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2020-11-24 搜狐網

  據新華社電昨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恐龍溝和寧夏靈武市兩處恐龍發掘點開始發掘。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莫進尤博士說,梁龍化石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亞洲的蒙古國也曾發現疑為梁龍化石的恐龍化石,但其具體類別目前學術界爭論依然很大。莫進尤說,寧夏靈武恐龍化石可以確定是梁龍化石,且基本每個部位都能找到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梁龍化石完整度接近50%。據悉,梁龍與圓頂龍為蜥腳類恐龍的兩大支系,蜥腳類恐龍是地球曾出現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侏羅紀晚期,蜥腳類恐龍可長達40多米,體重高達100多噸。另外,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測量其體長達35米,是名副其實的「亞洲第一龍」。這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與1987年在同一地點發掘的恐龍化石都是馬門溪龍,身體總長度為35米,比中加馬門溪龍長5米。令人驚訝的是,這條恐龍僅脖子就長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隊在距離這具恐龍化石100多米的山上,發現了多具恐龍化石,其中一具蜥腳類食草恐龍化石,根據其頸肋長1.4米推斷,它身長約30米、高約10米、重約50噸。當時,這條恐龍被確定為亞洲第一大恐龍,被命名為中加馬門溪龍,其化石現藏於北京自然博物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新疆恐龍發掘現場總指揮王海軍確認26日發掘的這具恐龍化石,已經取代中加馬門溪龍而成為新的「亞洲第一龍」。

  靈武發現8隻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電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截至26日,已發現8隻恐龍的化石。據寧夏靈武恐龍地質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劉宏安介紹,在化石遺址1、2號坑發現的恐龍個體比較大,而3號坑發現的恐龍個體小得多,比較年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認為,靈武恐龍化石點是近年來中國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最重要的地點之一。該遺址埋藏面積大、分布集中,恐龍化石骨架大多為半關聯埋藏,化石保存比較完整,這種情況在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中比較罕見。

  靈武發現保存完整的恐龍牙床化石

  據新華社電寧夏靈武市磁窯堡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點發掘出保存完整的牙床化石。專家認為,這在此類發掘史上極為罕見。據靈武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的有關專家介紹,靈武牙床化石顯示出清晰的牙齒排列和數目痕跡。牙齒化石是辨別恐龍種類的重要依據。同時,在世界範圍內的考古發掘中,能找到的恐龍頭骨化石很少,這次發掘出恐龍牙床化石也是一個可喜的信號,因為牙床屬於頭部,考古人員希望藉此能有更為重大發現,尋找到完整的恐龍頭骨化石。

  內蒙古發現大面積埋藏的白堊紀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電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盆地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內,發現大面積埋藏的白堊紀恐龍化石。目前已清理出近80平方米的恐龍化石堆積埋藏地。據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中心教授譚琳介紹,這個恐龍化石堆積埋藏地估計有幾百平方米,從目前的發掘和研究來看,基本確定是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化石,且屬種多達十餘種,其中不少是具有二連盆地特色的屬種,如鐮刀龍類二連龍和內蒙古龍。就埋藏情況看,這些恐龍是最晚期的屬種。二連盆地是亞洲和我國白堊紀恐龍化石較集中的區域,也是最早發現恐龍化石蛋的地區之一,這裡古生物化石種類繁多、門類齊全,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寶庫。

  恐龍滅絕之謎的諸多猜想

  據新華社電稱霸地球一億六千萬年之久,最後卻神奇地滅絕了。恐龍到底是怎樣突然滅絕,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據了解,科學家們研究恐龍的歷史還不到200年時間,而且主要是通過遠古時期留下來的恐龍化石來探究恐龍的生活和滅絕原因,這就形成了恐龍滅絕之謎的種種猜想。目前關於恐龍滅絕的猜想有一百多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猜想是隕星撞擊說。這種猜想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裡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入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恐龍死光了。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之謎的主要猜想還有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物種鬥爭說也是諸多猜想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此外還有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被子植物中毒說等。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每一種假說和猜想,在科學界都有支持者,但每一種猜想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靈武恐龍將揭秘六大懸疑

  據新華社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的發掘現場,26日將揭秘關於「靈武恐龍」的六大懸疑。懸疑一:靈武可能出土亞洲及北半球從未發現過的梁龍,能否對大陸漂移學說產生影響?懸疑二:靈武恐龍脊柱的高度能否成為亞洲第一?懸疑三:靈武恐龍遺址為什麼好幾隻恐龍疊加在一起,別的地方又從來沒有出現過,是否出現過恐龍追擊?懸疑四:此次挖掘到的靈武恐龍能否成為亞洲最大的恐龍?懸疑五:能否找到真正的大型恐龍化石頭骨,看到真實的恐龍面目?懸疑六:為什麼同一時期的植物化石都裸露在地表,而恐龍化石卻埋藏於地下?

