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記者/彭丹妮

  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

  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嚶嚶怪」邢立達,作為一位網紅科學家,他的學術故事與成就,被簡化成一些段子或標籤,除了有名的「一己之力」,還有「賣房子搞科研」「在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史前動物園」「運氣很好的『人形錦鯉』邢博士」等等。

  「他對恐龍科普是有貢獻的,推動了大眾了解古生物學。」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

  一篇頂刊論文

  何以成為「眾矢之的」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來自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封面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文章一共列舉了10處疑點。根據對這個標本中眼齒鳥牙齒偏多和體型極小、沒有鳥類的羽毛等特徵的質疑,研究者們認為這個標本更有可能是蜥蜴。

  3月19日凌晨,這篇質疑以學術評議文章的形式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題目為《眼齒鳥是一隻鳥甚至是主龍嗎?》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參與質疑的學者之一、來自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王維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恐龍和蜥蜴的頭骨形態有天壤之別,不需要古生物學家,只需要上過普通動物學課程的本科生都可分辨。在這件琥珀的研究中,恐龍專家把蜥蜴當成恐龍,實在是匪夷所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徐星是業界的學術明星。在《中國科學報》的一篇報導裡,徐星對此事評價說,研究人員找到化石首先會有一個基本預判,從自己研究的領域出發,認為可能是鳥類,這並沒有錯。但「關鍵是,作者的預設太強……作者甚至從來沒有試圖想要先去嚴格地證明這就是鳥類,也沒有在蜥蜴的可能性方面做進一步探討」。據前述報導,該機構所長鄧濤指出,由於化石標本的唯一性,常常會尋找一些合作者,而標本的獲得者也許未必具有足夠的學術水平,學術判斷能力不足,就會出現失誤。

  7月22日晚,這篇引發爭議的論文正式撤稿。但多位學者對作者團隊在撤稿中的表現有諸多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團隊沒有直接承認他們的錯誤之處,而是多次強調新標本的研究發現糾正了這種不準確。撤稿聲明寫道,儘管眼齒鳥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但是,作者團隊發現的同一產地的保存更完整的一件新標本有了研究進展,這讓團隊意識到,「眼齒鳥」標本很有可能也屬於鱗龍類,而不同於最初的結論。

  但實際上,早在2020年1月22日,即論文確定被《自然》接收後,該研究團隊就看到了聲明裡提到的新標本,且在3月12日論文發表前後已經獲得了新標本重要的CT掃描數據,更支持琥珀裡是蜥蜴的假設。

  方涵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古生物學領域做錯事很正常,但最重要的一條:知錯就改。不能知錯不改,甚至將錯就錯。一個標本放在那兒,怎麼認識是一個問題,但如果已經知道不是恐龍了,卻還沒有採取撤稿等行動,這是不對的。

  高產的古生物學家

  2016年12月初,因發現了琥珀裡一段毛茸茸的恐龍尾骨,邢立達的恐龍研究引發了一陣轟動效應。以其發表的論文主題來統計,邢立達的主要研究領域首先是恐龍足跡,其次才是琥珀。

  阿根廷拉潘帕國立大學副教授Ricardo Melchor是恐龍足跡專家,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這方面邢立達無疑是高產的科學家,這主要是由於其與美國和歐洲的同行進行合作,且發現了中國此前許多未被注意到的腳印。但就他讀到的文獻來說,邢立達的文章沒有哪篇很給人啟發。他指出,迄今,邢立達已經發表了193篇論文,但是「高引用次數」只有23,並不高。

  方涵認為,邢立達對於恐龍足跡的研究很努力,在這個國內少有學者研究的領域,邢立達的貢獻算是很顯著的,大大推動了這方面的進展,但問題是,低水平的重複研究太多。「如果只是找了足跡,進行簡單的形態描述,這是入門級別的,好的腳印研究,要能夠反映當時的生物多樣性、生物的演化等系統而鮮活的知識。」

