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臺恐龍溝發現將為大陸漂移說提供力證

2020-11-24 搜狐網

  昨天,新疆奇臺恐龍溝的兩個挖掘現場同時傳出好消息。在「1號坑」西北角,技術人員已經確定,清理出一件較完整的大型植食恐龍——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而此前,已經在「1號坑」發掘出這種恐龍的頸椎19根,目前已經出土了17根頸椎,但第18、19兩根頸椎已被風化。

同時,「2號坑」又出土了一塊1米多長的角狀化石,技術人員初步分析這塊化石是劍龍背部的尾棘,他們認為在「2號坑」極有可能出土一件比較完整的劍龍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告訴記者,大型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的出現,將為研究不同大陸恐龍的親緣關係和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有力的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技術室工程師王海軍說,蜥腳類恐龍的頭骨由於輕薄很難保留,而且相對於其他部位的骨骼而言,頭骨包含的信息更加豐富,對考古科研具有更大的價值。頭骨和劍龍尾棘化石的出土,令此次恐龍大型發掘活動顯出了輕鬆氣氛。

  挖掘現場

  直播日近,現場保護漸嚴

  昨天下午,央視科教頻道的工作人員已經抵達挖掘現場,為直播做最後的準備。離直播時間越來越近,昌吉州政府為配合央視的直播,對挖掘現場也採取了越來越嚴格的保護措施。現場工作人員被通知,8月26日直播當天,當地公安人員將從數裡之外的馬路邊拉起警戒線,並對相關工作人員發放特別通行證。

  王海軍告訴記者,央視3個小時的直播將會穿插許多恐龍的科普資料,還包括前期拍攝的昌吉州風土人情,而挖掘現場的鏡頭可能不會超過半個小時。

  徐星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野外科考人員本身並不希望媒體以直播這樣的方式來參與挖掘活動,但既然是以針對青少年作科普教育的目的來推出的,中科院便配合做直播了。

  專家解釋四大疑問

  疑問一:為什麼處於同時期的矽化木裸露地表,而恐龍化石卻埋在地裡?

  在恐龍溝西北6公裡左右的地方,就是我國矽化木地質公園。走近公園後,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矽化木散落在黃色的沙石之中。據科學研究,這些矽化木和恐龍化石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生物。但為什麼矽化木都裸露在地表上,而恐龍化石卻埋在地下呢?

  王海軍解釋說,實際上它們是處於同一個地層平面的。在距今1.4億至6500萬年前,準噶爾盆地是一個煙波浩淼的內陸湖,水中、湖邊生長著藻類和蕨類植物,岸邊陸地上是無邊的森林,恐龍家族自由自在地穿梭於森林和湖泊之間。後來災難來臨,可能是隕石,也可能是地震,導致恐龍大批死亡,巨型樹木也被埋在地下。由於雨水的衝刷,有些矽化木就裸露出來,實際上地下還埋有更多那個時期的矽化木,恐龍化石也是這樣。

  疑問二:找到了恐龍和鳥之間「缺失的一環」?

  王海軍對記者強調,並非所有的恐龍化石都具有很大的價值。「我們現在找恐龍化石,最主要的是想找到能夠證明在白堊紀時期恐龍進化為鳥類的『缺失的一環』。但六七年來進展不大,只找到一些零碎的骨骼化石。」王海軍的語氣中透出幾分遺憾。

  王海軍的觀點也得到徐星教授的認同。徐星教授說,他比較接受恐龍進化為鳥類的「樹棲說」,就是說恐龍先爬到樹上,在樹叢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學會飛行,然後變成了鳥。但是這種假說,來自化石方面的證據卻很少。

  疑問三: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為什麼不在一起?

  在來恐龍溝之前,記者曾聽說有遊客在恐龍溝撿到過恐龍蛋化石。但王海軍卻向記者透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也發現,科學家發掘出土的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多,但恐龍蛋化石很少;相反,到了白堊紀時期,尤其是晚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少,而恐龍蛋化石卻很多。為什麼恐龍和恐龍蛋的化石極少同時被發現呢?

  王海軍向記者解釋說,首先是因為時代不同。目前發現的恐龍化石分布於各個年代,但恐龍蛋化石基本上都是白堊紀的。因為白堊紀地質變化更多,很多恐龍蛋不能被孵出來,才埋入地層變成化石。

  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不在一起的另一個原因,王海軍說,是因為恐龍的生活地和繁殖地基本上是分開的。

  疑問四:是否可以通過恐龍化石復活恐龍?

  據報導,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此前稱,可以通過重組遠古動物基因,人工合成細胞來實現遠古動物的復活計劃。而美國科學家也曾經稱從恐龍蛋中提取到恐龍基因片斷。那我們是否也可以從恐龍或者恐龍蛋化石中提取恐龍基因,復活恐龍呢?

