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在我們的星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中,無數的物種誕生了,同時,也有無數的物種湮滅。滄海桑田,歲月賦予了這些物種一種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打開白堊紀「時光膠囊」

  邢立達

  2013年,邢立達開始在位於緬北胡岡的白堊紀琥珀礦區考察。這個區域還有個俗名:野人山。這片位於緬甸北方,東接我國雲南省,周遭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嶺的原始森林中,美麗琥珀包裹著大量沒有經過腐化的古生物遺骸,具有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是研究古生物演化的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素材。

  隨著緬北地區局勢趨向平穩,琥珀產量增加,大量的琥珀從礦區到達密支那之後,逐漸在我國雲南騰衝形成市場。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面對大量的琥珀標本,當時僅是一名地大博士生的邢立達還沒有機會從官方或公立機構得到經費來購買標本。情急之下,他懇求家人,將故居拋售,搬入出租屋,所得的資金悉數購買了科研標本,並按相關規定登記在非盈利機構名下,為這批已飽受億年風霜的琥珀找到了一個避風港。

  2016年起,邢立達主導的琥珀研究團隊陸續在《自然通訊》、《當代生物學》、《科學進展》等知名刊物發表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的翅膀、恐龍尾巴、完整的雛鳥、完成的亞成體古鳥、介形類、蛙類、蛇類。《自然》、《科學》等雜誌以及各國媒體紛紛報導,稱這些成果猶如時光的膠囊,讓人類得以一窺白堊紀的神奇生命。其中恐龍琥珀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選為2016年六項重大科學發現的第二名,僅次於引力波,亦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列入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與推土機賽跑的恐龍追蹤者

  一不小心造成了「轟動效應」的琥珀恐龍屬於偶然。對邢立達來說,他十餘年的傾心研究則是偏冷門的恐龍足跡,這一領域國內的研究者僅寥寥數人。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開始逐漸復興。雖然經常被骨骼化石標本搶了風頭,足跡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足跡出現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現骨骼化石,因此足跡化石能填補缺失骨骼化石記錄地區的古生物記錄空白。」邢立達清醒地認定。

  2007年,邢立達正式進入恐龍足跡學研究。這年的夏天,他被重慶一處白堊紀足跡化石點震撼住了。數百個大大小小鴨嘴龍形類的足跡、古鳥類足跡、蜥腳類足跡組成多道行跡,在一處絕壁上密集分布,伴隨著泥裂和波痕,這些細節都蘊含著恐龍社會性行為和古環境的證據。「而在那時候之前,我們幾乎不知道中國西南的白堊紀都生活著什麼恐龍,足跡化石則清清楚楚的告訴了我們。」在他眼中,精彩的恐龍足跡化石,堪稱史前的好萊塢大片。

  恐龍足跡的研究更是充滿坎坷。一些學者看不起這些冷門的記錄,認為作用不大,另一方面,由於長久的不重視,各地的恐龍足跡記錄風化與破壞都較為嚴重。邢立達不得不與風化、地質災害的坍塌風險搶時間。僅今年8月,他便接連去了甘肅、哈爾濱和重慶三處足跡點考察,上億年間地質運動下,足跡所在地層早已從平地變成垂直巖壁。野外科考中攀爬絕壁是常事,墜滑也遇過幾次。在西南一銅礦區,他與同行冒雨攀巖,頭上是隨時可能垮塌的巖石,僅在一周,他們完成了數千個足跡化石標本的數據採集。

  在四川古藺研究恐龍足跡

  幾年前,山東即墨一處工地發現了幾百個恐龍腳印。趕到現場時,邢立達才知道媒體曝光的次日,工地用推土機鏟破了全部的足跡化石。在建築方扔掉的廢土中,邢立達翻找到山東省發現的第一例翼龍足跡。他非常痛心地告訴施工者,「如果再等兩天,再給我們兩天時間,也不影響你們施工,起碼我們可以把足跡信息記錄下來。」為了避免更多的恐龍足跡點被建築開採所破壞。邢立達在那時起便暗暗許願,再遇到相關新聞或化石信息,就立即「啟動24小時響應機制」,聯繫當地專家、政府部門或有關人士加入足跡點的挖掘和保護。

  10年間,邢立達在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個足跡點留下了探索足跡。這其中九成都是邢立達自費去的。「這不能拿金錢來衡量,因為喜愛,所以我感到了責任,這些從億年前留存至今的恐龍足跡,我不做,它們真的就會這樣靜靜地消逝,仿佛不曾來過一樣。」邢立達聲音篤定:「我不允許這樣。」

  至今,邢立達撰寫和發表了百餘篇論文,測量了幾十萬個足跡數據,且都是第一手信息。「現在已經完成了60%以上的工作,也是我花了十年的時間。」邢立達希望得出由恐龍足跡解釋的中國恐龍演化版圖。不僅是足跡與骨骼化石的互為補充,更是與全球恐龍學家們一起勾勒著史前時代。他說:「我們已經通過恐龍骨骼的研究建了一個世界性恐龍動物群演化的階段。現在,我們希望通過足跡填充空白。」

  四川昭覺攀巖研究恐龍足跡

  四川昭覺研究恐龍足跡

  2017年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人物特寫」(Feature)欄目以《巨龍的足跡》為題,兩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邢立達團隊的工作,回顧了該團隊對恐龍足跡學研究歷程,將他稱之為「與推土機賽跑的古生物學家」。同年亦入選《南方人物周刊》發布的中國青年領袖榜單。

  「我是看著邢老師的書長大的」

  「立達的科學研究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恐龍學科普方面的工作,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這是知名恐龍學家徐星研究員對邢立達的評價。

