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蓴和她發現的芒苞草標本。
製圖楊仕成
中科院研究員高寶蓴研究芒苞草30餘年,有望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再過3天,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公示即將結束。
在公示254個項目中,其中一個是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林業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的芒苞草科項目,有望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芒苞草,據推測這種植物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比恐龍還古老,是一種珍貴的「活化石」。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介紹,芒苞草的發現能為板塊學說和大陸漂移說提供重要的證據,因此芒苞草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而且,它是目前唯一一個由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並建立的植物新科。由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了芒苞草的發現者,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聽她講述一段奇妙的發現之旅。
結緣
發現無名小草科考帶回一大筐
高寶蓴的辦公室裡存放了不少她很寶貝的芒苞草標本。最近的標本,是她今年7月份在甘孜州道孚縣採集的。
芒苞草,是一個奇特而又十分有趣的小型草本植物,開粉紅色小花,據推測,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它們是怎麼被高寶蓴發現的呢?
1978年,高寶蓴負責編輯《四川植物志》中鳶尾科類植物。查閱標本時,一堆不知名的植物標本存放在鳶尾科類內。「標本有果 無 花 ,只 記 錄 了 都 是1973-1974年四川植被調查隊在甘孜州(鄉城、稻城、道孚)採集的,沒標註它的歸屬信息。」高寶蓴查閱了大量的文獻,也請教了專家,也沒弄清這無名小草是什麼。
1980年5月,高寶蓴和課題組成員呂發強前往甘孜州,發現漫山遍野都是她要尋找的那種草。離開時,她帶走了一大筐。除了用作標本外,其餘的她栽在自家院子裡。遺憾的是,草很快都死了。
高寶蓴將有花的標本再次寄給權威專家趙毓堂,對方很明確地回復她:這不是鳶尾科類植物。高寶蓴決定要弄清楚。
認親
與外國專家合作 DNA技術找到姊妹草
1980年,高寶蓴發現這種草有很多芒和苞片的性徵,她將自己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暫將其確定為石蒜科中的芒苞草屬。
在植物學界,這種植物曾先後被置於石蒜科,或作為石蒜科的亞科處理,翡若翠科、百合科、芒苞草科等。隨著研究的深入,1989年,高寶蓴將芒苞草屬從石蒜科中分離出來,上升為一個單種新科芒苞草科。
單種新科的發現在我國種子植物區系研究中尚屬罕見。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植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從1991年開始,高寶蓴開始與國外的科學家合作開展研究。通過DNA鑑定,證明了芒苞草科和翡若翠科有親緣關係,構成姊妹支。芒苞草科是一個界限分明的科,這種分類得到國際植物學界的公認,被寫入國際植物分類學最高水平專著中。
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國家II級保護植物。但是,現實情況是它的數量越來越少了,高寶蓴擔心有一天它會滅絕。
找家
「親戚」住在南半球可證明大陸漂移學說
「芒苞草分布在北緯29-31度的橫斷山區腹地,與產於南半球(非洲、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的翡若翠科有親緣關係,說明橫斷山區與非洲熱帶區域在歷史上存在緊密的區系聯繫。」高寶蓴說,這意味著,芒苞草的發現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同時,芒苞草作為原始的古生物,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親緣類型和科學證據,為揭開被子植物起源之謎等重大理論問題奠定了基礎。
芒苞草科是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和建立的一個新科,芒苞草科的建立將我國的分類學研究,由屬、種一級的水平提高到科一級的最高研究水平,與國際接軌。結束了國際上一百多年以來沒有植物新科發現的歷史。
高寶蓴介紹,這種草主要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境內、鄉城、以及西藏。
直到今天,高寶蓴已經研究了芒苞草30多年,高寶蓴希望能成立芒苞草自然保護區以及生態站,對它們進行保護,讓它們繁衍下去。華西都市報記者席秦嶺攝影劉陳平實習生夏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