  邢立達的高產在古生物圈是眾所周知的。方涵舉例,即便像他這樣的教授,積累了這麼多年,一年能發五六篇文章,就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當然如果加上那些自己參與的文章,可能有十來篇左右。但邢立達在數量上要高得多,以2019年為例,邢立達發表論文數量有22篇,其中16篇邢都是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對此,邢立達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恐龍足跡涉及的知識面、技術和分析手段,比起恐龍骨骼學而言,要相對簡單。當非常熟悉這個領域之後,科研工作相對程序化,完成描述性的論文周期較短,因此他在這方面的論文數量較多。

  方涵說,邢立達拿著材料找國外的學者合作,相當於「買辦」的角色,但他很多文章的署名都是第一作者,實際上,他在團隊裡面有多少貢獻,大家是懷疑的。

  多位與邢立達有過長期合作的研究者都提到他在研究中的協調角色。邢立達曾經的碩士同學斯科特·皮爾森與邢在2016年末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回憶說,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菲利普·柯裡門下研究生畢業後,邢立達回國讀博,他則跟隨導師繼續深造。幾年前,邢立達聯繫了他並給他看了一件奇妙的琥珀標本照片,邀請他加入研究,負責的部分是解釋標本裡尾巴的骨骼解剖結構,並試圖確定它來自哪種恐龍,以及一些常規性的解釋。作為第一作者的邢立達,則指揮整個運作。皮爾森認為邢署名第一作者是合適的,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合作,涉及很多溝通工作。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皇家博物館無脊椎古生物學館長瑞安·麥凱勒過去5年裡與邢立達合作了17篇論文,在這些文章裡邢立達都是第一作者。瑞安·麥凱勒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說,邢立達通常是提供化石標本,並且對研究進行設計。他強調,「沒有邢的領導和努力,研究就不會出來。」

  有學者指出,一般而言,在古生物學中,第一作者應該是完成大部分工作並在提出最重要的結果和論文解釋方面發揮最大作用的作者。在邢立達個人主頁的5篇代表論文中,這些文章在敘述作者貢獻時,作為第一作者的邢立達的工作基本圍繞標本提供、項目設計者、領導,有的包括手稿寫作。

  在最受關注的那篇撤稿論文中,邢立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鄒晶梅與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是擁有非常豐富古鳥類研究經驗的學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則在掃描和重建標本上有多年經驗;瑞安·麥凱勒在琥珀的埋藏學與軟組織保存上經驗豐富。

  「化石發現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作為標本的發現者,我可以說對這一項目作了關鍵貢獻。」邢立達說,他其他的具體工作包括組織團隊、設計研究、參與標本掃描和重建,並撰寫了部分內容。鄒晶梅則向媒體指出,邢立達撰寫了琥珀來源、琥珀的重量和大小這些信息。

  這樣的分工加深了部分同行對邢立達存在不當署名的懷疑。「作為第一作者,你必須對整體東西有了解,對文章負責,只是提供化石標本與別人合作,普遍來說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科學家是靠自己的學術水平被別人認可,而不是資源或別的能力。」方涵說。

  不當的署名不僅僅關乎成就、榮譽,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學術不當。多位學者指出,學術能力有限,僅靠著化石材料發表論文,藉此享受大學教職、評獎、科研基金申請等好處,已經是古生物學界越來越浮躁的一個表現。「客觀地說,邢立達那些恐龍足跡論文起碼還是他自己辛苦跑野外、測量數據得來的,大家更應該注意那些暗藏的更糟糕的既得利益者。」方涵說。

  搶佔先機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董為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從事古生物學研究,首先需要學習大量的古生物知識,這一過程可能比較乏味,門檻也並不高。而要想出亮眼成果,需要有兩方面的能力—— 一是要收集到能說明熱點問題的標本,必須有化石線索、取得發掘許可,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發生和建立利益關係;另一方面,論文寫好了,要有影響力高的期刊願意發表文章才行,需要期刊編輯和審稿人認可作者的工作。

  方涵強調說,古生物研究有兩點:熱門的領域(即重要的科學問題)與恰當的材料。抓住熱點,就能投很好的雜誌,而古脊椎動物一直熱門的領域之一就是恐龍。邢立達也坦言,古生物學是一個化石材料的學科,學者們對化石材料的競爭長期存在。

