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2020-12-06 湛江新聞網

   如果你在搜索欄打上「邢立達」這個名字,立刻會被噴湧而出的標籤吞沒。「網紅科學家」、「恐龍科普第一人」、「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然而,這位古生物科學家在粉絲眼裡是:著名的「嚶嚶怪」,日均發段子(微博)十幾條,想到恐龍你就想到了他,線上粉絲數量有346萬,上個月剛剛獲得微博2019十大科普影響力大V。

    這位1982年出生、笑起來就像鄰家大男孩的年輕男子,已經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他發現了世界上首個琥珀中的恐龍以及琥珀中的鳥類、蛇類新物種,完成了200篇論文,出版近百本科普讀物,近日他又會同中外學者一起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

    他是段子手

    一條條微博,在粉絲眼裡都成了段子

    9月4日中午,邢立達發了條尋常微博:「剛剛下意識玩自己的耳朵,撕下了半個耳朵的皮……我忘記給耳朵塗防曬霜了嚶嚶嚶」。這條微博立刻成了熱門,粉絲們立刻給予點讚數千條,評論數百條。原來,那幾天博主「嚶嚶怪」邢立達正在西藏考察恐龍足跡,這只是科考期間的一個小插曲。

    說到「嚶嚶怪」的來歷,邢立達告訴記者:「我很喜歡海獺,海獺叫起來就是嚶嚶嚶的。」所以他總是在自己的微博語言中加上「嚶嚶嚶」語氣詞,不料這個語氣詞如今成了他的一個標籤。邢立達每天要發十幾條微博。他的微博有很多古生物特別是恐龍的科普知識,也記錄了古生物學家日常的野外科考生活、實驗室生活、教學生活,內容鮮為人知,加之語言詼諧搞笑親切,數百萬粉絲把他的微博當成段子來讀,幾乎他每條微博都受到熱切回應,很多留言評論中稱他為「嚶嚶怪」。

    他是研究者

    一部電視劇,點燃一位少年心中的恐龍夢

    邢立達家鄉在廣東潮州,一座歷史名城,有著距今約8000年的文化遺存。孩提時期的邢立達第一次對恐龍發生興趣,應該是看《恐龍特急克塞號》的時候,從此,恐龍成了他心目中的圖騰。邢立達在讀高中時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恐龍網。「當時,我搜集並輸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龍科普書,發現只有很少的恐龍學名被翻譯成中文。之後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恐龍資料庫,把大約700到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邢立達臉上飄過一絲小得意,「還寫過很多科普文章。」

    也正是因為中國恐龍網,邢立達有緣結識國內著名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並在高中的時候就跟隨董教授前往雲南野外挖掘恐龍化石。

    而從恐龍愛好者到專業科研工作者的轉變,邢立達說最大的轉折點就是赴加拿大留學。他一直喜歡電影《侏羅紀公園》,片中這位古生物學家的原型在現實世界叫菲利普·柯裡,現在是院士,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的前任會長。「我做了各種努力,終於成為了他的學生。」

    邢立達是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柯裡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國籍學生。2012年,邢立達獲得了阿爾伯塔大學古生物學碩士學位,2016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博士學位,再然後就是留校教書。幾經輾轉,邢立達終於回到兒時夢想的原點——成為一名專門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

    他是「好演員」

    一枚琥珀,讓他扮成商人、聾啞人

    邢立達說,「沒有先例。」他手上捧著的,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保存著非鳥恐龍的琥珀。被保存在琥珀裡的,是一條小恐龍的尾部。透過它,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恐龍正以一種無比真實和「鮮活」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說起這枚琥珀的來歷,完全可以用驚險和刺激來形容:

    對古生物學家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抵達琥珀開採的現場,對琥珀誕生的地質背景和年代有更全面的了解。2014年和2015年夏季,邢立達兩次深入緬甸琥珀開採的礦區。當時,緬甸尚處於內戰中,礦區掌控在地方武裝軍手中,外國人不得進入。為了抵達礦區,坐越野車要7個小時。之後,再換乘舢板、摩託車、大象。在當地華僑琥珀商人的帶領下,邢立達化裝成當地聾啞人以免口音暴露身份,才僥倖通過荷槍實彈的關卡,冒險進入隨時塌方的礦坑。為了儘早獲得第一手的琥珀礦石,邢立達變身成琥珀商人,和當地大大小小琥珀商人攀交情套近乎。

