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疆奇臺恐龍溝的兩個挖掘現場同時傳出好消息。在「1號坑」西北角,技術人員已經確定,清理出一件較完整的大型植食恐龍——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而此前,已經在「1號坑」發掘出這種恐龍的頸椎19根,目前已經出土了17根頸椎,但第18、19兩根頸椎已被風化。
同時,「2號坑」又出土了一塊1米多長的角狀化石,技術人員初步分析這塊化石是劍龍背部的尾棘,他們認為在「2號坑」極有可能出土一件比較完整的劍龍化石。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告訴記者,大型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的出現,將為研究不同大陸恐龍的親緣關係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有力的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技術室工程師王海軍說,蜥腳類恐龍的頭骨由於輕薄很難保留,而且相對於其他部位的骨骼而言,頭骨包含的信息更加豐富,對考古科研具有更大的價值。頭骨和劍龍尾棘化石的出土,令此次恐龍大型發掘活動顯出了輕鬆氣氛。
挖掘現場
直播日近,現場保護漸嚴
昨天下午,央視科教頻道的工作人員已經抵達挖掘現場,為直播做最後的準備。離直播時間越來越近,昌吉州政府為配合央視的直播,對挖掘現場也採取了越來越嚴格的保護措施。現場工作人員被通知,8月26日直播當天,當地公安人員將從數裡之外的馬路邊拉起警戒線,並對相關工作人員發放特別通行證。
王海軍告訴記者,央視3個小時的直播將會穿插許多恐龍的科普資料,還包括前期拍攝的昌吉州風土人情,而挖掘現場的鏡頭可能不會超過半個小時。
徐星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野外科考人員本身並不希望媒體以直播這樣的方式來參與挖掘活動,但既然是以針對青少年作科普教育的目的來推出的,中科院便配合做直播了。
專家解釋四大疑問
疑問一:為什麼處於同時期的矽化木裸露地表,而恐龍化石卻埋在地裡?
在恐龍溝西北6公裡左右的地方,就是我國矽化木地質公園。走近公園後,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矽化木散落在黃色的沙石之中。據科學研究,這些矽化木和恐龍化石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生物。但為什麼矽化木都裸露在地表上,而恐龍化石卻埋在地下呢?
王海軍解釋說,實際上它們是處於同一個地層平面的。在距今1.4億至6500萬年前,準噶爾盆地是一個煙波浩淼的內陸湖,水中、湖邊生長著藻類和蕨類植物,岸邊陸地上是無邊的森林,恐龍家族自由自在地穿梭於森林和湖泊之間。後來災難來臨,可能是隕石,也可能是地震,導致恐龍大批死亡,巨型樹木也被埋在地下。由於雨水的衝刷,有些矽化木就裸露出來,實際上地下還埋有更多那個時期的矽化木,恐龍化石也是這樣。
疑問二:找到了恐龍和鳥之間「缺失的一環」?
王海軍對記者強調,並非所有的恐龍化石都具有很大的價值。「我們現在找恐龍化石,最主要的是想找到能夠證明在白堊紀時期恐龍進化為鳥類的『缺失的一環』。但六七年來進展不大,只找到一些零碎的骨骼化石。」王海軍的語氣中透出幾分遺憾。
王海軍的觀點也得到徐星教授的認同。徐星教授說,他比較接受恐龍進化為鳥類的「樹棲說」,就是說恐龍先爬到樹上,在樹叢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學會飛行,然後變成了鳥。但是這種假說,來自化石方面的證據卻很少。
疑問三: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為什麼不在一起?
在來恐龍溝之前,記者曾聽說有遊客在恐龍溝撿到過恐龍蛋化石。但王海軍卻向記者透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也發現,科學家發掘出土的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多,但恐龍蛋化石很少;相反,到了白堊紀時期,尤其是晚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少,而恐龍蛋化石卻很多。為什麼恐龍和恐龍蛋的化石極少同時被發現呢?
王海軍向記者解釋說,首先是因為時代不同。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分布於各個年代,但恐龍蛋化石基本上都是白堊紀的。因為白堊紀地質變化更多,很多恐龍蛋不能被孵出來,才埋入地層變成化石。
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不在一起的另一個原因,王海軍說,是因為恐龍的生活地和繁殖地基本上是分開的。
疑問四:是否可以通過恐龍化石復活恐龍?
據報導,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此前稱,可以通過重組遠古動物基因,人工合成細胞來實現遠古動物的復活計劃。而美國科學家也曾經稱從恐龍蛋中提取到恐龍基因片斷。那我們是否也可以從恐龍或者恐龍蛋化石中提取恐龍基因,復活恐龍呢?
聽到這個問題,王海軍先是哈哈一笑:「未來的科學一切都有可能。」但他的表情很快嚴肅起來:「不過在復活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復活它?當寵物,還是作為人類的肉食品?」王海軍說,人類現在生活的地球環境,和恐龍時代已經相去甚遠,復活的恐龍能否適應現在的地球環境,也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