  早在高一讀書時,邢立達便創辦了中國恐龍網。他耗時數年,翻譯整理了近千種恐龍的數字博物館,成為國內首個可以讓大眾接觸到恐龍學家的平臺。該網站在第一屆全國優秀科普網站評選中名列榜首。

  本科畢業後,當過一段科技記者的經歷讓邢立達顯得比較特別。2007年開始,邢立達積極在媒體上普及他們發現的恐龍足跡,並意外對他們的科學研究帶來積極的幫助。因為透過媒體,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恐龍足跡之後,會將這些概念與日常看到的奇怪的印記聯繫起來,很多自然愛好者和驢友成為邢立達團隊的「線人」,這幾年邢立達得到的不少恐龍足跡新線索就都是這些有心人報告上來的。

  科研之餘,邢立達陸續在恐龍學科普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奉獻,迄今已經出版數十本恐龍科普書籍。編著的科普書曾獲得第二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他翻譯了大量國外優秀的恐龍科普書,如《普林斯頓恐龍大圖鑑》,《美國國家地理終極恐龍百科》等。在創作領域,他不斷追求突破,於2018年出版了國內首部恐龍類型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該小說一經問世便受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大力推崇。此外,邢立達還在新媒體上與大眾保持交流,如今他的新浪微博帳號已經有200餘萬粉絲。

相關焦點

  • 「恐龍獵人」邢立達
    邢立達邢立達在觀察琥珀(王家敏/攝)邢立達近期,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古鳥類的新物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是其領銜研究者。通過琥珀這一時間膠囊,邢立達屢有科研新發現。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響力大V。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邢立達的兩篇論文在那一年受到大規模關注:一篇寫的是他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這個只有18毫米長的翅膀被命名為「天使之翼」;另一篇則是同樣發現於琥珀中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在人類印象中,恐龍是電影中看到的樣子,龐大、醜陋、笨拙,但這一次,「時空膠囊」保存住了恐龍的真實模樣。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原標題: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邢立達說,這是由於《侏羅紀公園》的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故事構築在當時最新的科研動態:古老琥珀樣本中發現的史前動物、古遺傳學、DNA(脫氧核糖核酸)拼接復原;導演史匹柏更是固化了數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驚人的體型、可怕的破壞力……這部電影顛覆了恐龍愚蠢、緩慢、冷血的傳統形象。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
  • 邢立達的琥珀標本:在巖壁上尋找恐龍的人
    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段屬於手盜龍中體型較小的非鳥恐龍的一小段帶有新鮮羽毛的尾巴。   有趣的是,這塊出產於緬甸的琥珀,一開始被命名為「螞蟻上樹」,兩隻螞蟻相當鮮活,而在琥珀中佔據一大部分面積的則被認為是一段植物的殘斷。但是這逃不過邢立達的火眼金睛,他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一段脊椎動物的尾巴。   伴隨琥珀與恐龍一起受到關注的,還有邢立達本人。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提到恐龍你會想到什麼呢?是博物館裡高高的骨架,還是《侏羅紀公園》裡兇猛的野獸?如果我說有人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你會相信嗎?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所在的團隊就在緬甸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被琥珀包裹的是哪種恐龍?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幸運的是邢立達的愛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讓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愛好,並在高中時就得到機會,跟隨國內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並創辦了中國大陸的首個恐龍網站,為後期成為網紅古生物科普作家、恐龍達人奠定了基礎。還有更幸運的。出乎眾人意料,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邢立達並沒有選古生物學,而是選擇了金融學,大學畢業後曾短暫在媒體效力。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邢立達(左五)獲得微博2019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 沒想到吧?
  • 零距離接觸史前動物,《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維京人霍伊別爾是穆帥熱刺奪冠的拼命三郎
    在這場艱難的比賽中,熱刺中場大將霍伊別爾一如既往地發揮穩定,是熱刺後防線的定海神針。但是在比賽最後階段,霍伊別爾被布倫特福德的年輕球員狠狠地踩踏了小腿,把他的護腿板都踩壞了,還把他的小腿踢得鮮血直流。這是非常嚴重的球場犯規,裁判趕過來掏出紅牌將布倫特福德的犯規球員罰下。穆帥立即讓熱刺青訓小將坦甘加準備上場,他要立即替換下受傷的愛將霍伊別爾。
  • 「嗜血獵手」PK「拼命三郎」
    2016年,「戰·無極」拳王統一戰決賽在博克森功夫全能技西安培訓中心體育館進行,在60公斤級決賽中,來自西安體育學院的劉曉洋對陣自由島功夫戰隊的「小松鼠」劉德力格日呼。他僅用時10秒,便祭出斷頭臺降服劉德力格日呼鎖定冠軍。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家人們對自然科學都很有興趣,小到種花花草草,大到養一些動物,還會時常帶著邢立達去戶外抓一些昆蟲標本。六歲那年,邢立達對於自然界的興趣開始聚焦。在看到了一部名為《恐龍特急克賽號》的日本動畫後,他開始發現動物世界中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動物——恐龍。「一旦知道恐龍的存在,我們的後院就曾經生活過這些不可思議的動物之後,作為一個小朋友就非常痴迷。」邢立達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邢立達十分喜歡恐龍、化石等神秘的事物,此間他也認識了董枝明教授,在他的影響下,邢立達曾多次前往雲南挖掘恐龍化石,還創辦了一個被諸多專業人士認同的"恐龍網"。2005年"恐龍網"被中國古生物網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人類學研究所發現了其價格和成果,他們合作共同改良了"恐龍網","恐龍網"也一躍成為"十佳"網站中的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