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2020-12-04 小盜龍的古生物世界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2月2日上午,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找到了一隻白堊紀的鳥。琥珀中的鳥?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這還真的很新鮮,因為古生物學家這次在琥珀中發現的鳥更完整、更成熟,而且更…

金黃的琥珀中有一隻煎餅鳥

圖註:位於胡康河谷的琥珀礦區,攝影/Huabao DONG

圖註:包含有昆蟲的緬甸琥珀,供圖:江泓

胡康河谷位於緬甸的北部克欽邦,這裡可是著名的白堊紀琥珀產地,金黃色的琥珀當中經常能夠發現昆蟲、植物。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以代表的研究團隊正通過白堊紀琥珀打開了一扇通過1億年前那個神奇世界的大門,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和雛鳥化石,而這一次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更完整的鳥類化石。

包裹白堊紀鳥類化石的琥珀有7釐米長,這可是相當大的一塊琥珀了。我敢打賭,一般人拿到這塊琥珀肯定分不清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三維掃描了琥珀,然後得到了這隻鳥類的骨骼。從復原骨骼圖中能夠清晰的看到頭骨後部,完整的頸椎和背椎,左前肢,盆骨和股骨。你可能會說,化石並不完整啊,還有很多缺失,但是相比2017年6月公布琥珀古鳥可要完整太多啦,那次發現的鳥類僅僅保存了腦袋、脖子、後肢和翅膀尖。儘管琥珀中保存了小鳥身體的許多部分,但是標本在形成過程中變得很薄,就像一層煎餅,於是大家就叫這隻小鳥「煎餅鳥」,還可能這樣?

圖註:煎餅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供圖:邢立達

圖註:2017年標本整體的CT重建數據。圖片來源:白明

圖註:吸蜜蜂鳥,圖片來自Richard Gonzalez

邢立達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煎餅鳥非常小,長度僅有5釐米,它與今天地球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差不多大,不過煎餅鳥並不以花蜜為食。其實煎餅鳥還沒有成年,所以它成年之後肯定還會更大一些。

圖註: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製圖:毛宇昂

最完整的古鳥

儘管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古鳥類的化石,但是保存在琥珀中的古鳥卻只有幾個,煎餅鳥是其中最完整的,而且是發育程度最高的。在煎餅鳥的腦袋和脖子周圍保存了羽毛,這些羽毛又密又長,說明它既不是剛剛出生的,也不是仍然處於少年時期。看來煎餅鳥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它能夠飛翔,能夠獨立生活。飛翔來自煎餅鳥羽毛的硬質羽毛,羽毛上的羽片已經閉合,羽軸羽枝非常清晰。

圖註:煎餅鳥羽毛特寫,供圖:邢立達

煎餅鳥身上能夠提供重要信息的可不僅僅只有羽毛,還有骨骼,它的恥骨呈U形,恥骨的中部明顯凹陷,末端的恥骨較短。什麼?你沒看懂恥骨說明了什麼?沒關係,恥骨的形態證明煎餅鳥屬於反鳥類,而反鳥類是一群已經滅絕了古鳥類(Enantiornithes)。反鳥嘛,顧名思義,就是和今天的鳥類相反。這個相反並不是都反過來,而是肩胛骨和烏喙骨的連接方式相反,它們同樣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並且在晚白堊世繁榮興盛。

煎餅鳥所在的反鳥家族最終在白堊紀結束時和近親非鳥恐龍一同滅絕了,這個家族中只有鳥類,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今鳥類(今鳥亞綱)生存至今。

追查煎餅鳥之死

小小的煎餅鳥是怎麼被包裹在琥珀之中的呢?它是不是被粘乎乎的樹脂殺死的呢?這是許多人好奇的問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為我們揭開了其中的真相。在琥珀中,沒有發現煎餅鳥的內臟,腹部的軟組織也不見了,在它周圍還找到了甲蟲和昆蟲的糞便,另外還有植物的葉子。這說明什麼?說明煎餅鳥在被樹脂覆蓋之前就已經死了,它落在地上的身體一部分甚至被昆蟲吃掉,之後才被滴落的樹脂包裹,然後變成了琥珀。

讓我們回到1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胡康河谷,還原煎餅鳥死亡之後的遭遇:

白堊紀的胡康河谷有幾分今天的樣子,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著大地,放眼望去儘是綠色。森林中不時傳來各種鳥類的叫聲,地面上能夠看到恐龍的蹤影。煎餅鳥從天而降,但是卻並不拍打翅膀,它完全是以自由落體下墜。當煎餅鳥重重落在地上之前就已經死了,它躺在鋪滿枯葉地面上,翅膀向後展開。

圖註:煎餅鳥標本死亡姿勢圖,繪圖:張宗達

煎餅鳥的屍體很快就引來了以腐肉為食的昆蟲,它們是盡職盡責的清道夫。昆蟲們會先吃掉若軟的皮膚、內臟、肌肉等部分,骨頭、羽毛則會留著以後再說。昆蟲們有條不紊地清理這煎餅鳥的屍體,它們並沒有注意到頭頂上南洋杉的樹脂正在掉落。樹脂就像燒化的糖一樣從天而降,一滴一滴將煎餅鳥僅剩的部分包括起來,而那些來不及逃走的昆蟲成了陪葬。當樹脂變硬之後,瞬間成了天然的防腐水晶棺,經過1億年的歲月之後成了包裹了鳥類化石的琥珀。

圖註:「煎餅鳥「的前生,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圖註: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螢光照片,供圖:邢立達

來自緬甸的琥珀又一次被我們帶來了大大的驚喜,相信之後緬甸琥珀當中還將有更多震驚世界的大發現!

