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2月4日訊,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根據吸蜜蜂鳥復原的煎餅鳥。(製圖毛宇昂)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現已在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2017年6月,中國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帶領的團隊曾經發布了琥珀中雛鳥,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關於這次在琥珀中的新發現,邢立達稱,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鳥類琥珀標本:「雖然曾發現過比這次更古老更完整的鳥類化石,但是在琥珀中這麼完整的,這是第一次。」

「這次發現的琥珀相當大,珀體長約7釐米。」2月2日,邢立達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和去年6月的發現相比,琥珀中保存的古鳥暴露的頭頸部區域保存著更長更密的羽毛,代表著這具標本比剛孵化的小鳥或幼鳥更為年長,「這隻小鳥已經出生較長一段時間,過著獨自的生活,是目前琥珀中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薄薄一片「煎餅鳥」具有「反鳥類」的特徵

煎餅鳥標本自然光照片與螢光照片。

「很有意思的是,由於礦工的疏忽或自然風化,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這雖然損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身體內多區域的解剖學細節,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告訴記者,「這個薄薄的標本也因此被暱稱為煎餅鳥」。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相比蜥蜴類,目前緬甸琥珀中的鳥類包裹物依然極為少見。煎餅鳥雖然缺失了部分左翅與腿部,但它仍然是迄今為止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最完整的古鳥標本。通過X射線三維掃描,重建古鳥的骨骼構造,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煎餅鳥的頭蓋骨基部,脊柱(約5個頸椎和8個背椎),左前肢(包括了肱骨,橈骨和尺骨),骨盆區域和股骨。所有這些骨骼都互相關聯,這要比此前發現的雛鳥遺骸與孤立的鳥翅膀提供更多的解剖學信息,便於我們對古鳥做出鑑定。比如煎餅鳥標本的恥骨呈U形,中部強烈凹形,恥骨末端的恥骨腳較短,這些都屬於「反鳥類」的特徵。

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它們都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相比,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

作為鳥類演化的重要分支,反鳥類曾經非常繁盛,目前已經發現了數十個物種的化石記錄。「反鳥類和恐龍同一時代,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代霸主。後來也是和恐龍一起,在白堊紀晚期滅絕。」邢立達說。

穿越億萬年的推論:未成年「蜂鳥」死後被封存

目前,緬甸琥珀發現的古鳥類都是反鳥類。「煎餅鳥的長度約5釐米,這與當今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一樣大,吸蜜蜂鳥產於古巴,長約5釐米,重約1.8克。」路易斯·恰普教授介紹說,煎餅鳥雖然仍然是未成年個體,但已經不是剛出生不久的雛鳥,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推論來自標本中暴露出來的具有窄而深的羽軸和羽支的初級飛羽,羽片已經閉合,這說明它存在可以飛翔的硬質羽毛。其羽支相對羽軸的發散角更接近進步的飛翔鳥類,而不是反鳥類中的基幹類群。

小鳥被樹脂包裹的時候還活著嗎?古生物學家發現,沒有任何內臟器官存在於煎餅鳥標本的腹腔,體腔內有許多破裂的乳白色遮蔽物,都表明小鳥在遇到流動的樹脂之前,就已經死亡,其身體的腹部及其周遭的一些軟組織隨後被風化了。「琥珀中小鳥屍體周圍的甲蟲、蟲糞和植物碎片,都暗示著這塊琥珀形成於森林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地方。其中一些昆蟲甚至可能扮演過清道夫的角色,但這需要更多的證據。」瑞安。麥凱勒教授說。

研究團隊利用北京同步輻射中心的X射線螢光成像方法,獲得了「煎餅鳥」化石出露斷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圖。「曾經是血液的地方,會發現鐵元素,骨骼處則會發現鈣元素,簡單地說,通過這樣的元素分布圖,我們可以大致推測這隻鳥的身體內部結構,並對以後的同類型鳥類發現,提供相關數據和參考。」邢立達說。

「煎餅鳥」標本的發現,表明了緬甸琥珀中反鳥類類群在白堊紀中期仍然存在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這對人類理解古鳥類的演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楊雪 受訪者供圖)

相關新聞: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8塊極為珍貴的距今1.25億年—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輾轉自歐洲回到故鄉遼寧,正式落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1月13日,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嘉賓共同為回歸化石揭幕。

歐洲收藏家願捐珍貴化石回遼

這8塊化石的大小多在50釐米左右,只有一件小盜龍類的標本加上尾部的長度達到73釐米。它們姿態各異,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均清晰可見,保存十分完好。這8塊化石包括7塊帶羽毛恐龍化石和一塊原始鳥類化石,包括距今1.6億年前的「赫氏近鳥龍」、「短羽始中國羽龍」、「徐氏曙光鳥」;距今1.25億年前的「曲足熱河鳥」;2017年公布的新屬種「孫氏絲鳥龍」。

這些化石均產自遼西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後因種種原因流失海外。遼寧擁有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兩個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對研究鳥類和被子植物起源以及恐龍和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過重大貢獻,轟動世界的「中華龍鳥」、「孔子鳥」以及「遼寧古果」等化石就產於此。

