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骨骼是恐龍的「身後事」。恐龍死去了,它的骨骸被洪水或者被泥石流等衝到一個地方,骨骼在這些地方慢慢變成化石。
而恐龍足跡,其實是恐龍的「生前事」,是它活著的時候留下來的化石證據。
這兩者的信息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張更加完整的恐龍時代的拼圖了。
2020年6月13日,「我是科學家」第21期演講現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邢立達,帶來演講《追尋恐龍的足跡,窺見遠古時代的生活畫卷》。
以下為邢立達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國非常少數的研究恐龍的人。國內全職研究恐龍,而不是其它古生物的,可能一個手都數得過來。但是這些人,又分成很多不同的細分領域:有人研究恐龍骨骼、有人研究恐龍足跡、有人研究恐龍蛋,甚至還有人研究恐龍的糞便。
我們所有人,把信息拼合在一起,最後才能給大家呈現6600萬年前恐龍的世界。
今天我要介紹的主題是——追尋恐龍的足跡。
恐龍的「生前事」——足跡
我們研究時,經常會有人問:你們是不是跟搞刑偵的人有點像?
很多美劇或者電視劇裡,比如《犯罪現場》或者《福爾摩斯》,警察根據嫌疑人的腳印,能推斷出腳印主人的性別,走得多快,有什麼行走上的偏好。
其實,這非常接近我們做的事情。但人跟恐龍不一樣,因為人類有鞋,所以根據鞋來判斷這個人的身高、速度、內八字、外八字等等,有非常多證據。
警察叔叔看到腳印之後,會拿石膏或者樹脂翻個模,這跟我們在野外做的事情一模一樣。
所以兩個明明不相干的專業,卻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我的同行在給一個非常大的蜥腳類,也就是巨龍、梁龍、雷龍,這些三四十米長的大恐龍的腳印翻模的場景。
這位古生物學家有顆少女心,所以她堅持用粉紅色的矽橡膠給大腳印翻模。其實用什麼顏色都一樣,最終要把足跡像面膜一樣撕下來。如果有一天野外的恐龍足跡被破壞了,在實驗室還可以留有一個完整的科學記錄。
那麼恐龍足跡,跟恐龍骨骼、化石有什麼明顯差異嗎?
其實有,恐龍骨骼是恐龍的「身後事」。恐龍死去了,它的骨骸被洪水或者被泥石流衝到一個地方,骨骼在這些地方慢慢變成化石,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恐龍足跡,其實是恐龍的「生前事」,是它活著的時候留下來的化石證據。
比如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恐龍足跡,它們趨向平行,從a點去到b點。這很明顯地指出了恐龍的群居現象,這是在骨骼化石上面很難直接判斷的事。也就是說,恐龍足跡可以展現出恐龍的行為學。
而且有一點特別重要——發現恐龍骨骼的地方,幾乎沒有發現過恐龍足跡。其實是因為兩者的埋藏條件不一樣:恐龍死去之後,它的遺骸被強烈的水動力,衝到下遊去,到水坑裡埋起來。
但恐龍足跡如果遇到這麼強烈的水的話,很容易會被破壞掉。它需要幹化一段時間之後,被沉積物覆蓋,再慢慢地變成巖。所以兩者的形成條件比較矛盾。
中國已經有很多省份,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沒有任何恐龍骨骼化石被發現。碰巧的是,這些地方恐龍時代的地層裡面出現了恐龍足跡,所以我們可以拿恐龍足跡來推斷:這個地方生活過什麼恐龍,它們做過什麼。
這兩者的信息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張更加完整的恐龍時代的拼圖了。
懸崖上有足跡,恐龍會飛嗎?
我經常讓學生把這張圖列印成小小的,放在錢包裡,或者說放在手機裡。為什麼呢?
因為在野外,發現一塊恐龍化石,可能很難馬上知道它是什麼恐龍。比如說你找到一個肋骨,每種恐龍的肋骨都差不多,很難判斷。
但恐龍足跡不會這樣,每一種恐龍的足跡差別其實相當大。我們在野外幾乎可以在幾秒之內,就判斷出是什麼大類的恐龍留下的恐龍足跡。這對迅速地重建古環境、古動物群有非常大的幫助。
上圖最大的足跡,就是我們稱之為蜥腳類恐龍留下來的;最小的一些,是吃肉的小恐龍留下來的。其實形狀差異非常的大。
這是我老師畫的一張中國恐龍足跡的分布圖。可以看到很多區域都發現了恐龍的足跡,其中最密集的地方是四川盆地,包括重慶;華北地區,又以北京、河北北部等這些地方比較集中;山東比較集中;新疆的烏爾禾,也就是魔鬼城那個地方也比較集中;最近又在甘肅、內蒙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
所以說,中國是一個恐龍足跡發現的大國。
恐龍足跡的研究,跟傳統的化石研究有很大差異。首先,恐龍足跡的信息偏少,而且很多恐龍足跡都在懸崖上面。
你可能會想:太奇怪了,恐龍又不會飛簷走壁,為什麼恐龍足跡會在懸崖上呢?