    終於有一天,2015年夏末,在密支那周邊的小鎮外莫,一個商販向邢立達介紹起一枚土雞蛋大小的琥珀,裡面有一棵「植物」和兩隻螞蟻,商家說,這叫「螞蟻上樹」。看到這枚奇特的標本,邢立達激動得腿都要抖起來,這哪裡是植物,分明是一段帶羽毛的尾巴。他按捺住心中的狂喜,以「相當合算的價格」將這枚「螞蟻上樹」買下。當天傍晚,他就從密支那飛回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第二天就回到了北京。這就是世界上首例含有恐龍尾巴的琥珀。尾巴展開後長度約為6釐米,恐龍全身長度約為18.5釐米,是一種小型手盜龍類。通過CT掃描分析,邢立達和團隊還推斷出那一時代恐龍羽毛可能的演化進程。

    他是小說家

    一些靈感,得益於野外考察的一些場景

    遇險,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一次雨天泥土溼滑,邢立達從3米多高的陡坡上滾了下來,肋骨處疼得話都說不出。在甘肅北部無人區考察時,一塊石頭毫無徵兆地從山上飛下,砸碎了邢立達正在使用的電腦屏幕——離擊中他的右胳膊,只差了1釐米。他在伊朗與伊拉克交界處的野外遭遇恐怖分子,靠躲在一個墓地裡才逃出。

    2018年,邢立達出版了科幻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在故事中,唐朝人穿越到史前和恐龍共生,人們馴龍犁田耕作,也騎龍行軍作戰。這是邢立達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這部小說陸陸續續寫了十年的時間。「就是想為古生物科普籠絡更多的讀者和受眾。因為科幻的群體比古生物愛好者要多得多,恐龍應該是兩個群體中間的連接橋梁。」邢立達並不掩飾自己的私心。

    邢立達告訴記者,自己常年野外考察恐龍,小說構思的一些靈感恰恰得益於野外一些場景。出野外的時候晚上有時沒事,大家聊天時就會胡思亂想,很多奇異的情節就在那個時候被構思出來的。

    未來目標:讓時間管理更緊湊更高效

    記者最後提問:你每年大量時間野外考察、收集購買琥珀,回來還要在實驗室研究,寫研究報告和論文,哪有時間寫科幻小說,每天還要更新微博?我們想知道你如何管理自己有限的時間?

    「我們的學科特殊性很強,我們呆在實驗室的時間少,更多的工作在野外完成,過去幾年,我們每年大約有240天在野外,非常辛苦,但我們也並沒有耽誤科研時間。我其實晚上可以寫,下雨天可以寫。《御龍記》有了構思以後,就是在差旅或任何閒暇的時候見縫插針一點一點寫出來的。」

    「我們整個團隊對時間把握都非常嚴格,我們會制定一個讓自己比較難以做到的計劃,以此為目標,讓自己時間安排更緊湊也更高效。」

 

