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南古所 供圖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南古所 供圖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近日,蔡晨陽研究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化石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這種9900萬年前的流浪甲蟲,可伸出舌頭「抓住」獵物,這一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

  這一研究成果,對理解現代的突眼隱翅蟲亞科內各個屬的系統關係和捕食行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並於2019年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的蔡晨陽副研究員和黃迪穎研究員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地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

  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蔡晨陽稱,一億年前的隱翅蟲,它們的捕食對象應該也和現代的一樣,即捕食跳蟲。突眼隱翅蟲進化出來的這種吐長舌頭的方式就是針對快速移動的獵物。

  專家認為,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
  • 被困在琥珀中的史前「地獄螞蟻」已經咬食了9900萬年
    一種早已滅絕的昆蟲,被親切地稱為「地獄螞蟻」,在9900萬年前的琥珀中被發現,它的鐮刀般的下巴仍然固定住它的獵物。據科學家稱,這種兇猛的捕食者是一種新發現的史前螞蟻,被稱為Ceratomyrmex ellenbergeri,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地獄螞蟻主動覓食。
  • 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首次「現形」:被保存緬甸琥珀中
    長期以來,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翅膀和羽毛的了解大都來自二維碳質壓膜化石,或保存於琥珀中的單獨羽毛。雖然這些化石也很珍貴,但無法提供本研究中三維樣本那樣豐富的信息。  此次,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恩·麥克凱勒及其研究團隊,於緬甸克欽邦發現了兩塊化石樣本。據認為,發現樣本的地點有9900萬年歷史。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最神秘的是,它有超級靈動的舌頭,伸縮自如,舌頭上布滿黏液,小跳蟲一被舌頭黏上,就成了美食。它的學名叫突眼隱翅蟲,是隱翅蟲的一種。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
  •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2018-08-23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真的恐龍究竟長什麼樣?從來只能從化石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斷的古生物學家,這次被一塊琥珀震驚了:它封存了一段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尾巴,它背面覆蓋慄棕色羽毛,腹面羽毛則色近蒼白——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見過的最「新鮮」、最接近於生前狀態的恐龍,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件被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龍標本。12月9日凌晨,《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生物學著名刊物《當代生物學》發表了這一發現。
  • 揭秘人類的起源——4500萬年前的中國曙猿
    ,比埃及法尤姆發現的高等靈長類早了將近1000萬年;它向人們暗示,高等靈長類的起源地是在東方、在中國。1 994年,中國、美國、加拿大三國科學家聯合提出了「人類起源在中國」的論斷,得到世界不少知名科學家的認同。
  • 怪異的已滅絕兩棲動物有著能快速發射的彈弓式舌頭
    據外媒CNET報導, 周四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現已滅絕的兩棲類動物-Albanerpetontids(或Albies)是「彈弓式」舌頭的最早使用者,用於通過收縮和高速發射從空中搶奪獵物。
  • 隱翅蟲!
    隱翅蟲又被稱為「影子蟲」,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像沒有翅膀,故名「隱翅蟲」。全世界包括3200多個屬,約46200種,並且每年以300-400個品種的速度增加,但並非全部有毒。毒隱翅蟲多數細長,體小,身長0.6~0.8釐米。毒隱翅蟲的發育為完全變態。有些大型種類有美麗的黑色和黃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為均像兵蟻。顏色鮮豔的為毒隱翅蟲。
  • 兒子住校突然成了"花臉" 原來是隱翅蟲在作怪(圖)-廣西新聞網
    兒子住校突然成了「花臉」 原來是隱翅蟲在作怪秋季是隱翅蟲頻繁出沒季節,醫生提醒市民注意防蟲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馮耀華 實習生 羅琮竣 文/圖核心提示每逢7-10月是隱翅蟲頻繁出沒的季節,近日有不少市民向本報反映,又有人被隱翅蟲灼傷!家住魯班路的顏女士說,她的兒子小睿在學校宿舍就多次被隱翅蟲爬到臉上,導致面部長起紅斑,疼痛難忍。
  • 奇聞:9900萬年前的命懸一線:白堊紀琥珀內,現地獄螞蟻獵食畫面
    而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塊最難得一見的,來源於9900萬年前的螞蟻動物化石,它呈現了一隻詭秘地獄螞蟻正吞下史前蟑螂的場面。這項古生物科學研究項目由新澤西州理工大學,我國中科院以及法國雷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協同進行完成。自102年前挖掘出首隻地獄螞蟻到今天,為何那些早已滅絕的螞蟻和如今的螞蟻大不相同始終是一個謎團。
  • 【中國新聞網】專家揭秘「火星水」:含高氯酸鹽 對人體有害
    【中國新聞網】專家揭秘「火星水」:含高氯酸鹽 對人體有害 2015-09-29 中國新聞網   至於發現火星存在「滷水」後,是否有助未來在火星土壤上種植植物,鄭永春說,目前還不能確定,但科學家正做這樣的嘗試。  「火星的土壤可以和戈壁灘作類比,雖然戈壁灘上看到的是土壤,但可能因為高鹽分寸草不生。
  • 隱翅蟲
    最近又被隱翅蟲咬了。隱翅蟲很狡猾,總是趁我不備,在夜間偷襲,好在被咬出了經驗,自有對付的辦法,所以也算不上受傷。我見過最毒的隱翅蟲是黃足毒隱翅蟲,黑足毒隱翅蟲和奇異毒隱翅蟲,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它們的特徵,也很好分辨它們的毒性。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愛國、誠信和堅持 2020-11-18 中國新聞網 馬海燕 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好多了,我們青年科學家應該更有擔當,為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80後」科學家霍守亮17日感慨道。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隱翅蟲-亦毒亦藥的我 ◈大眾視角
    A-C隱翅蟲內生殖器解剖圖:A生殖器基球;B生殖器內囊及側葉(腹面觀);C生殖器內囊及側葉(正面觀);D-E隱翅蟲生殖節解剖圖:D生殖節背板及側板;E生殖節腹板。,能通過廣泛捕食、專性捕食和寄生三種方式控制蟲害暴發。
  • 【中國新聞網】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
    (郭肖聰 供圖)  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 青翅隱翅蟲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青翅隱翅蟲
    青翅隱翅蟲,拉丁學名(Paederus fuscipes Curtis,1826),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鞘翅目、多食亞目、隱翅蟲科的一種動物。成蟲體長6.5~7.5毫米。頭部扁圓形,具黃褐色的頸。隱翅蟲在棉田一年發生3個高峰,即4月中、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8月上、中旬。發生數量以第三個高峰最多,第二個高峰次之。8月中旬以後,數量漸減,從全年發生數量來看,僅佔棉田天敵總數的2%。青翅隱翅蟲成蟲於早春3~4月間在苕子田和蠶豆田活動取食,5月以後在棉田亦多見到。
  • 科學家首次發現億萬年前新鳥類化石,蟲珀是穿越時光的精靈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前古鳥類新物種,這是距去年首次發現蛇琥珀(蛇類標本)後,又一次發現新的物種。中國地質大學琥珀鳥的第III根腳趾最長,最健壯,可能類似於馬達加斯加指猴,中指和無名指很纖細,用來敲擊樹木,定位內部的蟲子,並將蟲子摳出來捕食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從傳統中草藥中發掘抗癌「密碼」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從傳統中草藥中發掘抗癌「密碼」 2016-05-24 中國新聞網 馬騫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5月23日透露,該所科學家建立了一個抗腫瘤藥物預測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