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中外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雲南省中部的恐龍山鎮,發現了中國首例的肉食龍和植食龍遊泳足跡。這類足跡目前在全球僅發現數例,亞洲此前只有一處記錄。
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者邢立達博士,張建平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馬丁·洛克利教授;祿豐縣國土資源局地質遺蹟保護所所長王濤等專家學者在《遠古世界》期刊上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這個化石點的規模非常小,我當時正行走鄉村小道上,路邊非常清晰的波痕引起了我的注意,」恐龍足跡的發現者,王濤所長告訴記者,「當我走近這個因為開路而暴露出來的區域,忽地眼前一亮,出現在眼前的竟然是幾個極其奇怪的足跡,每個足跡都由三道長長的、平行的爪痕組成,沿著公路分布。這種類型的足跡在祿豐地區從來都沒發現過!」
「這是典型的恐龍遊泳跡」,邢立達回憶道,「足跡分成兩種類型,其中的肉食龍遊泳跡這是中國第二次發現這種足跡,另外幾個很可能是植食龍留下的,這在中國還屬首次,這些足跡對復原當地的古生態,古行為學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長期以來,恐龍會不會遊泳?是古生物學界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肉食恐龍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恐水性」的,無數的科普材料無不這樣寫著:在被肉食龍追殺中的植食龍,急中生智跳入河水,肉食龍追到岸邊,只能幹瞪眼了。直到2007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才真正找到肉食龍能遊泳的證據。但這類標本非常稀少。中國的首次確鑿記錄是2013年,來自四川昭覺地區的重要發現,其行跡非常確切地表明了肉食恐龍會遊泳。
和昭覺的發現類似,恐龍山鎮的造跡者是通過後肢的交替運動,雙腿像槳一樣提供推力,這有些類似於現生的靠雙足行走的動物,比如水鳥。很可能和小狗會遊泳一樣,這也是兩足恐龍與生俱來的本領。
邢立達博士告訴記者,恐龍山鎮的肉食龍遊泳跡與昭覺的類似,但另外幾個足跡則非常特殊。這3個較小的足跡與澳大利亞發現的溫頓足跡非常相似,溫頓足跡目前被認為是鳥腳類(植食性)留下的遊泳足跡。從足跡來推斷,造跡者的臀部高度大約是0.45米,基於雙足恐龍的遊泳方式,這也是水的大致深度。此外,我們還發現了可能是這些鳥腳類造跡者留下的尾痕。
「在距今1億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之交時期,這區域很可能是一片湖泊的淺水邊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告訴記者,「大量恐龍在此戲水、捕食,是一處非常罕見的,糅合了古行為學,古環境學的恐龍足跡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