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達:好奇心穿越億萬年

2020-12-04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記者 張亦盈)「刷手機得頸椎病當然不是什麼值得光彩的事情,但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你看,恐龍沒刷手機,不也得了頸椎病嗎?」2019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現場,生物學獎獲得者邢立達幽默的解說使得在場觀眾捧腹。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寸頭、黑框眼鏡、牛仔褲,再加上脖子上的潮牌飾品,有別於印象中傳統的科學家形象,邢立達看起來很「潮」。在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他在做的事情,教會更多人與恐龍「對話」。

循著一串串足跡,他發現恐龍也會得頸椎病——

還原恐龍的生前故事

億年前,四川昭覺縣三比羅嘎,3隻恐龍從不同的方向走來,相遇,然後打了起來。

不遠處,一隻「圍觀者」發現情況不對,像小時候媽媽教導的那樣「不要看打架」。它掉頭跑了,同手同腳,像只長頸鹿。

億年後,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窺探到了當時的場景,聲色並茂地向大眾描繪出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恐龍掉頭的痕跡。

中國恐龍足跡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對象。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

與恐龍足跡結緣,邢立達將其形容為「先結婚後戀愛」。

邢立達從小就是恐龍迷,但並不是恐龍研究科班生。他的大學專業是金融學,畢業後還做過記者,剛踏入到恐龍研究領域時,沒有遇到好的恐龍化石,也沒有掌握好的恐龍材料。正當他一籌莫展時,一次機緣巧合,讓他遇到了恐龍足跡。他恍然發現,恐龍足跡也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從此和恐龍足跡結下了不解之緣。

恐龍足跡學是個小眾學科。「很多的材料在被破壞之前,都沒有被科學地描述過。」邢立達說,這讓他決心將恐龍足跡學研究堅持下去。

10年,中國恐龍足跡學逐漸從追隨者,發展為能與國際同行進行對等的交流。

這源於邢立達及其團隊重建了中國恐龍足跡學的譜系。在邢立達看來,中國人終於把全國範圍內的標本整合研究了。「之後,這些散的點,就像是一桌子碎的珍珠一樣,我們嘗試著把這些珍珠串起來,讓它成為更加奪目的珠寶。」

膽大心細的「人形錦鯉」

採訪前,記者在一個科學平臺搜索「邢立達」,最先跳出的信息便是:邢立達的手氣為何那麼好?

他的手氣有多好?發現首枚古鳥類琥珀、首枚恐龍琥珀、首枚雛鳥琥珀……他是眾多古生物琥珀發現的第一人。有一年他去江西贛州,在公交站等車時,一回頭,在小土牆上發現了呈放射狀排列的一窩恐龍蛋化石。還有一次他去肅北野外時,衝鋒衣掉了,回頭找衣服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牙齒,最後挖掘出五六條小恐龍的化石。

的確,邢立達給學術界以及古生物愛好者帶來了不少驚喜,甚至被網友冠上了「人形錦鯉」的稱號。

看似幸運的背後,實則是努力的結果。

邢立達曾兩次深入內戰中的緬甸琥珀開採礦區。當時,礦區掌控在地方武裝軍手中,外國人很難進入。為了抵達礦區,坐越野車要7個小時。之後,再換乘舢板、摩託車、大象。在當地華僑琥珀商人的帶領下,邢立達化裝成當地聾啞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僥倖通過荷槍實彈的關卡,冒險進入隨時可能塌方的礦坑。為了儘早獲得第一手的琥珀礦石,邢立達穿上裙子變身成琥珀商人,和當地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然而這一切只是開篇。「當我們拿到琥珀標本時,其他科研團隊手中可能也有同樣的標本,就要比誰發布得快。」邢立達說,這是一個刺激又痛苦的過程,每一個第一次背後都有故事。末了,他不忘添上一句,「還蠻有意思的。」

會講段子的科普網紅

「我家寶寶從3歲開始便愛上了恐龍。想請教邢老師是否會出系列教材指導孩子整體地學習恐龍知識?」一位4歲小男孩的媽媽在微博上向邢立達提問。

邢立達將孩子3至13歲的階段稱為「恐龍期」。他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幾乎都喜歡恐龍,特別是男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普讀物無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孩子又接觸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兒,恐龍就再也不是首選的愛好了。恐龍期就結束了。」他在微博上回復那位提問的母親。

如何保持小孩子對恐龍的好奇心,將「恐龍期」延長,是邢立達一直在琢磨的事。他希望有更多小孩子能夠感受到恐龍帶來的魅力。

借「網紅」的身份,邢立達將網絡恐龍科普變為日常。他甚至將一些科學知識轉化成「段子」的新穎形式向大眾普及。

「大概是做過記者的原因,我更清楚大眾傾向於接受哪一類訊息。」邢立達說,他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首先讓他們覺得科學好玩,然後通過恐龍的知識傳遞一種科學精神。

