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搜索欄打上「邢立達」這個名字,立刻會被噴湧而出的標籤吞沒。「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響力大V。
這位1982年出生、笑起來就像鄰家大男孩的年輕男子,已經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他發現了世界上首個琥珀中的恐龍以及琥珀中的鳥類、蛇類新物種,完成了200篇論文,出版近百本科普讀物,近日他又會同中外學者一起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
他是段子手
一條條微博,在粉絲眼裡都成了段子
9月4日中午,邢立達發了條尋常微博:「剛剛下意識玩自己的耳朵,撕下了半個耳朵的皮……我忘記給耳朵塗防曬霜了嚶嚶嚶」。這條微博立刻成了熱門,粉絲們立刻給予點讚數千條,評論數百條。原來,那幾天博主「嚶嚶怪」邢立達正在西藏考察恐龍足跡,這只是科考期間的一個小插曲。
說到「嚶嚶怪」的來歷,邢立達告訴記者:「我很喜歡海獺,海獺叫起來就是嚶嚶嚶的。」所以他總是在自己的微博語言中加上「嚶嚶嚶」語氣詞,不料這個語氣詞如今成了他的一個標籤。邢立達每天要發十幾條微博。他的微博有很多古生物特別是恐龍的科普知識,也記錄了古生物學家日常的野外科考生活、實驗室生活、教學生活,內容鮮為人知,加之語言詼諧搞笑親切,數百萬粉絲把他的微博當成段子來讀,幾乎他每條微博都受到熱切回應,很多留言評論中稱他為「嚶嚶怪」。
他是研究者
一部電視劇,點燃一位少年心中的恐龍夢
邢立達家鄉在廣東潮州,一座歷史名城,有著距今約8000年的文化遺存。孩提時期的邢立達第一次對恐龍發生興趣,應該是看《恐龍特急克塞號》的時候,從此,恐龍成了他心目中的圖騰。邢立達在讀高中時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恐龍網。「當時,我搜集並輸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龍科普書,發現只有很少的恐龍學名被翻譯成中文。之後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恐龍資料庫,把大約700到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邢立達臉上飄過一絲小得意,「還寫過很多科普文章。」
也正是因為中國恐龍網,邢立達有緣結識國內著名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並在高中的時候就跟隨董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
而從恐龍愛好者到專業科研工作者的轉變,邢立達說最大的轉折點就是赴加拿大留學。他一直喜歡電影《侏羅紀公園》,片中這位古生物學家的原型在現實世界叫菲利普·柯裡,現在是院士,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的前任會長。「我做了各種努力,終於成為了他的學生。」
邢立達是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柯裡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國籍學生。2012年,邢立達獲得了阿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碩士學位,2016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博士學位,再然後就是留校教書。幾經輾轉,邢立達終於回到兒時夢想的原點——成為一名專門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
他是「好演員」
一枚琥珀,讓他扮成商人、聾啞人
邢立達說,「沒有先例。」他手上捧著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保存著非鳥恐龍的琥珀。被保存在琥珀裡的,是一條小恐龍的尾部。透過它,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恐龍正以一種無比真實和「鮮活」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說起這枚琥珀的來歷,完全可以用驚險和刺激來形容:
對古生物學家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抵達琥珀開採的現場,對琥珀誕生的地質背景和年代有更全面的了解。2014年和2015年夏季,邢立達兩次深入緬甸琥珀開採的礦區。當時,緬甸尚處於內戰中,礦區掌控在地方武裝軍手中,外國人不得進入。為了抵達礦區,坐越野車要7個小時。之後,再換乘舢板、摩託車、大象。在當地華僑琥珀商人的帶領下,邢立達化裝成當地聾啞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僥倖通過荷槍實彈的關卡,冒險進入隨時塌方的礦坑。為了儘早獲得第一手的琥珀礦石,邢立達變身成琥珀商人,和當地大大小小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終於有一天,2015年夏末,在密支那周邊的小鎮外莫,一個商販向邢立達介紹起一枚土雞蛋大小的琥珀,裡面有一棵「植物」和兩隻螞蟻,商家說,這叫「螞蟻上樹」。看到這枚奇特的標本,邢立達激動得腿都要抖起來,這哪裡是植物,分明是一段帶羽毛的尾巴。他按捺住心中的狂喜,以「相當合算的價格」將這枚「螞蟻上樹」買下。當天傍晚,他就從密支那飛回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第二天就回到了北京。這就是世界上首例含有恐龍尾巴的琥珀。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為6釐米,恐龍全身長度約為18.5釐米,是一種小型手盜龍類。通過CT掃描分析,邢立達和團隊還推斷出那一時代恐龍羽毛可能的演化進程。
他是小說家
一些靈感,得益於野外考察的一些場景
遇險,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一次雨天泥土溼滑,邢立達從3米多高的陡坡上滾了下來,肋骨處疼得話都說不出。在甘肅北部無人區考察時,一塊石頭毫無徵兆地從山上飛下,砸碎了邢立達正在使用的電腦屏幕——離擊中他的右胳膊,只差了1釐米。他在伊朗與伊拉克交界處的野外遭遇恐怖分子,靠躲在一個墓地裡才逃出。
2018年,邢立達出版了科幻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龍共生,人們馴龍犁田耕作,也騎龍行軍作戰。這是邢立達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這部小說陸陸續續寫了十年的時間。「就是想為古生物科普籠絡更多的讀者和受眾。因為科幻的群體比古生物愛好者要多得多,恐龍應該是兩個群體中間的連接橋梁。」邢立達並不掩飾自己的私心。
邢立達告訴記者,自己常年野外考察恐龍,小說構思的一些靈感恰恰得益於野外一些場景。出野外的時候晚上有時沒事,大家聊天時就會胡思亂想,很多奇異的情節就在那個時候被構思出來的。
未來目標:讓時間管理更緊湊更高效
記者最後提問:你每年大量時間野外考察、收集購買琥珀,回來還要在實驗室研究,寫研究報告和論文,哪有時間寫科幻小說,每天還要更新微博?我們想知道你如何管理自己有限的時間?
「我們的學科特殊性很強,我們呆在實驗室的時間少,更多的工作在野外完成,過去幾年,我們每年大約有240天在野外,非常辛苦,但我們也並沒有耽誤科研時間。我其實晚上可以寫,下雨天可以寫。《御龍記》有了構思以後,就是在差旅或任何閒暇的時候見縫插針一點一點寫出來的。」
「我們整個團隊對時間把握都非常嚴格,我們會制定一個讓自己比較難以做到的計劃,以此為目標,讓自己時間安排更緊湊也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