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新種揭示大陸漂移時間

2020-11-26 科學網
恐龍新種揭示大陸漂移時間
非洲可能是第一個分裂出去的大陸

 

澳洲發現鱷鼻恐龍。

 

(圖片提供:Russian Wikipedia;Roger Benson)

 

在1億多年前,澳大利亞是獨特的食肉恐龍混雜的家園。

 

由於在維多利亞州發現的一塊單個的頸椎,這個大家庭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員——一種長著像鱷魚一樣鼻子的奇異食肉恐龍,棘背龍。

 

這種獨特的恐龍之前在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洲都曾被發現,而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化石與在英格蘭發現的棘背龍的一種——重爪龍非常相似。

 

結合其他歸屬於霸王龍、迅猛龍和異龍的零碎骨骼化石,這具尚未被命名的棘背龍將有助於古生物學家搞清,這些不同的恐龍種系是何時到達澳大利亞的,以及這塊大陸是何時與如何在8000萬年前同其他大陸分離的。

 

在此之前,所有的南部大陸合併為一塊超大陸,被稱為岡瓦納古陸。而新的發現,連同其他有關恐龍的發現——這些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的恐龍與它們在南美洲,而非非洲的親戚更為相近——意味著,非洲可能是第一個分裂出去的大陸。

 

研究人員在6月14日出版的《生物學快報》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棘背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它是一種外貌怪誕的食肉恐龍,全長12米,臀部高約2.7米,重約4噸。這麼個龐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張大大的帆。這張帆由一連串長長的脊柱支撐,每根脊柱都是從脊骨上直挺挺地長出來,使得這張帆完全不能收攏或摺疊。科學家認為棘龍身長達到破紀錄的17米,接近不少大型植食性蜥腳恐龍,遠遠把其他食肉恐龍甩在身後,是真正最大的陸地食肉恐龍。

 

《科學時報》 (2011-06-17 A4 國際)

相關焦點

  • 地圖揭示了紐西蘭失落的水下大陸的新細節
    曾經與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同屬一個大陸的紐西蘭大陸在8500萬年前解體,最終沉入海底,並在那裡隱藏了幾個世紀。現在,地圖揭示了關於恐龍曾經漫遊的水下大陸的新研究,並允許公眾虛擬地探索它。紐西蘭研究機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科學公司出版了兩張新地圖互動網站周一。這些地圖覆蓋了海底的形狀和紐西蘭的構造輪廓,共同幫助講述了這塊大陸的起源。
  • 專家認為靈武梁龍化石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電 (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專家:靈武梁龍化石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專電(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恐龍新屬種被命名「諸城坐角龍」
    恐龍新屬種被命名「諸城坐角龍」 2016-01-12 科技日報 魏東 李芳 焦自香 【字體:因其擁有整個恐龍類中獨一無二的坐骨而被正式名為「諸城坐角龍」。該屬種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約36.2釐米的坐骨總體形狀形似反曲弓,中部形成了膨大的具有橢圓形凹陷的閉孔突,末端具有斧頭狀擴展。
  • 恐龍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獲命名
    原標題:恐龍新屬種「臧家莊諸城巨龍」獲命名   山東諸城地區恐龍屬種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11月12日,記者從山東省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莫進尤、王克柏、陳樹清、王培業、徐星撰寫的論文《山東晚白堊世一新的巨龍類恐龍》發表於權威學術刊物《地質通報》第36卷第9期第一篇,作者將這一新的巨龍類恐龍命名為「臧家莊諸城巨龍」。
  • 四川"恐龍草"南半球找到"親戚" 證實大陸漂移說
    芒苞草,據推測這種植物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比恐龍還古老,是一種珍貴的「活化石」。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介紹,芒苞草的發現能為板塊學說和大陸漂移說提供重要的證據,因此芒苞草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而且,它是目前唯一一個由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並建立的植物新科。由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地球的表面,是水域和陸地組成,水域多了,陸地少了,陸地多了,水域少了,根據湖泊形成盆地的觀點,那麼,這就是說,湖泊消失了,就形成新陸地,一片陸地消失了,就產生了新湖泊,地球在有史以來,就反覆的進行水域和陸地的轉化,使得地球發生了變化莫測的水陸分布,也就出現了,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有不同的水陸結構地圖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傳送帶」,不斷地在大洋中脊形成並在海溝消亡,大陸只是被動的位於「傳送帶」上。海底洋殼從形成到消亡ihouse.hkedcity.net在20世紀早期以前,世界上關於大陸運動的解釋風靡一時的觀點,要數「固定論」(即不承認地球表層存在大規模水平運動,而以垂直運動為主)了。
  • 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影響著20世紀地質學的現代革命。在對陸地高度與海洋深度的平面分布曲線對照分析之後,魏格納第一次揭示出兩個階梯的成因性質,一個階梯是大陸平均高度,另一個是全球洋底的平均深度。他推斷,組成洋底的巖石與組成大陸的巖石原則上是各不相同的,前者重,以矽鎂為主,又叫「矽鎂層」,後者輕,以矽鋁為主,又叫「矽鋁層」。這種看法,在20世紀初葉具有非常大膽的創造性,它從地質學角度對洋殼和陸殼的不同成因給出了一個重要解釋。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大陸板塊是如何漂移的?
    最近,在對巖石進行研究時,還發現了地球表面大陸漂移的現象。我們簡單地論述一下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在海底和露出海面的大塊大塊陸地的下面,還有一層厚厚的重晶石包裹著地球,這層重晶石叫做地幔。地幔在翻動時,漂浮在上面的大陸就會轉動,像是鍋裡的氣泡在水面上轉動一樣。雖然若干種方法都能夠探索出大陸以前的運動狀況,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最近發現的巖石磁性研究。許多沉積物中含有磁性微粒,當沉積物形成但沒有凝結成巖石時,這些磁性微粒具有向南方或者北方移動的趨勢。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巖石中的磁性微粒判斷出巖石原本的方位。
  • 新疆奇臺恐龍溝發現將為大陸漂移說提供力證
    昨天,新疆奇臺恐龍溝的兩個挖掘現場同時傳出好消息。在「1號坑」西北角,技術人員已經確定,清理出一件較完整的大型植食恐龍——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而此前,已經在「1號坑」發掘出這種恐龍的頸椎19根,目前已經出土了17根頸椎,但第18、19兩根頸椎已被風化。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新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板塊是飄浮在大洋板塊上的,其主體部分沉入大洋板塊中,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逐漸增高,巖石逐漸由彈性變為軟塑性(圖1),大陸板塊底部飄浮在大洋深處的巖漿上。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大陸漂移比喻成「平底熱鍋裡的黃油會自己跑」。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畢竟依據習慣勢力,採取否定態度來反對新觀點、新理論,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對容易的。大陸漂移說也一樣,在魏格納意外犧牲後,看似已是強弩之末的大陸論迎來了迴光返照的時刻,開始了強大的反撲,這使得新的大陸漂移理論在上世紀30,40年代沉寂了下來。確實,魏格納為論證大陸漂移說搜集了不少證據,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些證據中有說服力的並不多,有些證據可以有著不同的解釋。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1912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曾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川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度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