這是因為非常強有力的地質運動,把平地變成了山,滄海變桑田。
下圖是在北京延慶,一個公路邊的懸崖上面發現了幾百個恐龍足跡。大概是2011年,中國地質大學的張建平教授在那裡調查地質公園,當一縷陽光打在懸崖上的時候,他看到了很多規律的圓坑——這就是神奇的恐龍足跡。
所以,為了更好地研究恐龍足跡,我又減肥,又學攀巖。
我從2007年開始做的恐龍足跡研究,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很多新的發現,都來自我們團隊。十幾年內,我們跑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找到了非常多恐龍足印。
這並不是自賣自誇,說我們做的多好,而是因為國內研究恐龍足跡的團隊,嚴格意義上來說,也就兩三個。所以我們是與時間在賽跑,希望在足跡被破壞前,發現它們、保護它們。
其實我們的發現恐龍足跡,絕大部分都是當地施工,比如說修路、爆破或者是坍塌時,暴露出來一些非常嶄新的巖面,巖石表面出現了非常有規律的凹坑。所以當地人,比如說地質隊會邀請我們去鑑定、研究。
所以,我們其實是在跟整個中國城鎮化或者說現代化建設,跟推土機在賽跑。
恐龍足跡的線索——民間傳說
古生物學家經常會被誤認為考古學家,其實兩者幾乎沒有關係。考古是歷史延伸出去的,一個偏人文的學科。古生物其實是生物學跟地質學的一個交叉,是一個相當偏理的學科。
但兩者,在恐龍足跡研究中出現了有意思的交叉。
大家都是被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歷史故事浸泡過的。我們知道有一些地名,經常會出現「天雞」或者「鳳凰」等字眼,比方說「落鳳坡」。
古人為什麼會平白無故地起這麼一個名字?哪個眼睛看到鳳凰落下來了?難道他分不清山雞跟鳳凰嗎?
我們去調查落鳳坡,發現整個山坡上有數百個恐龍足跡,三趾型的——古人看到了堅硬的石頭上落下這麼清晰的足跡,就推測只有神仙、神鳥才能做到,所以他們就以祥瑞來定名。
整個中國的地名或者民間傳說裡,與恐龍足跡相關的其實非常多。下圖是在內蒙古查布地區發現的,當地叫神鳥、神鷹。因為內蒙對鷹比較崇拜,所以在薩滿或者當地的文化裡面,就有神鷹留下大腳印的故事。
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其實你只要追尋這個線索,十有八九就能找到恐龍足跡。
貴州貞豐民間經常嚇小朋友:你再不睡覺,魔鬼就來抓你了,妖怪就來抓你了。
小朋友說:你忽悠我們,怎麼會有這種東西。
大人就帶小朋友去看——其實就是一個曬穀子的大壩上,有一行幾十個,像人手一樣的足跡,看上去有點嚇人。
但其實這個是比恐龍更古老一類生物,叫假鱷類或者叫偽鱷類留下來的。這個像大拇指的,其實是它的小趾。這個物種的學名,就叫做手獸。
西藏的昌都修一條路,炸出了一個巖面,上面有好多大腳印。這些大腳印跟人腳實在太像了,但它的長度加起來往往要超過一米或者接近一米,當地人就覺得,肯定是神仙留下來的腳印。所以在西藏地區有一個口頭流傳的史詩《格薩爾王》。
當地藏族同胞很崇拜這個神仙,就搭了一個架子,掛上很多哈達,表達美好的祝願。
後來我們去研究之後,告訴當地相關部門,這是比神仙還重要的恐龍足跡。現在那裡建了一個景點,從昌都機場到昌都市區路上就會經過這個景點——大腳印。
它看上去像人的腳印,其實是一個大恐龍的後腳和前腳靠得太近,形成了腳印的痕跡。
恐龍足跡,還是蓮花神跡?