  聽到這個問題,王海軍先是哈哈一笑:「未來的科學一切都有可能。」但他的表情很快嚴肅起來:「不過在復活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復活它?當寵物,還是作為人類的肉食品?」王海軍說,人類現在生活的地球環境,和恐龍時代已經相去甚遠,復活的恐龍能否適應現在的地球環境,也是一個未知數。

相關焦點

  • 新疆將進行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探秘十大懸疑
    2006年8月15日 中國將在新疆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8月15日,兩名記者在新疆奇臺縣恐龍溝採訪拍攝恐龍溝開挖啟動儀式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本月底將在新疆奇臺縣恐龍溝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據新華社電昨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恐龍溝和寧夏靈武市兩處恐龍發掘點開始發掘。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
  • 新疆奇臺矽化木 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新華網奇臺(新疆)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經過兩年的籌備,中國西北唯一一家以稀有、珍貴的矽化木群、恐龍化石為主體的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6日開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庫熱西·買合蘇提說,地質公園開園後將成為中國巨型史前博物館和考古公園。
  • 專家:靈武梁龍化石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專電(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奇臺傅山龍——又一國產巨龍型恐龍問世
    內蒙、遼寧和吉林等地都曾發現過巨龍型類恐龍化石。所以根據比例換算,估計奇臺傅山龍體長接近30米,屬大型蜥腳類恐龍。目前中國發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主要包括馬門溪龍和巨龍型類。 馬門溪龍 而奇臺天山龍是最早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巨龍型類恐龍,由於時代久遠,且經過多次搬運
  • 專家認為靈武梁龍化石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電 (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恐龍新種揭示大陸漂移時間
  • 四川"恐龍草"南半球找到"親戚" 證實大陸漂移說
    芒苞草,據推測這種植物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比恐龍還古老,是一種珍貴的「活化石」。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退休研究員高寶蓴介紹,芒苞草的發現能為板塊學說和大陸漂移說提供重要的證據,因此芒苞草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而且,它是目前唯一一個由中國植物學家首次發現並建立的植物新科。由此結束了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中國植物學家建立新科的歷史。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還有一位叫魏格納的德國氣象學家研究古氣候的時候,發現澳大利亞、印度、非洲和南美洲出現了同一時期的冰川堆積物。熱帶地區出現古老冰川的痕跡,這意味著現在被大洋分割的大陸可能曾經連在一起,並且曾經可能位於寒冷的兩極。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的演講,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設。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
  • 資訊 ▏恐龍的叫聲都一樣嗎?鱷魚的蛋長什麼樣?來這裡看個究竟!
    4月29日起,以恐龍時代空中霸主翼龍為主題的「飛向白堊紀——中國翼龍化石展」在昌吉恐龍館正式拉開序幕,大量世界稀有的翼龍化石及恐龍生活復原場景等在該館與觀眾見面,為廣大市民的「五一」小長假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科普學習之處。
  • 8月26日15點,央視10套恐龍盛宴等著你-搜狐新聞
    【編者按】在暑假就要結束的時候,一條令人激動的消息被人屢屢說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要發掘恐龍化石了,央視10套要直播發掘過程」。    發掘現場位於新疆奇臺縣恐龍溝和寧夏靈武縣郊區。8月26日,中央電視臺10頻道將對兩地恐龍化石挖掘全過程進行3個小時的現場直播,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對大型恐龍化石挖掘現場進行的直播。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在這幅地圖上,以大西洋為中心,新舊大陸分列於兩邊。這一全新的視角,給全球規模的大陸漂移思想的出現,提供了契機。這是因為,大西洋兩岸海岸線形狀的相似性給了人們巨大的啟發。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一經出現,便震動了整個地球科學界,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研究和爭論。《海陸的起源》第一版問世後,先後出了三個修訂版,而1922年的版本,更是被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瑞典語、俄語、日語、漢語等多種文字,從而將大陸漂移說播撒到了全世界,為魏格納吸引了大批粉絲。
  • 7000萬年前的魔鬼蛙,狠起來連恐龍都吃!它的存在還證明板塊漂移
    如果魔鬼蛙的生活習性,和南美的青蛙有相同之處,那麼它可能會變得非常貪婪,甚至可能吃掉恐龍幼崽。 科學家們把它們和現存的南美角蛙作為對比,發現如果一隻魔鬼蛙的咬合力如果和南美角蛙一致,那麼它的咬合力將達到了
  • 大陸板塊漂移說——魏格納 1915年4月13日
    1911 年,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發現,地球各大陸地就像拼圖,他浮現一個想法,「大陸一直在漂移!」 大陸漂移原本是魏格納的突發奇想,之後他從地質學、生物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個領域找到大量證據,構建出一個正式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