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泰來
近日,有英國籍世界頂級古生物學家之稱的麥可·本頓所著《恐龍復活 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出版,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
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人形錦鯉」「一己之力」「直播吃4000年猛獁象肉」,他又是身背多重標籤的網紅。專家也好,網紅也罷,在眾多的恐龍愛好者心中,邢立達就是一個妥妥的恐龍達人。
邢立達,廣東潮州人,80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副教授。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排名升至12位。後來有心人查詢發現,中國地質大學排名顯著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該校博士生邢立達當年畢業並留校任教。由此,原本就已然成為網絡紅人的他再次大大火了一把。以至於「一己之力」成了網絡上一個著名的「梗」,意指邢立達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邢立達的「達」和神奇由此可見一斑。
現有新聞報導顯示,邢立達出身於書香門第,打小就喜歡恐龍,對這種遠古生物充滿了好奇,這也是很多男孩共同的愛好。幸運的是邢立達的愛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讓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愛好,並在高中時就得到機會,跟隨國內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並創辦了中國大陸的首個恐龍網站,為後期成為網紅古生物科普作家、恐龍達人奠定了基礎。
還有更幸運的。出乎眾人意料,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邢立達並沒有選古生物學,而是選擇了金融學,大學畢業後曾短暫在媒體效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人生大體已定,此生恐怕再難在工作上與愛好有交集。但邢立達工作不到一年,就毅然辭職,通過進修、留學、考博,再度踏上了古生物學學術之路,終於,對恐龍的研究成了他的專業。
2013年,邢立達進入中國地質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張建平、萬曉樵,系統研究東亞中生代脊椎動物足跡學和緬甸晚白堊世琥珀。恐龍足跡學成為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發生化學反應,讓邢立達成了「網紅」科學家。人們發現,原來科學可以是有趣而非枯燥的,原來科學家可以是可愛而非古板的。不斷增長的粉絲們藉由這雙好玩的眼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秘密。
2016年,邢立達發現世界首例恐龍琥珀,引發了一陣轟動效應,併入選當年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早在2013年,邢立達就開始接觸緬甸琥珀,建立了一個買家網絡,教他們發現琥珀中的白堊紀鳥翼,以此作為是否具有科研價值和是否購買的判斷標準。從2016年發現首例恐龍琥珀之後,邢立達時有斬獲,至今已經發表17篇與緬甸琥珀標本有關的論文。如此高產的學術收穫,也讓網友讚嘆其人品之好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也因此獲得了「人形錦鯉」的稱號。
事實上,在「人形錦鯉」之前,邢立達就已經有許多標籤,一個人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網絡空間,一次又一次登上話題榜,造就一個又一個的「梗」,這本身就說明了邢立達的知名度,他的影響半徑早已超出了古生物圈和恐龍愛好者圈,成為了冷僻古生物學界走出的熱門古生物學家。這一方面得益於其深耕多載獲取的關於恐龍、古生物的豐富知識,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其對於網絡的熟練利用,無疑這是一個深諳網絡傳播規律,長就的一顆善於運營的「網紅」腦袋。這在他早年生活中就已經嶄露端倪,不論是高中時期創辦恐龍網站,還是在大學時創作科幻小說,每一步都踩在了節點上,舉手投足之間都有深厚的的傳播潛質,成為網紅所差的只是一個時機。
2011年,俄羅斯東部永久凍土中出土了猛獁象大腿的腿骨。邢立達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機會,他十分大膽地產生了一個瘋狂的主意並付諸了實施,邢立達竟然買到了一些已經雪藏了4000年之久的猛獁象腿肉。不過,買來這些肉可不是為了科研,而是為了吃,為了嘗一嘗封藏了4000年的猛獁象肉究竟是什麼味道。怎麼樣?這個想法很有話題性吧!邢立達不僅要吃猛獁象,而且要當著網友的面吃,還要給觀眾描述其中的滋味,他選擇了直播。那是在2011年,直播還相當小眾,那時邢立達就已經在熟練使用並用來擴大自己的知名度。效果如何那是不言而喻的,伴隨著他點火、放肉、加鹽、撒調料的一系列動作,「嗯,難吃,粗糙,怪味」的七字評價,邢立達的知名度上升了一個新高度,他的人氣和話題也不再局限於古生物圈,順利「出圈」,成了地道的網紅。
最近幾年,邢立達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恐龍的「好玩」從短暫的好奇變成持久的吸引。「生命的演化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古生物非常好玩,不斷地發現,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拓展知識的邊界,然後探究生命起源與未來。」邢立達說,他希望更多小孩子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