2006年我到了重慶的綦江老瀛山,是當地一個非常著名的道教聖地。當時,當地的國土局局長告訴我,在山上發現了疑似的恐龍足跡,請我上去看看。
我說好,一定要去看。結果到了山下,因為那年中國西南大旱,兩邊的樹有時候都燒起來了,非常乾旱,非常酷熱。而那個山又沒有路,所以當時大家覺得實在太辛苦了,要不就不去了。也就是這樣,我錯過了首次發現西南恐龍足跡點的機會。
到了第二年,成都理工大學、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老師們,在那個地方考察的時候,上山了。結果取得了新發現,這給我一個教訓,如果到了那個地方,即便條件很艱苦,該去的還是要去,因為你不去的話可能就錯過了非常重要的發現。
下圖就是當時這個地方的照片,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其實這裡很重要。重慶綦江老瀛山這個地方,凹坑是在一座山的山腰處,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山寨,而且歷史非常悠久,從宋朝一直延續到現在。
宋朝末年,元軍侵入中原,當地的豪強、地主為了自保,就用山上的天然的巖洞開鑿了山寨,防守的非常好。
後來請過首都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幫我們調查,發現設計非常巧妙。
比如說從山寨的門,不能直接走進去,需要繩子把人揪進去。揪進去之後,有條羊腸小道,小道上面有好幾處關隘,這關隘只能一個人過。也就是說不管來了多少兵,到了這個地方只能一個人過。所謂一夫當關,望夫莫開。
還有一個地方是天然的凹坑,是一個陷馬的槽,萬一有騎兵突入到這裡,馬過不來。非常精細的一個設計。
那這跟恐龍足跡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宋朝人挖山寨時,在地面上找到了祥瑞——石頭開花了。這些花特別像蓮花,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純淨、美好的象徵,所以他們當時就沒有把這些蓮花破壞掉,沒有把它剷平,而是用一層黃土把它蓋了起來。
其實,地面上不僅出現了蓮花,還出現了很多奇奇怪怪,可以跟蓮花相對稱的東西,因此山寨後來有了名字——蓮花保寨,寓意石頭上的蓮花,保護這個山寨。
而這個祥瑞,蓮花紋案,其實是恐龍足跡。它旁邊對稱的圖形,其實是泥裂構造。
什麼是泥裂?
天氣熱的時候,路邊的小水坑的水蒸發之後,那層泥可能會變成薄薄的,裂開了的樣子——這就是泥裂,是古沉積的證據。
當然,在宋朝人看來,這跟泥土沒關係,這是荷葉的葉脈,是蓮花神跡。
2007年我們上去挖掘,剛好是6月1號,所以有很多放假的小朋友過來幫忙,他們拿喝的水打溼足跡,來看恐龍足跡到底有多大。這個地面上有300多個這樣的恐龍足跡,非常壯觀。
下圖是恐龍走路時,留下來的行跡。在蓮花保寨的地面上,我們發現了數10條非常清晰的行跡。這些行跡屬於鴨嘴龍,它數量特別多,有可能成千上萬隻地大群活動。
它們特別像非洲草原上角馬、羚羊等等的這些大群動物,幾乎沒有什麼防禦措施,只靠群體的數量,來彌補它們沒有防禦措施的缺陷。
我們做了很多細微研究,都證實了鴨嘴龍的數量龐大。比如,在一米長的恐龍足跡凹坑裡,我們通過三維掃描,發現了九成恐龍的足跡。
什麼概念?
這說明,這個地方活動的恐龍密度非常高,大量的恐龍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在這個區域反覆地踩踏。
立體的恐龍足跡如何形成?
還有一些恐龍足跡非常有意思,比如下圖這個看上去有點像樹樁一樣的物體。這是當地自然局的局長拿小斧頭硬鑿下來一塊,送到了我辦公室,說可能是矽化木。
可是,仔細看發現沒有什麼木化石的痕跡,後來我去了現場一看,發現這個樹樁其實是一個立體的恐龍足跡。
那麼如何形成立體的恐龍足跡?
試想,假如你在森林走,不小心踩到一個比較泥濘的地方,那這時候就不會留下一個淺淺的足跡,而是可能半條腿都陷進去了。
恐龍也一樣,恐龍有時候不小心踩到一個軟坑,它的腳陷進去特別深,拔出來之後,沉積物把它填充,就形成一個很深的恐龍足跡。
我在甘肅北部倉馬,曾經找到過一米高的恐龍足跡。這是一隻挺倒黴的恐龍,踩得挺深,挺危險的。
這些足跡能告訴我們,恐龍的趾頭怎麼運動。比如說這個足跡,我們可以看到,恐龍趾頭遇到非常軟的、非常溼的沉積物之後,三個趾頭迅速張開,再迅速地收攏。這是我們在骨骼上面很難判斷的一些細節,對研究恐龍的行動、關節都有很重要的幫助。
水鳥還是恐龍足跡?