誠如他微信籤名「裹在金燦燦的樹脂裡做一場時光美夢」一般,這場夢,他正向更多人分享。

相關焦點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2017年,侴春永成為邢立達的研究生,他1994年出生,在恐龍實驗室,最小的成員是1998年的,學生們和導師邢立達年紀相差十多年,但溝通起來「毫無障礙」。侴春永說,他們幾乎每天都和邢立達在一起。「我們和邢老師像朋友一樣,不會有什麼拘束,他人特別有趣,每天都是一齣戲。」出野外時,團隊常常要面對漫長的車程、枯燥的搜尋,有時辛苦很久,也徒勞無功。
  • 「恐龍獵人」邢立達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穿越地雷密布的火線,深入緬甸礦區,真學霸邢立達把古生物搬上網
    在SCI(國際上被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上,發布了近百篇文章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副教授邢立達,被網友稱為「真學霸」、「憑藉一己之力提升母校排名」,和翟天臨一起被頂上了熱搜。琥珀,這種可追溯到億年前的古老化石,火了。由邢立達擔任科學顧問的淘寶琥珀店鋪——「龍隱虎魄」,粉絲直接翻一番。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故事發生在億年前的四川昭覺,一個叫三比羅嘎的地方。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原標題: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作者:邢立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字裡行間◎林 頤說起恐龍,我們馬上能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邢立達在讀高中時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恐龍網。「當時,我搜集並輸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龍科普書,發現只有很少的恐龍學名被翻譯成中文。之後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恐龍資料庫,把大約700到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邢立達臉上飄過一絲小得意,「還寫過很多科普文章。」
  •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本報記者 豐家衛   實習生 曹彥語 通訊員 聞強  今春旅遊旺季,天津薊州鐵嶺子村第一次以新的名字迎接遊客。今年年初,自然資源部專家、天津古生物化石專家齊聚於此,為京津冀首個「化石村」揭牌,鐵嶺子村也因此成為全國第20個「化石村」。
  • 零距離接觸史前動物,《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2014年和2015年夏季,邢立達兩次深入緬甸琥珀開採的礦區。 當時,礦區掌控在地方武裝軍手中,外國人不得進入。 為了抵達礦區,坐越野車要7個小時。 之後,再換乘舢板、摩託車、大象。 在當地華僑琥珀商人的帶領下,邢立達化裝成當地聾啞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僥倖通過荷槍實彈的關卡,冒險進入隨時塌方的礦坑。 為了儘早獲得第一手的琥珀礦石,邢立達還和當地大大小小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邢立達敏銳地把握到這個契機,陸續從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琥珀樣本。  面對大量的琥珀標本,當時僅是一名地大博士生的邢立達還沒有機會從官方或公立機構得到經費來購買標本。情急之下,他懇求家人,將故居拋售,搬入出租屋,所得的資金悉數購買了科研標本,並按相關規定登記在非盈利機構名下,為這批已飽受億年風霜的琥珀找到了一個避風港。
  • 邢立達:穿著緬甸裙子與當地人「鬥智鬥勇」
    足以見得,邢立達的考察發現以一種驚人的速度進行著。邢立達在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形態學方面也有不俗的成果,2007年開始,他先後研究了重慶綦江、永川、大足,甘肅劉家峽恐龍足跡群(中國最大恐龍足跡群)。2013年底,他開始走出國門,對外蒙古,加拿大西部,以及朝鮮半島、伊朗等地的足跡點進行調查與研究,並且開始了一個全新的科研方向,即琥珀研究。
  • 零距離接觸史前動物,《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摩點獨家首發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邢立達新書摩點首發上線,打造屬於中國人的恐龍科普圖書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人形錦鯉」「一己之力」「直播吃4000年猛獁象肉」,他又是身背多重標籤的網紅。專家也好,網紅也罷,在眾多的恐龍愛好者心中,邢立達就是一個妥妥的恐龍達人。邢立達,廣東潮州人,80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副教授。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排名升至12位。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
  • 邢立達的琥珀標本:在巖壁上尋找恐龍的人
    但是這逃不過邢立達的火眼金睛,他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一段脊椎動物的尾巴。   伴隨琥珀與恐龍一起受到關注的,還有邢立達本人。邢立達出生在廣東潮州,這位「80後」在恐龍愛好者的圈子裡是大紅人,也是從恐龍愛好者升級為專業恐龍研究人員的典型代表,2015年10月榮獲我國地學界學子最高榮譽——李四光優秀學生獎,主要成果是從足跡學角度揭示了中國各恐龍動物群的奧秘,並命名了十餘種恐龍足跡化石,以及數種恐龍新屬種,其科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同時編纂與翻譯了數十種恐龍科普書籍。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
  • 我校青年教師邢立達博士「喚醒」沉睡億年的小恐龍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
  • 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所在的團隊就在緬甸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被琥珀包裹的是哪種恐龍?透過琥珀科學家們可以窺探幾億年前的世界。現代琥珀學認為,琥珀源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松柏科、衫科、豆科植物的樹脂。「運氣」好的話,這些樹脂可能會粘住一些當時的植物、昆蟲、砂石,甚至小型恐龍,並將它們包裹起來。由於地質作用,這些樹脂被掩埋在地下,經上億年的地質時期,樹脂失去了揮發成分並聚合、固化形成化石。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 邢立達表示>(點擊圖片,查看飾品價格)目前科學家已經在緬甸北部發現了一千多種白堊紀時期的古生物,絕大部分是昆蟲,只有極小部分才會出現脊椎動物,琥珀內出現的生物,展現了一億年白堊紀時期熱帶雨林內生活的動物群體的生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