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 牙齒演化特徵研究揭示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待解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 為什麼史前生物體型巨大,而現代動物比較小?專家:未來會更大!
    有這樣一部電影《侏羅紀世界》,它講述了在未來世界,恐龍復活,幫助主角逃出生天。在電影裡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恐龍的面目,恐龍作為史前生物,在6500萬年前慘遭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僅存的化石來研究史前生物,還原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 方舟生存進化巨獸龍Giganotosaurus 身形碾壓霸王龍
    野性   巨獸龍是擁有巨大身形的獵食者,比霸王龍和棘龍的體型都還要巨大。儘管它比那些傳奇獵食者的體型都還要巨大,然而在荒野遭遇時危險性卻要小了很多,這是因為其移動速度相當緩慢。儘管這樣,在被其逼至死路或是與其接觸碰撞,對幾乎所有生物來說都意味著必死無疑!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要是這麼想的話,很顯然是先入之見影響了判斷,因為恐龍也並非都是龐然大物,有些恐龍的體型並不大,而鳥類也並非都會飛翔,如鴕鳥、企鵝等都不會飛翔,但是從已有的古生物證據方面來看,鳥類確實是從恐龍進化過來的。那麼鳥類是由會飛翔的翼龍進化過來的嗎?
  • 形同一座行走的高樓,史前恐龍為何如此巨大,是什麼原因?
    小夥伴們可能對這個恐龍的名字有疑惑,為什麼如此巨大的恐龍會「易碎」呢。其實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fragillimus」翻譯而來,即「非常易碎」,其實指的是神經弓的椎板非常薄。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易碎雙腔龍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恐龍了!
  • 恐龍新種揭示大陸漂移時間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李志恆/供圖 攝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志恆團隊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探討,研究成果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6500萬年前災變的關鍵。
  • 人類之前是恐龍統治地球,那恐龍出現之前,地球的霸主是誰?
    人類之前是恐龍統治地球,那恐龍出現之前,地球的霸主是誰?很多人都知道,在人類沒有誕生以前,身形龐大的恐龍曾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霸主,令不少人感到好奇,那麼,恐龍沒有出現以前,地球上的霸主又是誰呢,如今,它們是不是也和恐龍一樣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
  • 腕龍:侏羅紀的巨大草食性恐龍
    1.4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幾幅不完整的骨骼,大部分頭骨缺少腕龍是侏羅紀時代大型的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它生活在如今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大河谷和非洲的坦尚尼亞的草原上,吃樹梢上的葉子。
  • 外國牛人 COS 變形金剛大黃蜂:身形巨大、金屬感十足
    在本月月初舉行的紐約Comic Con現場湧現出了不少高質量的COS,不過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當屬一隻身形巨大、裝備齊全的大黃蜂,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神奇的COS作品。大黃蜂COS視頻1:(IT之家移動客戶端用戶若無法觀看視頻,請點此查看)大黃蜂COS視頻2:(IT之家移動客戶端用戶若無法觀看視頻,請點此查看)這一大黃蜂COS由國外一檔節目「Extreme Costumes」的導演Thomas DePetrillo出品,短片中他身穿巨大外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