相關焦點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為了研究恐龍,他先後跨界客串過琥珀商人、攀巖能手、科幻作家,甚至還喬裝緬甸聾啞人,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位於戰區的琥珀礦坑…… 一條條微博, 在粉絲眼裡都成了段子 紫牛新聞記者聯繫採訪邢教授時,他才帶隊完成在西藏的恐龍考察,剛巧上午才收隊,這才有了下面這些他和恐龍有關的精彩故事。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邢立達 1982年出生於廣東潮州,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野外工作照。受訪者供圖如今,邢立達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他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他還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他研究恐龍足跡學,還原恐龍「生前事」。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
  • 「恐龍獵人」邢立達
    地點就在歌樂山,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他說,其實在廣州再往北到河源、韶關一帶也有恐龍的足跡。7月13日,邢立達出現在央視新聞中,原來,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古鳥類的新物種,標本距今約1億年,邢立達是其中重要成員。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億年後,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它們留下的腳印,把畫面復原了出來。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邢立達十分喜歡恐龍、化石等神秘的事物,此間他也認識了董枝明教授,在他的影響下,邢立達曾多次前往雲南挖掘恐龍化石,還創辦了一個被諸多專業人士認同的"恐龍網"。2005年"恐龍網"被中國古生物網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人類學研究所發現了其價格和成果,他們合作共同改良了"恐龍網","恐龍網"也一躍成為"十佳"網站中的榜首。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原標題: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作者:邢立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時間:2020年10月字裡行間◎林 頤說起恐龍,我們馬上能聯想到電影《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邢立達的琥珀標本:在巖壁上尋找恐龍的人
    邢立達出生在廣東潮州,這位「80後」在恐龍愛好者的圈子裡是大紅人,也是從恐龍愛好者升級為專業恐龍研究人員的典型代表,2015年10月榮獲我國地學界學子最高榮譽——李四光優秀學生獎,主要成果是從足跡學角度揭示了中國各恐龍動物群的奧秘,並命名了十餘種恐龍足跡化石,以及數種恐龍新屬種,其科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同時編纂與翻譯了數十種恐龍科普書籍。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21世紀以後,恐龍足跡學開始逐漸復興。雖然經常被骨骼化石標本搶了風頭,足跡卻是恐龍生態學和行為信息的重要來源。「足跡出現的地方,一般不會發現骨骼化石,因此足跡化石能填補缺失骨骼化石記錄地區的古生物記錄空白。」邢立達清醒地認定。  2007年,邢立達正式進入恐龍足跡學研究。這年的夏天,他被重慶一處白堊紀足跡化石點震撼住了。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
  • 恐龍專家邢立達被曝製造虛擬身份剽竊他人作品
    「唐振庭_Tangent」還舉出了「邢立達剽竊趙闖作品」的案例,指出邢立達「在從未獲得趙闖(曾與邢立達合作)任何作品授權」的情況下,「用假冒身份合作、實施剽竊,用剽竊趙闖作品騙取專家支持,用專家推薦文字騙取更多人」。博主還@了曾經報導過邢立達的媒體,以期取得關注。 按照唐振庭提供的電話,記者與啄木鳥科學小組發起人之一楊楊取得聯繫。
  • 零距離接觸史前動物,《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
    近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推出的全新著作《邢立達給孩子的恐龍饕宴》式在摩點首發上線。邢立達憑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成為了微博上受人喜愛的「嚶嚶怪」。現在他借本書,把專業的恐龍知識和學術見解以生動有趣的圖文方式呈獻給大家。
  • Nature封面撤稿:邢立達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龍」假說存疑
    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Natur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我校青年教師邢立達博士「喚醒」沉睡億年的小恐龍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該質疑文章以《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為題,發表在顏寧教授作為主編的公眾號《返樸》。
  • 邢立達:4000年前吃猛獁肉,發表100篇文章SCI
    恐龍人才邢立達與恐龍之間的深層關係他出生於的廣東省潮汕,他的家人一直是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和祖母都是特殊教師,他們的父母高材生來自大學。所以邢立達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習也更加活躍。當年輕的邢立達和許多男孩非常喜歡恐龍時,認為恐龍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動物,不同於普通的孩子,邢立達真的讓這成為一種愛好。高中時,邢立達跟隨國內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到雲南野外發掘恐龍化石,並在高中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在大學裡,邢立達沒有選擇與恐龍相關的古生物學專業,為了將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邢立達選擇了金融專業。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家人們對自然科學都很有興趣,小到種花花草草,大到養一些動物,還會時常帶著邢立達去戶外抓一些昆蟲標本。六歲那年,邢立達對於自然界的興趣開始聚焦。在看到了一部名為《恐龍特急克賽號》的日本動畫後,他開始發現動物世界中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動物——恐龍。「一旦知道恐龍的存在,我們的後院就曾經生活過這些不可思議的動物之後,作為一個小朋友就非常痴迷。」邢立達向澎湃新聞記者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