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恐龍草"南半球找到"親戚" 證實大陸漂移說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高寶蓴和她發現的芒苞草標本。

製圖楊仕成

  中科院研究員高寶蓴研究芒苞草30餘年,有望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再過3天,一年一度的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公示即將結束。

  在公示254個項目中,其中一個是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林業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的芒苞草科項目,有望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芒苞草,據推測這種植物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比恐龍還古老,是一種珍貴的「活化石」。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介紹,芒苞草的發現能為板塊學說和大陸漂移說提供重要的證據,因此芒苞草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而且,它是目前唯一一個由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並建立的植物新科。由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了芒苞草的發現者,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聽她講述一段奇妙的發現之旅。

  結緣

  發現無名小草科考帶回一大筐

  高寶蓴的辦公室裡存放了不少她很寶貝的芒苞草標本。最近的標本,是她今年7月份在甘孜州道孚縣採集的。

  芒苞草,是一個奇特而又十分有趣的小型草本植物,開粉紅色小花,據推測,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它們是怎麼被高寶蓴發現的呢?

  1978年,高寶蓴負責編輯《四川植物志》中鳶尾科類植物。查閱標本時,一堆不知名的植物標本存放在鳶尾科類內。「標本有果 無 花 ,只 記 錄 了 都 是1973-1974年四川植被調查隊在甘孜州(鄉城、稻城、道孚)採集的,沒標註它的歸屬信息。」高寶蓴查閱了大量的文獻,也請教了專家,也沒弄清這無名小草是什麼。

  1980年5月,高寶蓴和課題組成員呂發強前往甘孜州,發現漫山遍野都是她要尋找的那種草。離開時,她帶走了一大筐。除了用作標本外,其餘的她栽在自家院子裡。遺憾的是,草很快都死了。

  高寶蓴將有花的標本再次寄給權威專家趙毓堂,對方很明確地回復她:這不是鳶尾科類植物。高寶蓴決定要弄清楚。

  認親

  與外國專家合作 DNA技術找到姊妹草

  1980年,高寶蓴發現這種草有很多芒和苞片的性徵,她將自己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暫將其確定為石蒜科中的芒苞草屬。

  在植物學界,這種植物曾先後被置於石蒜科,或作為石蒜科的亞科處理,翡若翠科、百合科、芒苞草科等。隨著研究的深入,1989年,高寶蓴將芒苞草屬從石蒜科中分離出來,上升為一個單種新科芒苞草科。

  單種新科的發現在我國種子植物區系研究中尚屬罕見。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植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從1991年開始,高寶蓴開始與國外的科學家合作開展研究。通過DNA鑑定,證明了芒苞草科和翡若翠科有親緣關係,構成姊妹支。芒苞草科是一個界限分明的科,這種分類得到國際植物學界的公認,被寫入國際植物分類學最高水平專著中。

  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國家II級保護植物。但是,現實情況是它的數量越來越少了,高寶蓴擔心有一天它會滅絕。

  找家

  「親戚」住在南半球可證明大陸漂移學說

  「芒苞草分布在北緯29-31度的橫斷山區腹地,與產於南半球(非洲、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的翡若翠科有親緣關係,說明橫斷山區與非洲熱帶區域在歷史上存在緊密的區系聯繫。」高寶蓴說,這意味著,芒苞草的發現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同時,芒苞草作為原始的古生物,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親緣類型和科學證據,為揭開被子植物起源之謎等重大理論問題奠定了基礎。

  芒苞草科是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和建立的一個新科,芒苞草科的建立將我國的分類學研究,由屬、種一級的水平提高到科一級的最高研究水平,與國際接軌。結束了國際上一百多年以來沒有植物新科發現的歷史。