  在業內,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從「礦老闆」變身古生物學家的民間科學家鄭曉廷。2009年~2013年間,以「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天宇博物館館長的身份,鄭曉廷在頂刊上發了6篇論文。鄭曉廷說,《科學》和《自然》雜誌對於文章的要求首先是有新的發現,古生物學比起其他學科來,基於化石材料的觀察和創新也更加容易一些,所以他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人,能在這些雜誌上發表文章,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邢立達無疑也掌握了在這個領域迅速成功的「秘訣」。

  2011年之後,隨著緬甸國內戰事趨緩,琥珀開始作為珠寶玉石的補充進入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市場。作為研究白堊紀生物群的標本來源之一,方涵等一些古生物學者也開始注意到緬甸琥珀,覺得科研價值很高。但緬甸琥珀來自國外,而且很多在私人手上,而學界要求要弄清楚標本的來源和固定保存;另一方面,琥珀介於珠寶與化石之間,可以買賣,價格很貴,所以國內大部分學者並未參與進來。

  「用於學術研究的化石最好是合法發掘出來,並記錄了層位、產地等原始信息。」方涵解釋說,而且,由於古生物學中最直接的同行檢驗就是觀察原始標本,所以化石收藏需要有一個妥當的地點,在私人手中不可靠,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賣掉,這也是職業古生物學者不願意研究私人藏品的原因。

  但邢立達態度要積極得多。他於2013年開始接觸緬甸琥珀。他愛對媒體談起他兩次深入處在交戰中的緬甸琥珀開採礦區的故事,但更多的時候他前往的是雲南騰衝及緬甸密支那的琥珀交易市場。

  據《科學》雜誌去年的報導,2014年,邢立達開始在密支那建立一個買家網絡,教他們發現琥珀中的白堊紀鳥翼,或根據爪子判斷一隻腳是來自蜥蜴還是恐龍。一旦得到線索,邢就會向相關專家發送照片,進一步弄清楚琥珀是否具有科學價值,然後決定購買與否。

  「緬甸琥珀已經被開採了數百年,但直到五年前我們才知道保存在這一礦藏中的脊椎動物的真實範圍。這是因為絕大多數材料都成為了珠寶或私人收藏。邢立達建立的網絡,確保了這些緬甸琥珀中的一些材料最終成為博物館藏品,這也是最近有關古生物新發現的論文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皇家博物館無脊椎古生物學館長瑞安·麥凱勒說。

  方涵介紹說,國內研究緬甸琥珀最多的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但主要是昆蟲這類無脊椎動物還有植物,古脊椎動物的琥珀研究主要是邢立達,方所在的中科院古脊椎所一些科研人員主要是與邢立達合作開展研究。

  因為緬甸琥珀淘寶的累累碩果,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開始,邢立達已經發表了17篇與緬甸琥珀標本有關的論文,而他在該領域的第一個頂刊成果,就是被撤稿的這篇《自然》論文。

  「2013年底到2016年的這段時間我算取得一個先機,在國際上較早地發現並描述了一批琥珀中的脊椎動物。此後參與到緬珀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所越來越多,大家陸續都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邢立達說。

  緬甸琥珀:

  一個道德、利益、科學交織的地帶

  但學界對待緬甸琥珀的態度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2019年5月,《科學》雜誌封面以《陷入困境的寶藏》為題,報導了緬甸琥珀的科研價值以及圍繞它的軍事衝突、非法勞工等道德衝突,以邢立達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在此「尋寶」的故事也穿插在其中。直到這時,許多脊椎古生物科學家們,尤其是西方的學者們才注意到這個問題,隨著討論持續,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學生、藝術家、作家和學者等組成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SVP) 決定在這個問題上表達自己的態度。

  SVP管理層成員、前主席大衛·波利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採訪中表示,越來越多的古生物學家呼籲不要研究緬甸琥珀化石,因為擔心這些研究炒高了琥珀的商業價值,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助推了緬甸的暴力衝突;另一方面,當科學家從當地販子手中購買琥珀時,有時很難追溯標本開採時的原始地質信息。

