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2020-12-07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該研究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其中一枚標本中保存了三個同種的個體,它們都為最近建立的細長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僅一個個體的捕食器官部分露出於頭部之外。下唇末端的肉墊呈橢圓體,類似於大部分現代突眼隱翅蟲的類型;另一枚標本被鑑定為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屬的一個未定種,由於昆蟲保存的原因,它的捕食器官稍與頭部分離。

蔡晨陽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發現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它們的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蟲在內的小型獵物。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和澳洲屬具有下唇特化而來的捕食器官,而束毛隱翅蟲屬不具有這一特殊構造。因此,長期以來分類學者認為束毛隱翅蟲屬可能是較為原始的類群,從而將其與另外兩個屬分開獨立看待。然而,由最早突眼隱翅蟲琥珀化石中發現的特化的捕食器官可證明,下唇高度特化這一特徵應為整個突眼隱翅蟲亞科的祖先特徵,而束毛隱翅蟲捕食構造的缺失可能在演化過程中次生丟失的。

蔡晨陽表示,這一發現支持了通過分子支序系統學研究確立的束毛隱翅蟲屬可能是一類特殊的「突眼隱翅蟲屬」成員的假說。

相關論文連結:DOI: 10.1016/j.cub.2019.01.002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據了解,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它們形態特徵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南古所 供圖  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舌頭」(即:下唇),揭示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 了不起的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通過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  研究團隊共描述了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11新屬11新種,這些新類群都屬於脈翅目蟻蛉亞目。本研究基於現生蛉類幼蟲和相關化石數據,重建了蟻蛉總科的系統發育關係。
  •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新聞網】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2018-08-23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緬甸琥珀揭示蛉類幼蟲的「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稱,通過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蛉類幼蟲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研究成果當天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科研人員介紹,覆物行為(主動利用環境中的各種材料遮蓋體軀)是昆蟲「偽裝術」中最奇特、最複雜的一類。
  • 科學網—琥珀揭示蛉類幼蟲偽裝行為演化史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琥珀揭示蛉類幼蟲偽裝行為演化史   蛉類幼蟲復原圖 楊定華繪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近日,中、意、美三國科研人員對緬甸琥珀中的蛉類幼蟲進行了合作研究,揭示了蛉類幼蟲的偽裝、掘穴行為以及相關捕食行為的演化歷史。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覆物行為(主動利用環境中的各種材料遮蓋軀體)是昆蟲偽裝術中最奇特、最複雜的一類。該行為的化石證據極其稀少,因此學術界對該行為的早期演化了解甚少。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緬甸克欽邦白堊紀琥珀中的深裂耳葉苔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年前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研究員黃迪穎和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教授李利珍,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形態極其特化、專性捕食跳蟲的苔甲化石,並且揭示了早期苔甲特化的形態特徵與專性捕食跳蟲的行為適應,深化了對早期陸地生態系統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演化關係的認識。
  • 古老緬甸琥珀解密鐵樹的甲蟲傳粉模式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通過綜合對比,研究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係的建立不晚於侏羅紀早期,遠早於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
  • 琥珀標本揭示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和習性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緬甸琥珀中發現擬寄生性虻類
    針虻生態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李瑜)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張俊峰團隊在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擬寄生的虻類昆蟲,屬雙翅目獨須虻科,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夏氏針虻」。 本次發現的針虻是獨須虻科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高度發達的針筒狀產卵器和特化的三趾狀的爪為其擬寄生習性提供了堅實證據,該研究表明獨須虻科至少在侏羅紀就演化出了擬寄生行為和相應的形態適應。 昆蟲的擬寄生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捕食行為,也是昆蟲演化史上一個重要創新,代表了陸地生態系統中一種新的取食模式。早侏羅世的蜂類是被廣泛認可的最早的擬寄生性昆蟲。
  • 中國科學家發現白堊光螢科:緬甸琥珀中揭示發光甲蟲的早期演化
    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大多數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而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大部分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都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一個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但地質歷史上,昆蟲與苔蘚植物的生態關係則鮮有記錄,而化石昆蟲模擬苔蘚的行為更是未見。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近期,我校植保學院昆蟲學系劉星月教授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Engel教授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該結果是首次在化石昆蟲中發現擬態苔蘚的行為,為重建遠古昆蟲和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證據。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出版集團《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圖1)。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跳蚤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南京古生物所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擬寄生性虻類
    昆蟲的擬寄生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捕食行為,分為內擬寄生和外擬寄生。內擬寄生昆蟲一般會將卵產入寄主體內,卵在寄主體內孵化並在一定階段以寄主為食,並通常會導致寄主的死亡。擬寄生行為是昆蟲演化史上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了陸地生態系統中一種新的取食模式。擬寄生昆蟲在生物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被廣泛應用到害蟲防治工作中。早侏羅世的蜂類是被廣泛認可的最早的擬寄生性昆蟲。
  • 緬甸發現數億年前琥珀 定格蜘蛛捕食瞬間
    所謂琥珀就是指數千萬、甚至數億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而更令一些琥珀價值連城的原因是它們有時恰巧在從樹木上滲出滴落時包裹住了一些小的生物,大多是昆蟲等,由於琥珀天然的防腐效果,這些小蟲子會被完整地保存起來,直到再度被人發現的一天。而日前美國科學家就十分幸運地在緬甸發現了一枚有數億年歷史的琥珀化石。
  •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甲蟲新物種 外形酷似駝峰—新聞—科學網
    日前,石探記科學團隊中兩名來自臺灣的科學家蕭昀(臺灣大學)和黃嘉龍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大花蚤新物種,該物種是全世界目前發現的第四種緬甸琥珀大花蚤物種
  •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跳蚤系特化的蠍蛉 並將蚤目降級
    據中科院網站12月30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等通過挖掘開源組學數據和發育基因組學分析,確立了吸吻類(長翅目、蚤目和雙翅目)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從而揭示了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並將蚤目降級為長翅目的一個次目(infra-order)。
  • 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副教授劉星月關於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昆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例證。 劉星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美國堪薩斯大學Michael S. Engel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三峽昆蟲博物館的張巍巍先生及美國加州州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Shaun L. Winterton研究員等也參與了部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