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記者 張亦盈)「刷手機得頸椎病當然不是什麼值得光彩的事情,但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你看,恐龍沒刷手機,不也得了頸椎病嗎?」2019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現場,生物學獎獲得者邢立達幽默的解說使得在場觀眾捧腹。
發表過百餘篇SCI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著有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坐擁361萬粉絲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在多重身份「加持」下,邢立達更傾向於科學家和科普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各種媒介將我們的成果展示給大眾,讓大家得知我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對公眾教育非常重要。」
寸頭、黑框眼鏡、牛仔褲,再加上脖子上的潮牌飾品,有別於印象中傳統的科學家形象,邢立達看起來很「潮」。在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他在做的事情,教會更多人與恐龍「對話」。
循著一串串足跡,他發現恐龍也會得頸椎病——
還原恐龍的生前故事
億年前,四川昭覺縣三比羅嘎,3隻恐龍從不同的方向走來,相遇,然後打了起來。
不遠處,一隻「圍觀者」發現情況不對,像小時候媽媽教導的那樣「不要看打架」。它掉頭跑了,同手同腳,像只長頸鹿。
億年後,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窺探到了當時的場景,聲色並茂地向大眾描繪出來。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恐龍掉頭的痕跡。
中國恐龍足跡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對象。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
與恐龍足跡結緣,邢立達將其形容為「先結婚後戀愛」。
邢立達從小就是恐龍迷,但並不是恐龍研究科班生。他的大學專業是金融學,畢業後還做過記者,剛踏入到恐龍研究領域時,沒有遇到好的恐龍化石,也沒有掌握好的恐龍材料。正當他一籌莫展時,一次機緣巧合,讓他遇到了恐龍足跡。他恍然發現,恐龍足跡也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從此和恐龍足跡結下了不解之緣。
恐龍足跡學是個小眾學科。「很多的材料在被破壞之前,都沒有被科學地描述過。」邢立達說,這讓他決心將恐龍足跡學研究堅持下去。
10年,中國恐龍足跡學逐漸從追隨者,發展為能與國際同行進行對等的交流。
這源於邢立達及其團隊重建了中國恐龍足跡學的譜系。在邢立達看來,中國人終於把全國範圍內的標本整合研究了。「之後,這些散的點,就像是一桌子碎的珍珠一樣,我們嘗試著把這些珍珠串起來,讓它成為更加奪目的珠寶。」
膽大心細的「人形錦鯉」
採訪前,記者在一個科學平臺搜索「邢立達」,最先跳出的信息便是:邢立達的手氣為何那麼好?
他的手氣有多好?發現首枚古鳥類琥珀、首枚恐龍琥珀、首枚雛鳥琥珀……他是眾多古生物琥珀發現的第一人。有一年他去江西贛州,在公交站等車時,一回頭,在小土牆上發現了呈放射狀排列的一窩恐龍蛋化石。還有一次他去肅北野外時,衝鋒衣掉了,回頭找衣服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牙齒,最後挖掘出五六條小恐龍的化石。
的確,邢立達給學術界以及古生物愛好者帶來了不少驚喜,甚至被網友冠上了「人形錦鯉」的稱號。
看似幸運的背後,實則是努力的結果。
邢立達曾兩次深入內戰中的緬甸琥珀開採礦區。當時,礦區掌控在地方武裝軍手中,外國人很難進入。為了抵達礦區,坐越野車要7個小時。之後,再換乘舢板、摩託車、大象。在當地華僑琥珀商人的帶領下,邢立達化裝成當地聾啞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僥倖通過荷槍實彈的關卡,冒險進入隨時可能塌方的礦坑。為了儘早獲得第一手的琥珀礦石,邢立達穿上裙子變身成琥珀商人,和當地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然而這一切只是開篇。「當我們拿到琥珀標本時,其他科研團隊手中可能也有同樣的標本,就要比誰發布得快。」邢立達說,這是一個刺激又痛苦的過程,每一個第一次背後都有故事。末了,他不忘添上一句,「還蠻有意思的。」
會講段子的科普網紅
「我家寶寶從3歲開始便愛上了恐龍。想請教邢老師是否會出系列教材指導孩子整體地學習恐龍知識?」一位4歲小男孩的媽媽在微博上向邢立達提問。
邢立達將孩子3至13歲的階段稱為「恐龍期」。他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幾乎都喜歡恐龍,特別是男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普讀物無法提供更多的信息,孩子又接觸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兒,恐龍就再也不是首選的愛好了。恐龍期就結束了。」他在微博上回復那位提問的母親。
如何保持小孩子對恐龍的好奇心,將「恐龍期」延長,是邢立達一直在琢磨的事。他希望有更多小孩子能夠感受到恐龍帶來的魅力。
借「網紅」的身份,邢立達將網絡恐龍科普變為日常。他甚至將一些科學知識轉化成「段子」的新穎形式向大眾普及。
「大概是做過記者的原因,我更清楚大眾傾向於接受哪一類訊息。」邢立達說,他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首先讓他們覺得科學好玩,然後通過恐龍的知識傳遞一種科學精神。
誠如他微信籤名「裹在金燦燦的樹脂裡做一場時光美夢」一般,這場夢,他正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