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於3月7日發表在英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昆蟲常發育有與其行為密切相關的形態特徵,通過對特化的形態特徵的闡釋有助於揭示昆蟲的某些行為特徵。最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苔甲化石,在分類上屬於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苔甲亞科(Scydmaeninae)、鞭苔甲族(Mastigini)。鑑於其極其特化的觸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徵,建立了一新屬種——恐怖古鞭苔甲(Cascomastigus monstrabilis Yin & Cai, 2017)。

  與體長一般為1-3毫米的現生苔甲相比,恐怖古鞭苔甲體長可達6-7毫米,可算「超大」。其下顎須長棒狀,上顎具齒,足超長;更為有趣的是,它的觸角極其修長,基部兩小節明顯加長,且其腹面具有兩排規律排列的大剛毛。觸角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之間可自由彎曲,當觸角第二小節向下彎曲時,便形成了由眾多大剛毛構成的「觸角毛狀陷阱」。這一特徵與現生一類極其特化的步行蟲——毛角步甲(Loricerinae)十分類似,這類步甲行走迅速,專門以捕食陸地上極其常見的小型生物——跳蟲(彈尾綱)為生。通過對化石苔甲觸角細節特徵的分析以及與現生毛角步甲的習性的對比推測,這類白堊紀苔甲很有可能具有與毛角步甲類似的捕食行為。

  研究表明,跳蟲起源很早,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已知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均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雖然現生的苔甲由於某種原因已失去了捕食跳蟲的能力,但根據特殊形態特徵,研究人員推測在白堊紀中期跳蟲這一龐大的生物質來源曾被苔甲所利用,而且這一特殊的捕食跳蟲的習性曾至少一直延續到始新世中期。

  現生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較為有趣,其間斷分布於歐洲和非洲南部。而鞭苔甲族的化石分布更為廣泛,之前曾被報導發現於始新世波羅的海琥珀中,最近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此類群,極大地擴展了該族的分布範圍,揭示了其可能經歷了嚴重的滅絕事件,而現生分布模式很可能為孑遺分布。

  目前已知特化的跳蟲捕食者包括多個類群,包括鞘翅目和膜翅目。其中,隱翅蟲科中的突眼隱翅蟲(Stenus spp.)也具有特殊的利用可伸縮的下唇捕食跳蟲的行為,但這一特化特徵僅發現於始新世波羅的海琥珀中。因此,白堊紀特化苔甲的發現代表了專性捕食跳蟲的最早化石記錄,這對進一步理解早期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演化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B類項目、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信息:Zi-Wei Yin, Chen-Yang Cai*, Di-Ying Huang & Li-Zhen Li, 2017. Specialized adaptations for springtail predation in Mesozoic beetles.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41598-017-00187-8 (*corresponding author) 

    論文連結

圖1.緬甸琥珀中特化的苔甲化石

圖2.跳蟲和專性跳蟲捕食者的系統演化圖

圖3.世界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圖

圖4.恐怖古鞭苔甲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於3月7日發表在英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昆蟲常發育有與其行為密切相關的形態特徵,通過對特化的形態特徵的闡釋有助於揭示昆蟲的某些行為特徵。最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苔甲化石,在分類上屬於隱翅蟲科(Staphylinidae)、苔甲亞科(Scydmaeninae)、鞭苔甲族(Mastigini)。鑑於其極其特化的觸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徵,建立了一新屬種——恐怖古鞭苔甲(Cascomastigus monstrabilis Yin & Cai, 2017)。
  與體長一般為1-3毫米的現生苔甲相比,恐怖古鞭苔甲體長可達6-7毫米,可算「超大」。其下顎須長棒狀,上顎具齒,足超長;更為有趣的是,它的觸角極其修長,基部兩小節明顯加長,且其腹面具有兩排規律排列的大剛毛。觸角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之間可自由彎曲,當觸角第二小節向下彎曲時,便形成了由眾多大剛毛構成的「觸角毛狀陷阱」。這一特徵與現生一類極其特化的步行蟲——毛角步甲(Loricerinae)十分類似,這類步甲行走迅速,專門以捕食陸地上極其常見的小型生物——跳蟲(彈尾綱)為生。通過對化石苔甲觸角細節特徵的分析以及與現生毛角步甲的習性的對比推測,這類白堊紀苔甲很有可能具有與毛角步甲類似的捕食行為。
  研究表明,跳蟲起源很早,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已知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均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雖然現生的苔甲由於某種原因已失去了捕食跳蟲的能力,但根據特殊形態特徵,研究人員推測在白堊紀中期跳蟲這一龐大的生物質來源曾被苔甲所利用,而且這一特殊的捕食跳蟲的習性曾至少一直延續到始新世中期。
  現生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較為有趣,其間斷分布於歐洲和非洲南部。而鞭苔甲族的化石分布更為廣泛,之前曾被報導發現於始新世波羅的海琥珀中,最近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此類群,極大地擴展了該族的分布範圍,揭示了其可能經歷了嚴重的滅絕事件,而現生分布模式很可能為孑遺分布。
  目前已知特化的跳蟲捕食者包括多個類群,包括鞘翅目和膜翅目。其中,隱翅蟲科中的突眼隱翅蟲(Stenus spp.)也具有特殊的利用可伸縮的下唇捕食跳蟲的行為,但這一特化特徵僅發現於始新世波羅的海琥珀中。因此,白堊紀特化苔甲的發現代表了專性捕食跳蟲的最早化石記錄,這對進一步理解早期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演化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B類項目、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信息:Zi-Wei Yin, Chen-Yang Cai*, Di-Ying Huang & Li-Zhen Li, 2017. Specialized adaptations for springtail predation in Mesozoic beetles. Scientific Reports, DOI: 10.1038/s41598-017-00187-8 (*corresponding author) 
    論文連結