在蓮花保寨研究時,我犯過很多錯誤。但這也很正常,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研究恐龍足跡,我的經驗在那時候非常少,像下圖這種三個趾頭的小腳印,我當時就認為,是小型的吃食肉恐龍留下來的,但後來在看過更多標本之後,我發現這很可能是一類大型的水鳥留下來的。
這種大型水鳥,如今在崇明島等這些地方能看到,它們會成群地往一個方向移動。退潮時,或者說水來時,去吃裡面的小動物。它的足跡有明顯的群居或者覓食的規律,這跟蓮花保寨看到的現象非常相似。
不過,後來我知道了,鳥足跡跟恐龍足跡最大的差別,在於鳥足跡的兩個外側趾頭,中間的夾角特別大,一般超過100度或者120度。而小型的吃肉恐龍會比較窄,一般在幾十度左右。
錯失翼龍足跡
還有一次,我錯過了西南第一例翼龍的足跡,更是讓我慚愧得不得了。
我覺得我是做事情比較謹慎,比較細心的一個人。當時,為了清掃蓮花保寨三四百個恐龍足跡,我在這些土上面做了一個星期,甚至在裡面找到一些古人的東西,比如說一些不完整的錢幣,一些弓箭的箭頭。
我把整個足跡的表面打掃得一塵不染,統計出上面的任何一個凹坑,但是我卻漏過了西南第一例翼龍的足跡。
這個足跡怎麼發現的呢?
甘肅的古生物學家李大慶老師,當時受綦江當局的委託去給足跡翻模。那天應該是一個傍晚,他走上去想查看一下有沒有工具遺漏,檢查工作進度。
剛好有一線夕陽,以非常低角度照到地面上。他看到了地面上有這些特別小的、很奇怪、也很規律的小凹坑。
他想起來,在他工作的地方甘肅,發現過中國第一例確鑿的翼龍的足跡,形態非常相似。
他給我打電話說:立達,這個地方有翼龍足跡,你們當時記錄了嗎?
我當時堅決地否定。不可能,我在那裡幹了一個星期,起早摸黑的,怎麼可能有我沒發現的翼龍足跡。
結果,我第二天趕過去看的時候,發現不只是一對,而是三四十個足跡。所以科學發現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不同學者在不同時間,看到東西其實並不一樣。
我工作那個星期,全是陰天,而這些足跡特別的淺,沒有合適的光線根本看不出來。後來我美國的老師告訴我,有一個辦法:晚上帶著頭燈,斜著打,再去看一遍。你能看到跟白天完全不一樣的足跡。一個另外的世界,很多淺的足跡都能被發現。
足跡顯示,這隻恐龍掉頭了
1995年前後,四川涼山的一個銅礦在爆破的時候,發現了壯觀的一幕。這是一張黑白照片,仔細看,上面有很多小小的凹坑,這些全部是恐龍的足跡,粗粗的估算有上千個。
這個可能是中國最好保存的一片恐龍足跡,是大自然給中國留下了一個寶貴的遺產。任何古生物學家看到都會瞠目結舌,面積太大了,足跡太多了,保存太好了。
成都理工大學的老師趕到現場,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開始跟當地礦場協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怎麼配合研究等等。
這個談判持續的時間非常地久,雙方的利益沒有被合理地分配,結果終於有一天礦山不耐煩了。在一個雨季,由於不明原因,這個面坍塌了,被破壞了。上圖是一個有心人留的一張照片——有一架推土機在那裡,這解釋了它是怎麼「自然」地坍塌。
總之這個面一夜之間就壞掉了,我們後來找了當地的電視臺,要他們拍的素材。還在網上找了去過當地的遊客,以及當地人等等,收集了他們拍的照片,找了大量的素材,試圖還原當時足跡的面貌。
上圖中間部分,是我們根據視頻、圖像,綜合復原的當時的足跡面。可以看到有十餘道比較清晰的足跡,而這些足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行為學特點:三隻恐龍,同時往一個地方,也就是RP 集中點進發。結果在集中點,這三隻恐龍的足跡發生了非常混亂的踩踏,離開那個地方只有兩隻恐龍的足跡。
這個很有意思,就像一部電影一樣,三個人去一個地方,只有兩個人離開了。
如何確定這是同時發生的?
有輔證。第6號恐龍,往RP點這個地方走過去,走了一半它掉頭了。是不是看到了不該看的東西,或者看到了害怕的東西?
雖然恐龍足跡在全世界非常多,但是這種掉頭的是第一次。
掉頭的恐龍足跡有什麼用?