相關焦點

  •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圖)
    本報北京8月22日訊 記者趙亞輝報導:我國科學家正在寧夏、新疆兩地進行的恐龍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在寧夏靈武發掘現場,發現了以前從未在亞洲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初步鑑定為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在新疆昌吉發掘現場,有可能發掘出完整的恐龍大型頭骨化石,恐龍化石大小有可能創造新的亞洲紀錄。  負責此次挖掘行動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梁龍類恐龍是恐龍中最大型的一類,也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到白堊紀時期,距今1.5億年左右。
  • 專家認為靈武梁龍化石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電 (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專家:靈武梁龍化石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新華網銀川8月27日專電(記者曹健晁旭)專家認為,寧夏靈武市寧東鎮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該遺址的梁龍化石可能與南半球曾發現的梁龍化石有某種關聯,這將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表示,梁龍屬種以前只在南半球的坦尚尼亞、阿根廷、北半球的北美洲發現過。
  • 雲南發現亞洲首具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化石
    雲南發現亞洲首具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化石6) "← →"翻頁 10月23日,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化石
  • 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化石現身福建南安 將開放展示
    【解說】7月29日,一枚恐龍足跡化石現身福建南安水頭鎮,並被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稱,該足跡化石系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化石,長度達58釐米左右。  【同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副教授 邢立達  在中國發現的暴龍類其實也是非常的有限。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恐龍脖子那麼長,到底哪種恐龍的脖子最長?
    ,無論是體型還是長脖子都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它也是除中加馬門溪龍外亞洲最大的恐龍。,RAX繪製 新疆巨龍是幾年前在新疆發現的一種巨型蜥腳類恐龍,其屬於馬門溪龍科。在新疆巨龍的化石中完整的保存了18枚頸椎骨,其中最長的12節頸椎骨長達123釐米,整條頸椎長度14.9米!
  • 【科研速報】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
    ,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Asianopodus)。亞洲足跡屬最早由Matsukawa等人2005年在日本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模式種為跟墊亞洲足跡(A. pulvinicalx),其主要特點是具有明顯清晰的蹠趾墊印跡,代表了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類型。我國學者在內蒙古鄂託克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亞洲足跡,在河北和山東下白堊統地層中也有零星發現,但保存較差。
  • 梁龍超科下代表恐龍,梁龍,雷龍,超龍等簡筆畫
    它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的頸部與背部有一對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為高,這可能是用作支撐皮質帆狀物,但也有科學家不認同。這些棘在頸部最高,長達65公分,並且以一對對的平行排列,是比較有特色的恐龍,見下圖恐龍化石復原圖。叉龍Dicraeosaurus,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非洲,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不像其他的梁龍超科,叉龍的頸部較短、較寬,頭部較大。
  • 新疆奇臺矽化木 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新華網奇臺(新疆)8月26日電(記者李曉玲)經過兩年的籌備,中國西北唯一一家以稀有、珍貴的矽化木群、恐龍化石為主體的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臺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6日開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庫熱西·買合蘇提說,地質公園開園後將成為中國巨型史前博物館和考古公園。
  • 亞洲第二例,中國發現肉食恐龍也會遊泳
    2016年9月5日,中外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雲南省中部的恐龍山鎮,發現了中國首例的肉食龍和植食龍遊泳足跡。這類足跡目前在全球僅發現數例,亞洲此前只有一處記錄。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者邢立達博士,張建平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馬丁·洛克利教授;祿豐縣國土資源局地質遺蹟保護所所長王濤等專家學者在《遠古世界》期刊上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 寧夏靈武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標準
    新華網銀川8月25日專電  (記者 曹健 艾福梅)恐龍考古專家認為,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恐龍化石遺址2號坑發現的兩具恐龍化石達到世界級恐龍化石標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認為,從現場發掘的一根高達1.1米的背椎化石判斷,這是世界級的恐龍化石,目前世界上恐龍背椎化石最高高度為1.5米,而亞洲目前已發現的恐龍背椎化石還沒有超過1.1米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認為,靈武恐龍化石點代表近年來中國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最重要的一個地點,意義極其重大。
  • 新疆將進行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探秘十大懸疑
    2006年8月15日 中國將在新疆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8月15日,兩名記者在新疆奇臺縣恐龍溝採訪拍攝恐龍溝開挖啟動儀式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本月底將在新疆奇臺縣恐龍溝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 梁龍是什麼恐龍
    現在我們發現了三種梁龍屬恐龍:長梁龍,卡內基梁龍和哈氏梁龍。主要在北美地區出土。之前介紹過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購買的三具梁龍骨骼也來源於美國。 梁龍生活在大約1.5億年之前的侏羅紀末期,是一種巨大的四足長脖子長尾巴的爬行動物,估計最長能達到35米,光是脖子就有6米,尾巴更是達到11米,像一根鞭子。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發現者是潮州仔!也曾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
    「最近最興奮的事,就是我們幾天前宣布的發現中國首例暴龍足跡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向南都記者表示。7月29日,在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邢立達宣布其團隊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靈武恐龍化石造化的震撼,這些寧夏遠古時期的見證者
    2004年,當地青年農民馬雲發現了一塊不尋常的化石,並報告了靈武市文管所和銀川市文物局。順著馬雲發現化石的地點,工作人員開始向四周進行挖掘。在2號發掘坑,發掘人員又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其中有3隻保存完整的恐龍肩胛骨化石竟有1.8米長,一隻椎體直徑長達1.1米,遠遠超過原亞洲最大恐龍——四川合川馬門溪恐龍的肩胛骨和椎體,徐星博士譽其為「北半球第一龍」。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央廣網泉州7月29日消息(記者杜蘇閩)「7月15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今天(29日)上午,該重大消息於福建南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時宣布稱,此霸王龍足跡標本將收藏於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重磅消息昨天,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但足跡照片沒有比例尺,而且後來就聯繫不上這支施工隊,足跡也消失不知所蹤了,令我們十分遺憾。」執行館長鈕科程回憶道。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 "亞洲最大恐龍" 隱身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到目前為止,它是人類發現的頸部最長的恐龍。      李奎教授稱,當時拼裝時,合川馬門溪龍的每一塊骨骼化石都裝得很緊密,其活體體格還比現在要大許多。     偶然挖出「亞洲巨龍」      隨意翻開一本介紹恐龍的書籍,都可以不費力地找到關於合川馬門溪龍的介紹。它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骨骼較完整的恐龍化石中體形最大的一個,被眾多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稱為中國恐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