圖1.緬甸琥珀中特化的苔甲化石

圖2.跳蟲和專性跳蟲捕食者的系統演化圖

圖3.世界鞭苔甲族的地理分布圖

圖4.恐怖古鞭苔甲化石

相關焦點

  • |恐怖昆蟲重現江湖 解億年前捕食跳蟲之謎
    TIP:      已知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均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但,這次遇見,並不是一場美麗的愛情而是一場血雨腥風……    近日,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故事要從跳蟲說起,其實跳蟲起源很早,是最早出現在陸地上的六足動物之一。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南古所 供圖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一億年前的螞蟻長啥樣?「獨角」、大顎、自帶「陷阱」捕食
    一億年前的螞蟻長什麼樣?它們如何捕食、又如何演化?近期,一項關於黑帝斯蟻的捕食機制及演化歷史的研究在線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揭曉了上述謎團。中法美三國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確定了黑帝斯蟻的「陷阱-大顎」式(trap-jaw)捕食機制。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交匯點訊 一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雖然推測它們的祖先可能在6.35—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但在埃迪卡拉紀地層中一直沒有發現確切的化石證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直到大約5.41—5.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才突然出現。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胃容物是非常罕見且重要的化石記錄,是了解古生物的食性的直接證據。此次研究的標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是一件含未消化的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標本,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這可能是一例蜥蜴吃麻小被撐死的悲劇。」邢立達表示。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聯合浙江自然博物館、瀋陽師範大學及德國波恩大學的學者,在我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發現距今1.1億年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一億年前的螞蟻,有「牙」也有「角」
    近幾年,各國學者從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系列的原始螞蟻,專家們發現了遠古螞蟻外形很奇特,它們長著「大牙」,有的頭上還有「角」……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昨天對外公布一項新成果。研究人員結合一枚正在捕食的螞蟻標本,確認了這類原始螞蟻「陷阱-大顎」式的捕食機制,並釐定了該類群的演化歷史。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專家以及國外合作者,在上億年前的甲蟲化石裡,發現了很多甲蟲家族的「特殊成員」,其中有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會「水上漂」的突眼隱翅蟲等。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一億多年前,大部分現生昆蟲還沒出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甲蟲一直存在著各個角落裡,但它們如何起源、進化,卻被時間「掩蓋」了起來。
  • 一億年前的螞蟻竟然長這樣!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了現存最古老、距今1億年前的螞蟻種群的演化歷史。8月6日晚11點,這一研究刊發於最新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Current Biology)上。螞蟻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早期螞蟻的形態和生態較為單一。
  • 一億年前的螞蟻戰鬥力爆表,滅絕原因卻讓人深思
    2016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與法國科研人員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類獨角蟻(屬於黑帝斯蟻)化石。其形態在已知螞蟻之中是最為特別的,在其它螞蟻中都沒有發現過的。它不僅擁有巨大的觸角,還有一對非常大的大顎,相當於頭長的兩倍,從下面延伸,伸到頭上的。雖然在現代螞蟻中,也有幾種蟻類有大顎,但都與之不相同。儘管,現生有幾類螞蟻也發育有很大的牙齒,但它們的牙齒都是橫向運動的,而獨角蟻的大牙是縱向生長即是縱向運動的。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遼寧省建昌縣近日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標本---罕見的含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這個發現豐富了矢部龍的捕食目標群體,對人們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圖表 1 本次研究者發現的矢部龍標本胃容物是非常罕見且重要的化石紀錄,是了解古生物的食譜構成和習慣等食性的直接證據。圖表 2矢部龍標本的胃容物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