  高寶蓴介紹,這種草主要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縣境內、鄉城、以及西藏。

  直到今天,高寶蓴已經研究了芒苞草30多年,高寶蓴希望能成立芒苞草自然保護區以及生態站,對它們進行保護,讓它們繁衍下去。華西都市報記者席秦嶺攝影劉陳平實習生夏芯

相關焦點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我們的地球每天都被刻上新痕跡也許我們會讀到許多許多年前的刻痕
  • 恐龍新種揭示大陸漂移時間
  • 專家認為靈武梁龍化石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電 (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專家:靈武梁龍化石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專電(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新疆奇臺恐龍溝發現將為大陸漂移說提供力證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告訴記者,大型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的出現,將為研究不同大陸恐龍的親緣關係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有力的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技術室工程師王海軍說,蜥腳類恐龍的頭骨由於輕薄很難保留,而且相對於其他部位的骨骼而言,頭骨包含的信息更加豐富,對考古科研具有更大的價值。頭骨和劍龍尾棘化石的出土,令此次恐龍大型發掘活動顯出了輕鬆氣氛。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這個假說,就是今天「大陸漂移說」的起源。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羌塘和拉薩就是其中的兩個小陸塊,這兩個小陸塊的特殊性在於岡瓦納大陸分出的其他大陸/地塊的古地理位置都已獲得精確限定,然而羌塘和拉薩的屬性和來源一直沒有很好限定。最新研究表明,羌塘和拉薩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後,漂洋過海,跨過寬廣的特提斯洋,從南半球漂移至北半球,經過漫長的旅程最後加入了歐亞大陸,最終成為組成青藏高原的兩大核心地體——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在白堊紀晚期,地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存在明顯的地方性恐龍動物,在大約今天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勞亞古大陸,以鴨嘴龍和角龍、甲龍和霸王龍為主導。而在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在內的岡瓦納古大陸(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中,則主要生存著蜥腳類恐龍為主,恐龍在地球不同區域的分布,被認為是由大陸的破裂和漂移的海道形成所驅動的。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雖然是氣象學家,但卻不是為了研究氣象才重返格陵蘭島,而是為了搜集證據,向世人證明他於1912年就提出的大膽理論:大陸漂移說。他相信遠古時期地球只有一片完整的盤古大陸,後來破裂漂移才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這個主張聽起來一點兒也不像科學假說,反倒比較像是妄想的古老神話,難怪飽受嘲諷。
  • 地理篇:大陸漂移
    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例如,中龍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陸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紀到二疊紀形成的地層中找到,也出現在南非的石炭紀、二疊紀的同類地層中。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它大陸上,都未曾找到過這種動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龍,是如何遊過由鹹水組成的大西洋的?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1882年,費希爾進一步提出,在地殼一部分離開地球形成月球之後,地殼重新調整位置,大陸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運動。至此我們已經看出,大陸漂移的學說其實早在魏格納之前便已經萌發。而第一個從科學上對大陸漂移進行論證的人則是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19世紀末,修斯在《地球的面貌》一書中指出,南半球各大陸按陸層的相似性,可以拼合為一個以印非大陸為核心的巨大的岡瓦納古陸。
  • 「恐龍旋風」狂刮南半球
    「恐龍旋風」狂刮南半球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5日04:36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推薦】【字體:大 中
  • 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影響著20世紀地質學的現代革命。按照魏格納大陸漂移模式,輕而硬的矽鋁陸殼會像「冰山」那樣在具有塑性而又緻密的矽鎂層上進行漂移。儘管在細節上很不完善,但大陸漂移假說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魏格納從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和生物學、古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各個不同的學科的角度,對他的大陸漂移假說作了嚴密的論證。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1756年德國神學家利連撒爾曾根據許多大陸相對兩岸的輪廓相似性,認為地球曾在大洪水以後發生過破裂。1858年義大利的斯奈德也利用一些地質學材料說明非洲與美洲過去是一塊大陸。到20世紀的頭幾年,歐洲的一些學者(如皮克林、泰勒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猜想。可是真正使大陸漂移說作為一種系統的假說出現在科學界並轟動一時的,卻是魏格納。
  • 大陸漂移說:走進那遠古時代的大地脈動
    大陸的漂移,形成了板塊構造說,今天我們就來回溯歷史,走進那遠古時代的大地脈動。首先我們從前寒武紀開始,寒武紀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所以前寒武紀就是5.42億年前再之前的歷史時期。,找到那一時期冰河存在的證據。
  • 1984年8月29日 大陸板塊漂移理論獲證實
    1984年8月29日 大陸板塊漂移理論獲證實  1984年8月29日,美國科學家證實地球上的大陸是圍著地球緩慢而不間斷地運動著。這類數據與相關研究(取自巖石的資料)證實,歐洲和北美洲隨著大西洋的擴大而相互漂離得越來越遠,夏威夷和南美洲越來越靠近,西加利福尼亞最終將成為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美國航天觀測數據與板塊地殼構造學說是相吻合的,即大陸是漂流在地幔表面熔化了的巖石上面的、30多公裡厚的板塊。板塊地殼構造學說認為,目前的大陸約在三億年以前形成,而漂移運動則始於一億八千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