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半水棲「怪獸」——棘龍。圖片來源:Davide Bonadonna
古生物學家日前公布了世界上第一種已知會遊泳的恐龍——這隻15米長的龐然大物長了一張與鱷魚類似的面孔,4隻腳非常適合划水,並且在脊柱上生有帆一樣的結構。它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以巨鯊、鋸鰩和肺魚為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能適應水中生存的恐龍。
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這種棘龍屬的生物同時擁有不同尋常的骨密度,這或許能夠幫助它們沉入水底捕捉獵物。
主持這項研究的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Nizar Ibrahim表示:「這是第一種表現出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適應性的恐龍。」Ibrahim說:「毫無疑問,在我的腦海裡,棘龍大部分的捕獵行為都是在水裡完成的。」
研究人員一直懷疑,一些恐龍會偶爾「泡個澡」;作為現代的恐龍,許多鳥類也是水棲的。然而除了可能是恐龍划水在河床上留下的腳印外,科學家卻很少發現任何遠古水生行為的證據。
2010年,地球化學家利用化石骨骼中的氧同位素推斷,棘龍及其近親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水中度過的,就像鱷魚和河馬那樣。然而迄今為止,科學家尚缺乏足夠的棘龍骨骼,從而重建其骨架,並驗證這一假設。德國古生物學家Ernst Stromer於1個世紀之前在埃及發現了部分棘龍骨架,但這些化石卻在1944年盟軍對慕尼黑的轟炸中毀於一旦。
2008年,當Ibrahim結束了在摩洛哥的化石探尋之旅時,一個男人在沙漠小鎮Erfoud走近他,並給他看裝在一個紙板箱中的一些骨頭。由於懷疑這些化石很重要,Ibrahim將它們送往卡薩布蘭卡市的哈桑二世大學。
第二年,當Ibrahim拜訪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時,這裡的同事向他展示了一些來自摩洛哥的棘龍化石。「我的心開始撲通撲通直跳——這些骨頭的顏色、質地和大小與那個男人在紙板箱中向我展示的神秘骨頭一模一樣。」Ibrahim說。
Ibrahim隨後返回摩洛哥,並找到那名男子,之後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埋藏這些化石的山洞。
在這裡,研究小組發掘出更多的棘龍化石,並將它們與包括來自米蘭的其他棘龍化石混合在一起。連同Stromer的筆記以及其他近親恐龍的化石,古生物學家最終拼湊出這具9700萬年前的棘龍的迄今最詳盡的畫面。
Ibrahim等人於9月11日在華盛頓國家地理博物館巨大的棘龍復原模型前,向媒體介紹了這種恐龍的獨特之處。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部,這使它們能邊遊邊呼吸;扁平的大腳、長長的前肢、短小的後肢和骨盆使它適合划水或在泥漿中行動;它的骨頭緻密,因此能像企鵝一樣控制在水中的沉浮,而不是簡單地漂在水上。Ibrahim說,這種恐龍與以往熟知的都不同,「研究這種恐龍就像研究來自外太空的外星人一樣」。「它的腳甚至可能生有腳蹼。」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米蘭博物館的Simone Maganuco表示。
在棘龍生存的年代,如今的摩洛哥東部地區遍布湖泊、河流與三角洲。作為一個頂級捕食者,棘龍所處的生態系統中充滿了巨大的鱷魚、大型的鋸鰩和汽車般大小的腔棘魚。
與其他獸腳類的肉食恐龍相比,棘龍的後肢較短。Ibrahim認為,這意味著這種恐龍主要靠4隻腳行走,其重心相對靠前,便於在水中遊動。
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棘龍背上有一個像船帆一樣的背翼,長達2.1米,創造了最長的恐龍背翼紀錄。Ibrahim說,棘龍遊泳時,這種背翼會有部分露出水面,它應該與遊泳能力無關,但「可以傳遞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告訴其他恐龍別靠近我的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