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該研究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其中一枚標本中保存了三個同種的個體,它們都為最近建立的細長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僅一個個體的捕食器官部分露出於頭部之外。下唇末端的肉墊呈橢圓體,類似於大部分現代突眼隱翅蟲的類型;另一枚標本被鑑定為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屬的一個未定種,由於昆蟲保存的原因,它的捕食器官稍與頭部分離。
蔡晨陽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它們的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蟲在內的小型獵物。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和澳洲屬具有下唇特化而來的捕食器官,而束毛隱翅蟲屬不具有這一特殊構造。因此,長期以來分類學者認為束毛隱翅蟲屬可能是較為原始的類群,從而將其與另外兩個屬分開獨立看待。然而,由最早突眼隱翅蟲琥珀化石中發現的特化的捕食器官可證明,下唇高度特化這一特徵應為整個突眼隱翅蟲亞科的祖先特徵,而束毛隱翅蟲捕食構造的缺失可能在演化過程中次生丟失的。
蔡晨陽表示,這一發現支持了通過分子支序系統學研究確立的束毛隱翅蟲屬可能是一類特殊的「突眼隱翅蟲屬」成員的假說。
相關論文連結:DOI: 10.1016/j.cub.2019.01.002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