煎餅鳥研究團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圖註:瑞安麥凱勒(左)與邢立達(右),供圖:邢立達

圖註:月末即將出版的《科學通報》(英文版)將用封面故事報導煎餅鳥的發現,供圖:邢立達

該研究成果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

最後要特別感謝邢立達先生接受採訪並提供圖片。

參考資料:

L. Xing, J.K. O'Connor, R.C. McKellar, L.M. Chiappe, M. Bai, K. Tseng, J. Zhang, H. Yang, J. Fang, G. Li, A flattened enantiornithine in mid-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morphology and preservation, Science Bulletin (2018), doi: 10.1016/j.scib.2018.01.019Lida Xing, Jingmai K. O'Connor, Ryan C. McKellar, Luis M. Chiappe, Kuowei Tseng, Gang Li, Ming Bai , A mid-Cretaceous enantiornithine (Aves) hatchling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with unusual plumage, (2017), doi: 10.1016/ j.gr.2017.06.001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
  • 白堊紀琥珀中驚現4釐米袖珍鳥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被封印的鳥頭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 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一億年琥珀中的古鳥
    中國、加拿大、美國的古生物學家2日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的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製圖 毛宇昂)煎餅鳥標本死亡姿勢圖(繪圖 張宗達)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的緬甸7釐米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首次發現了一隻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古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製圖毛宇昂)  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 古生物學家也好奇雛鳥死前一刻在幹嘛?
    6月8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 記者6月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處獲悉,該研究成果將於6月24日來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1個月的時間。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琥珀中的白堊紀生物:世界最小恐龍比蜂鳥小卻有100顆牙齒
    眼齒鳥琥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該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琥珀中首次發現雛鳥化石 金黃鳥足醒目
    6月8日消息,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成恐龍獵人 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記者/彭丹妮  發於2020.8.17總第960期《中國新聞周刊》  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根據對這個標本中眼齒鳥牙齒偏多和體型極小、沒有鳥類的羽毛等特徵的質疑,研究者們認為這個標本更有可能是蜥蜴。  3月19日凌晨,這篇質疑以學術評議文章的形式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題目為《眼齒鳥是一隻鳥甚至是主龍嗎?》所謂主龍,是現代鳥類及鱷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包括已經滅亡的非鳥恐龍與翼龍;與之相對的概念是鱗龍,這一類型包括蜥蜴、蛇、蚯蚓等。
  • 白堊紀的計程車?中外科學家發現琥珀中的偽蠍「搭車」鳥類
    12月20日,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地質學報(英文版)》在線發表。偽蠍與羽毛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攜播」是指某些小型動物具有附著在較大型、活動範圍大的動物身體上被攜運和擴散的現象。例如,某些蟎類或其他微小動物可以整個群落附著在金龜子或糞便體上,以實現整群落的遷移,金龜子起了飛行運載工具的作用。這一行為,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車」。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2018年2月4日訊,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 我是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琥珀中的帶毛恐龍是如何被我「捕獲」的,問...
    ,琥珀中的帶毛恐龍是如何被我「捕獲」的,問我吧! 12月9日凌晨,在線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披露,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這件標本是一條長約3.85釐米、長滿毛的恐龍尾巴。
  • 「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講座精彩回顧!
    1月11日上午,「首都科學講堂」之《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火熱開講。本次活動主講嘉賓是知名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2016年開始,邢立達老師在緬甸琥珀中陸續發現了全世界首例古鳥、恐龍、雛鳥、介形類、青蛙等,引爆了科學界。此次活動現場,邢老師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觀眾分享了琥珀的相關知識以及自己發現恐龍琥珀、古鳥琥珀、蛙琥珀的故事。活動一開始,邢老師通過大量的恐龍化石照片和恐龍復原圖,向大家介紹了我們熟知的恐龍形象,以及被發現的世界上第一隻帶毛的恐龍、第一隻會飛的恐龍。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12月8日晚,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可能是一隻幼年的恐龍,成年後,它可能更大一些。邢立達特別強調,「一定要說是最小的非鳥恐龍,而非最小的恐龍,因為所有的鳥都是恐龍演化來的,所以,所有鳥都是(廣義上的)恐龍。」2015年夏天,研究人員從緬甸琥珀商人手中得到了前述奇特標本。
  • 延續上億年的死亡:來自白堊紀的地獄螞蟻,終結了一隻神秘生物!
    緬甸出土的一塊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神奇的一幕,一隻來自白堊紀地獄螞蟻在捕獵時候抓住了一隻不明生物,而這兩個倒黴的小傢伙剛好被滴落的樹脂封在了內部,之後被埋入地下,經過上億年的經歷,最終被人類發現!,經常在1億年~8000萬年前的緬甸和法國以及加拿大的琥珀中被發現,但這種地獄螞蟻的捕獵行為卻從來沒有發現過!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在一塊發現於緬甸北部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塊微小的像鳥頭一樣的顱骨,保存完整,喙後長度僅 7.1 毫米,表明該恐龍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大小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