  邢立達在接受梨視頻採訪時曾表示,他們發現「世界最小恐龍」的那塊標本是雲南騰衝當地一間琥珀閣博物館的館長和他的嶽母在2016年從緬甸徵集到的。

  在今年4月份發表的聲明中,SVP勸阻成員們不要再研究2017年7月以後徵集或出土的緬甸琥珀,直到當地情況好轉,並向這個領域的學術期刊致信,希望對方暫時不要接收和發表這類研究。

  邢立達指出,琥珀科研有自己的特殊性,各國的官方機構(博物館、大學等)不一定有足夠的資源來獲取所有重要的標本,私人博物館的參與將會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中國的民營博物館發展很快,各方面都在逐漸地健全,他和一些同行都很積極地幫助這些私人收藏家成立博物館。

  「研究緬甸琥珀或研究私人收藏的琥珀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藉由研究來炒高琥珀價格,從而謀取商業利益?而作為研究樣本的琥珀又是否會被繼續買賣,同行能否輕易觀察到它,這些是學術界所擔憂的,目前看來以上問題不容樂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鳥類研究人員王維說。

  前述《科學》報導中寫道,科學家們清楚,一旦一個琥珀中被發現存在鳥類,價格就會上漲到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與邢立達一同「淘寶」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說,「(琥珀販子)會用科學家的研究來賺錢。」

  一位微博簡介「深圳羅斯珠寶總經理」的微博認證用戶「俄羅斯什麼值得買」曾經發過一條微博:邢立達老師每次發一篇琥珀論文,我那一密碼箱的蟲珀就要增值一點點。在微博上,可以看到邢立達曾與他有過互動。

  在一家叫「龍隱虎魄」的淘寶店鋪中,首頁赫然寫著,邢立達博士擔任首席科學顧問。邢立達則在他的置頂微博中寫道:物美價廉直接錨定緬甸供應商,為小可愛們提供一站式採購體驗,在某寶的店名叫「龍隱虎魄」。天眼查顯示,這家註冊資本100萬元的公司裡,邢立達的妻子王申娜持股比例為49%,大股東賈曉是邢立達的合作夥伴,富有的琥珀收藏家。

  儘管SVP的立場並非所有科學家都接受—— 一些學者批評這種態度太過於嚴厲和不切實際,但方涵說,緬甸琥珀相關的研究勢必會受到影響。他們所裡一個合作研究做了一半,由於SVP的聲明,不再繼續做了,因為這類研究不好發表。

  據《大西洋月刊》報導,在2019年的第八屆國際古昆蟲、節肢動物和琥珀大會上,與會的古生物學家們已經開始討論研究緬甸琥珀的倫理代價。當時,邢立達表示,並不擔心他的研究,因為他已有的緬甸琥珀標本足以支撐多年的分析。

  但這些論文成果之後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邢立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在緬甸琥珀方面的後續研究,會在SVP提出的框架內繼續推進,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SVP能提出更具體的指導方案。