2017年1月,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裡先生委託比利時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教授,聯繫上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教授,表示願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這8塊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8件珍貴化石去年年底運到瀋陽

經遼寧省國土資源廳研究並報請國土資源部批准,同意接收這批珍貴的化石標本,並由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作為館藏。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由遼寧省國土資源廳與瀋陽師範大學共建,展品包括迄今世界最早的花「中華古果」、迄今最原始的具毛髮似哺乳動物「巨齒獸」、全球中生代唯一發現會滑行的蜥蜴「趙氏翔龍」等珍品。

2017年10月30日,由遼寧省化石管理局局長郭傑、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等組成的中方接收代表團,在我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協助下,與歐方贈送者在比利時皇家自然史研究所(布魯塞爾)正式舉行了「贈送中國化石返回中國——化石交接儀式」。

2017年11月中旬,這8件化石自比利時安全運回瀋陽。在瀋陽海關和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大力協助下,12月下旬,全部化石已安全到達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返鄉化石研究和觀賞價值並重

據介紹,有關鳥類起源問題,國際學術界已爭論了100多年,但以往這些爭論都缺少化石證據。自1996年起,由於中國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尾羽龍」、「小盜龍」,特別是「赫氏近鳥龍」等化石的發現,終於為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為解決鳥類起源問題做出了世界性貢獻。

孫革說:「此次『返鄉』的8塊化石屬於對研究鳥類起源以及恐龍和鳥類之間進化關係具有重大意義的化石。」這8塊化石中的「徐氏曙光鳥」、「短羽始中國羽龍」、「孫氏絲鳥龍」或原始鳥類「曲足熱河鳥」等4塊化石流失海外後成為模式標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屬種時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徐氏曙光鳥」為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鳥,其年代比「始祖鳥」還早1000餘萬年。其模式標本曾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Nature發表,學術價值極高。「赫氏近鳥龍」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其化石為瀋陽師範大學課題組2009年在英國Nature發表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的重要補充。其餘3件待研究標本(中國鳥龍未定種等)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自2010年頒布《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以來,中國化石保護的法制化日益深入人心,並在海外產生了積極反響,本次贈送是海外收藏家和研究專家支持中國化石保護工作的具體體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王麗霞介紹,近年來,特別是《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以來,已有5000多塊流失海外的重要古生物化石回歸中國。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新華網 新浪新聞)

相關焦點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別小看了它們 其中還有兩項世界之最呢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徐氏曙光鳥」是世界上最早的鳥 「赫氏近鳥龍」是最早的帶羽毛恐龍  8塊極為珍貴的距今1.25億年—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輾轉自歐洲回到故鄉遼寧,正式落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接收8件流失在歐洲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回遼寧
    央廣網瀋陽1月16日消息(記者郭威)為支持我國《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增進中歐科學合作,歐洲化石收藏家和研究專家,主動提出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產於中國遼西的8件珍貴古脊椎動物化石無償贈送給中國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緬甸7釐米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製圖毛宇昂)  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首次發現了一隻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古鳥標本與微CT圖像對比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
  • 歐洲收藏8件珍貴化石回遼寧老家
    2018年1月13日,遼寧瀋陽,「接收歐洲贈送的遼西化石回遼寧儀式」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舉行。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古生物學會、遼寧省國土資源廳、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等部門領導,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活動。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劉嘉麒院士、著名恐龍學家董枝明、徐星教授等也應邀參加。
  • 歐洲收藏家向遼寧贈送8件「世界最早的鳥」化石
    8件「世界最早的鳥」化石 (1/14) "← →"翻頁 1月13日,「接收歐洲贈送的遼西化石回遼寧儀式」,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舉行。
  • 億萬年前的花蚤琥珀被發現,身藏60餘粒花粉!
    被8歲小男孩撿到,後來被高價收走 全球也只能找到三塊包裹著完整蜥蜴的琥珀 而這塊蜥蜴琥珀在立陶宛的博物館裡 靜靜的當鎮館之寶呢!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一億年琥珀中的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 古生物學家也好奇雛鳥死前一刻在幹嘛?
    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巨大轟動。 「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研究表明,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地層中保存了較為豐富的介形蟲雙瓣殼化石,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近期,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研究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發現一億年前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   介形蟲是自奧陶紀以來地質記錄中最豐富的節肢動物化石之一,其大小通常在1毫米左右。
  • 珍貴古生物化石為何頻頻遭劫
    包括石油馬來鱷、潛龍、劍齒虎頭骨、孔子鳥等730多件珍貴古生物化石隨後被公開展出。這些栩栩如生、隱藏著億萬年生物進化秘密的化石,在逃離了走私者的魔爪後,最終有了令人欣慰的歸宿。  然而,並非所有古生物化石都能享有如此好的命運。  就在一個月前,一枚在我國廣東出土的恐龍蛋窩化石在美國以42萬美元的高價拍出。
  • 琥珀中發現5.4億年前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
    ,右為現代類群):a和b:抱握器;c和d:卵的橫截面;e和f:精子泵;g和h:介形蟲的精子;i和j:半陰莖;k和l:介形蟲精子細節結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科學家首次發現5.4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介形蟲的巨型精子化石,這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生物的生殖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