掉頭的恐龍足跡,可以研究蜥腳類恐龍行走的規律。蜥腳類恐龍走路,可跟鱷魚或者人完全不一樣,它是同手同腳的。
同手同腳的動物掉頭、拐彎,是非常特別的形跡。所以,研究恐龍的行為或者行為方式,恐龍足跡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可惜,這個面被破壞了。知道這個壞消息的時候,我在加拿大讀書,第二個星期請假飛到了四川,去到破壞後的現場,在那堆被炸掉的石頭堆裡面,我們找到了四川第一例或者說極少的翼龍足跡。
我們運氣很好,在附近的巖面上又找到了更多的恐龍足跡。
之後我們每一年都去,因為這個礦場沒有停工,每一年都在爆破。這有一個好處,雖然有一些足跡被破壞掉了,但也有一些新的足跡被暴露出來了,所以每年都去採集新的數據。
這個是我當年跟我的美國老師在當地考察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崩掉的石頭上面,有兩個恐龍足跡。
還有當地另外一個巖面上,夕陽下可以看到波痕,在波痕上面有一條恐龍的行跡非常漂亮。
所以我們在研究時,感到很累或者很無奈時,經常有一些非常美,非常震撼人心的發現來調劑一下。
看到這張照片,可以想像:1億年前,在波光粼粼的水剛退去不久的一個湖畔,一隻大型的恐龍,六七米,慢慢地走過那個地方。
多麼奇妙的一個畫卷,隔著1億年,你卻仿佛可以跟它對話一樣。
從遊泳恐龍足跡中,推斷水深
這是我們後來在旁邊的一座山,找到的一個巖面。在這個巖面上,我們發現了中國首例確鑿的恐龍遊泳的足跡。
在很長時間之前,我們都不確定恐龍能不能遊泳。想當然猜測恐龍會,但是怎麼遊,或者哪一種恐龍喜歡遊,真不知道,直到遊泳的恐龍足跡被發現。
它們的足跡,跟傳統的三個趾型的足跡差別非常大。有點像並列的、平行的爪痕——這就是三個趾頭在水裡浮起來之後,整個恐龍浮起來,像狗刨一樣,去刨水。爪尖接觸到地面水底的沉積物,才留下來遊泳的痕跡。
這個在世界上非常的少見。遊泳痕跡的出現,可以推斷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史前的數據:這個區域的水深,或許只到恐龍的腰或者說臀部。因為它需要浮在水面上呼吸,而掂著腳尖,剛好能碰到地面,也就說水深只有到了恐龍的臀高,才能留下這樣的足跡。
所以我們可以復原古代的水深,這很有意思。
這是我們藝術家復原的,恐龍遊泳的姿態,就是像狗刨一樣。你可以看到它的腰的高度,就是當時這個區域的水深,這是任何其它地質證據所做不到的,但恐龍足跡可以。
迅猛龍的群居證據
我們都知道《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有一類特別兇猛的小恐龍——迅猛龍,或者專業地說叫伶盜龍。這類恐龍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它的腳一般有三個腳趾頭,但它在地面上留下的足跡只有兩個。
為什麼呢?
因為它的第二趾高高地抬起來,像一個小刀一樣抬起來,只用剩下的兩個趾頭走路。它其實為了保護第二趾,不在日常的行走中被磨損,保持它的鋒利。
這部電影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就是這類恐龍特別聰明,它會像狼群一樣協作,成群結隊地去攻擊獵物。
但事實上,在化石記錄裡面,只有極少,或者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它們是群居的。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這類恐龍的恐龍足跡也是獨行俠。
但在山東,我們看到了群居證據。
山東李莊我們取得了新發現,四隻小型的馳龍科或者傷齒龍類,它們彼此之間的間距幾乎一樣。這表明它們同時成群地路過了這個地方,往同一個方向在前進。
這是小型馳龍科或者說小型的恐爪龍類,第一次出現群居的證據,所以說有時候一些科幻作品誠不欺我。
這是一個水塘的邊上,我們找到了幾百個恐龍足跡。但很遺憾,這個地方現在還沒有被很認真地保護起來。
在中國,其實有很多恐龍足跡點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去保護?如何去讓這些珍貴的標本更長久地遺留下來?
這是很難的一個課題。
那麼也要告訴大家,社交平臺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有很多線索是社交媒體的讀者反饋給我們。
所以當你以後在野外看到一些很規律的行跡,可以通過社交平臺告訴我,說不定你就找到了恐龍時代的小秘密。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邢立達:《追尋恐龍的足跡,窺見遠古時代的生活畫卷》| 攝影:VPhoto
作者:邢立達
監製:吳歐
策劃:麥芽楊
編輯:麥芽楊 範可鑫 夏曉茜 凝音
排版:夏曉茜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復「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