  方涵對邢立達的評價是「精明」。在他看來,這些有爭議的人,都很聰明,「都是些能人」,但不太踏實。

  「如果可以回到從前,我希望把路走得更踏實一些。」2017年的時候,邢立達曾這樣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方涵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0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記者/彭丹妮  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  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史上最小恐龍成學術烏龍?「恐龍獵人」邢立達的琥珀、論文和爭議
    圖/IC) 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本刊記者/彭丹妮 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 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
  • 「恐龍獵人」邢立達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嚶嚶怪」邢立達,作為一位網紅科學家,他的學術故事與成就,被簡化成一些段子或標籤,除了有名的「一己之力」,還有「賣房子搞科研」「在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史前動物園」「運氣很好的『人形錦鯉』邢博士」等等。「他對恐龍科普是有貢獻的,推動了大眾了解古生物學。」
  • 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邢立達在讀高中時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古生物門戶網站——恐龍網。「當時,我搜集並輸入了市面上所有的中文恐龍科普書,發現只有很少的恐龍學名被翻譯成中文。之後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恐龍資料庫,把大約700到800種恐龍科學名翻譯成中文。」邢立達臉上飄過一絲小得意,「還寫過很多科普文章。」
  •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視頻|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 邢立達:關於恐龍的冷知識(18:20)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在走過了許多地方之後,邢立達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學識,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中國首例劍龍類足跡和世界最古老的恐爪龍類足跡兩篇就十分的著名。2013年,不再滿足於國內恐龍足跡的邢立達開始走出國門,行蹤遍布外蒙古,加拿大等國,之後又去了朝鮮半島以及伊朗等地搜尋恐龍化石的蹤跡。
  • 我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琥珀中的帶毛恐龍是如何被我「捕獲」的,問...
    我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
  • 邢立達的琥珀標本:在巖壁上尋找恐龍的人
    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段屬於手盜龍中體型較小的非鳥恐龍的一小段帶有新鮮羽毛的尾巴。   有趣的是,這塊出產於緬甸的琥珀,一開始被命名為「螞蟻上樹」,兩隻螞蟻相當鮮活,而在琥珀中佔據一大部分面積的則被認為是一段植物的殘斷。但是這逃不過邢立達的火眼金睛,他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一段脊椎動物的尾巴。   伴隨琥珀與恐龍一起受到關注的,還有邢立達本人。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他曾經領導了對於琥珀中恐龍尾巴、鳥類遺骸及恐龍羽毛的研究。McKellar)、中國科學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等學者合作,完成了對這枚琥珀中包含物的研究。 2020年3月1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的研究論文,論文中將保存在琥珀中的鳥類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模式種名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邢立達說,這是由於《侏羅紀公園》的原著作者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故事構築在當時最新的科研動態:古老琥珀樣本中發現的史前動物、古遺傳學、DNA(脫氧核糖核酸)拼接復原;導演史匹柏更是固化了數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驚人的體型、可怕的破壞力……這部電影顛覆了恐龍愚蠢、緩慢、冷血的傳統形象。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邢立達 1982年出生於廣東潮州,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野外工作照。受訪者供圖如今,邢立達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他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他還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他研究恐龍足跡學,還原恐龍「生前事」。
  • 【紫牛新聞】追尋恐龍足跡九死一生,恐龍教授邢立達的奇幻人生
    這位1982年出生、笑起來就像鄰家大男孩的年輕男子,已經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他發現了世界上首個琥珀中的恐龍以及琥珀中的鳥類、蛇類新物種,完成了200篇論文,出版近百本科普讀物,近日他又會同中外學者一起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 邢立達和中外科學家發現的亞洲首例暴龍足跡化石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邢立達
  • 一種研究模式:多發論文,研究足跡,找不到真恐龍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2月2日上午,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找到了一隻白堊紀的鳥。琥珀中的鳥?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他是發表SCI論文百餘篇的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同時又是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的創始人,數十本恐龍類科普書籍的作者。卓越的學術成就和有趣的個人風格發生化學反應,讓邢立達成了「網紅」科學家。人們發現,原來科學可以是有趣而非枯燥的,原來科學家可以是可愛而非古板的。不斷增長的「粉絲」們藉由這雙好玩的眼睛,看到了遠古時代的秘密。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提到恐龍你會想到什麼呢?是博物館裡高高的骨架,還是《侏羅紀公園》裡兇猛的野獸?如果我說有人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你會相信嗎?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所在的團隊就在緬甸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被琥珀包裹的是哪種恐龍?
  • 新·青年|追龍者邢立達:重建中國恐龍足跡學譜系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形態與品種,它們是研究生命演化最好的樣本。」發現首枚古鳥翅膀琥珀、首枚恐龍琥珀、首枚完整雛鳥琥珀、首例古蛇琥珀……短短幾年,青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博士的團隊發現了多種重要的琥珀化石,帶給學術界和古生物愛好者太多的驚喜,通過這些時間膠囊,人們得以一窺遠古生物的真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