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打開白堊紀「時光膠囊」
邢立達
2013年,邢立達開始在位於緬北胡岡的白堊紀琥珀礦區考察。這個區域還有個俗名:野人山。這片位於緬甸北方,東接我國雲南省,周遭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嶺的原始森林中,美麗琥珀包裹著大量沒有經過腐化的古生物遺骸,具有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是研究古生物演化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素材。
隨著緬北地區局勢趨向平穩,琥珀產量增加,大量的琥珀從礦區到達密支那之後,逐漸在我國雲南騰衝形成市場。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面對大量的琥珀標本,當時僅是一名地大博士生的邢立達還沒有機會從官方或公立機構得到經費來購買標本。情急之下,他懇求家人,將故居拋售,搬入出租屋,所得的資金悉數購買了科研標本,並按相關規定登記在非盈利機構名下,為這批已飽受億年風霜的琥珀找到了一個避風港。
2016年起,邢立達主導的琥珀研究團隊陸續在《自然通訊》、《當代生物學》、《科學進展》等知名刊物發表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的翅膀、恐龍尾巴、完整的雛鳥、完成的亞成體古鳥、介形類、蛙類、蛇類。《自然》、《科學》等雜誌以及各國媒體紛紛報導,稱這些成果猶如時光的膠囊,讓人類得以一窺白堊紀的神奇生命。其中恐龍琥珀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選為2016年六項重大科學發現的第二名,僅次於引力波,亦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列入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與推土機賽跑的恐龍追蹤者
一不小心造成了「轟動效應」的琥珀恐龍屬於偶然。對邢立達來說,他十餘年的傾心研究則是偏冷門的恐龍足跡,這一領域國內的研究者僅寥寥數人。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開始逐漸復興。雖然經常被骨骼化石標本搶了風頭,足跡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足跡出現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現骨骼化石,因此足跡化石能填補缺失骨骼化石記錄地區的古生物記錄空白。」邢立達清醒地認定。
2007年,邢立達正式進入恐龍足跡學研究。這年的夏天,他被重慶一處白堊紀足跡化石點震撼住了。數百個大大小小鴨嘴龍形類的足跡、古鳥類足跡、蜥腳類足跡組成多道行跡,在一處絕壁上密集分布,伴隨著泥裂和波痕,這些細節都蘊含著恐龍社會性行為和古環境的證據。「而在那時候之前,我們幾乎不知道中國西南的白堊紀都生活著什麼恐龍,足跡化石則清清楚楚的告訴了我們。」在他眼中,精彩的恐龍足跡化石,堪稱史前的好萊塢大片。
恐龍足跡的研究更是充滿坎坷。一些學者看不起這些冷門的記錄,認為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由於長久的不重視,各地的恐龍足跡記錄風化與破壞都較為嚴重。邢立達不得不與風化、地質災害的坍塌風險搶時間。僅今年8月,他便接連去了甘肅、哈爾濱和重慶三處足跡點考察,上億年間地質運動下,足跡所在地層早已從平地變成垂直巖壁。野外科考中攀爬絕壁是常事,墜滑也遇過幾次。在西南一銅礦區,他與同行冒雨攀巖,頭上是隨時可能垮塌的巖石,僅在一周,他們完成了數千個足跡化石標本的數據採集。
在四川古藺研究恐龍足跡
幾年前,山東即墨一處工地發現了幾百個恐龍腳印。趕到現場時,邢立達才知道媒體曝光的次日,工地用推土機鏟破了全部的足跡化石。在建築方扔掉的廢土中,邢立達翻找到山東省發現的第一例翼龍足跡。他非常痛心地告訴施工者,「如果再等兩天,再給我們兩天時間,也不影響你們施工,起碼我們可以把足跡信息記錄下來。」為了避免更多的恐龍足跡點被建築開採所破壞。邢立達在那時起便暗暗許願,再遇到相關新聞或化石信息,就立即「啟動24小時響應機制」,聯繫當地專家、政府部門或有關人士加入足跡點的挖掘和保護。
10年間,邢立達在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足跡點留下了探索足跡。這其中九成都是邢立達自費去的。「這不能拿金錢來衡量,因為喜愛,所以我感到了責任,這些從億年前留存至今的恐龍足跡,我不做,它們真的就會這樣靜靜地消逝,仿佛不曾來過一樣。」邢立達聲音篤定:「我不允許這樣。」
至今,邢立達撰寫和發表了百餘篇論文,測量了幾十萬個足跡數據,且都是第一手信息。「現在已經完成了60%以上的工作,也是我花了十年的時間。」邢立達希望得出由恐龍足跡解釋的中國恐龍演化版圖。不僅是足跡與骨骼化石的互為補充,更是與全球恐龍學家們一起勾勒著史前時代。他說:「我們已經通過恐龍骨骼的研究建了一個世界性恐龍動物群演化的階段。現在,我們希望通過足跡填充空白。」
四川昭覺攀巖研究恐龍足跡
四川昭覺研究恐龍足跡
2017年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人物特寫」(Feature)欄目以《巨龍的足跡》為題,兩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邢立達團隊的工作,回顧了該團隊對恐龍足跡學研究歷程,將他稱之為「與推土機賽跑的古生物學家」。同年亦入選《南方人物周刊》發布的中國青年領袖榜單。
「我是看著邢老師的書長大的」
「立達的科學研究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恐龍學科普方面的工作,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這是知名恐龍學家徐星研究員對邢立達的評價。
早在高一讀書時,邢立達便創辦了中國恐龍網。他耗時數年,翻譯整理了近千種恐龍的數字博物館,成為國內首個可以讓大眾接觸到恐龍學家的平臺。該網站在第一屆全國優秀科普網站評選中名列榜首。
本科畢業後,當過一段科技記者的經歷讓邢立達顯得比較特別。2007年開始,邢立達積極在媒體上普及他們發現的恐龍足跡,並意外對他們的科學研究帶來積極的幫助。因為透過媒體,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恐龍足跡之後,會將這些概念與日常看到的奇怪的印記聯繫起來,很多自然愛好者和驢友成為邢立達團隊的「線人」,這幾年邢立達得到的不少恐龍足跡新線索就都是這些有心人報告上來的。
科研之餘,邢立達陸續在恐龍學科普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奉獻,迄今已經出版數十本恐龍科普書籍。編著的科普書曾獲得第二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他翻譯了大量國外優秀的恐龍科普書,如《普林斯頓恐龍大圖鑑》,《美國國家地理終極恐龍百科》等。在創作領域,他不斷追求突破,於2018年出版了國內首部恐龍類型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該小說一經問世便受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大力推崇。此外,邢立達還在新媒體上與大眾保持交流,如今他的新浪微博帳號已經有200餘萬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