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甲蟲新物種 外形酷似駝峰—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日前,石探記科學團隊中兩名來自臺灣的科學家蕭昀(臺灣大學)和黃嘉龍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大花蚤新物種,該物種是全世界目前發現的第四種緬甸琥珀大花蚤物種,同時也是細身大花蚤亞科在中生代化石紀錄中的第二筆記錄。為表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學家陳睿博士發現並提供的研究材料,該新物種被命名為:陳睿刺足大花蚤,學術名:Spinotoma ruicheni Hsiao & Huang, 2017。

圖一、陳睿刺足大花蚤 Spinotoma ruicheni Hsiao & Huang, 2017

大花蚤科是外形駝峰狀的寄生性甲蟲,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大花蚤科甲蟲化石紀錄是在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發現的距今約1.65億年的中侏羅紀時期的媧皇始源大花蚤 (Archaeoripiphorus nuwa Hsiao, Yu & Deng, 2017),值得一提的是媧皇始源大花蚤同樣是石探記科學團隊科學家蕭昀發現的。

細身大花蚤亞科 (Pelecotominae) 的翅鞘完整覆蓋住腹部,被認為是較原始的類群,目前已知現生有些種類在幼生期時會寄生在朽木棲的甲蟲類群幼蟲如竊蠹,雌蟲會將卵產在朽木上靠近竊蠹幼蟲製造出的坑道開口附近,細身大花蚤的幼蟲孵化後會去尋找適合寄生的竊蠹幼蟲並在隔年從寄主蛹室中破蛹而出。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細身大花蚤亞科化石紀錄是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海蒂扇角大花蚤Flabellotoma heidiae Batelka, Prokop & Engel, 2016。

陳睿刺足大花蚤(Spinotoma ruicheni Hsiao & Huang, 2017)的發現增進了人類對史前大花蚤的物種多樣性的認識,同時透過現生大花蚤類群和已知的化石物種間的比較形態學和中生代的古環境學,蕭昀與黃嘉龍博士對大花蚤科形態、多樣性演化和古生物學進行了以下5條推論:

1) 多樣性:透過中生代大花蚤成員的形態比較,我們可知在中生代晚期,大花蚤科已具備相當程度的形態多樣性,本發現又增添一新佐證。

2) 形態演化:在前人研究中曾提出有關本科的祖徵及形態演化,認為如現生大花蚤特定類群的短翅鞘特徵應是演化自完整覆蓋住腹部的類群,這個演化趨勢為目前已知的形態、分子親緣關係研究所支持,而我們對於中生代化石大花蚤的研究亦驗證此假說。

3) 古生物學:本種為細身大花蚤亞科的成員,現生的細身大花蚤會寄生於木棲的甲蟲類群幼蟲,基於外觀形態的相似性以及緬甸琥珀生物群出土豐富的朽木棲的甲蟲類群,推測本種可能已建立與朽木棲甲蟲的寄生關係,且這些寄生性甲蟲的多樣化可能與朽木的甲蟲在白堊紀的多樣性演化相關。

4) 侏羅五化甲的系統分類:2011年,中科院南古所發表了一種來自侏羅紀中期的擬步行蟲總科甲蟲──侏羅五化甲 (Wuhua jurassica Wang & Zhang, 2011),研究人員認為本種為一種「似花蚤類」生物,並將其歸劃於科級未定位,在此研究中通過對其形態與先前發表的媧皇始源大花蚤和現生的鋸角大花蚤 (Trigonodera tokejii (Nomura and Nakane, 1959)) 比較,我們認為侏羅五化甲很可能屬於大花蚤科。

5) 花蚤類楔形體態的演化:已出土的化石紀錄顯示,侏羅紀中期已有花蚤科的出現,這些花蚤與現生的後裔體態十分近似,很有可能也是以花粉為食,且有可能與裸子植物關係密切,也就是說現生花蚤體態外形並非一般所認為的昆蟲形態演化與開花植物出現有關 。基於花蚤科與大花蚤科的親緣關係以及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現生的大花蚤科之獨特的身體結構亦非與被子植物協同演化的產物,而是直接繼承了侏羅紀時期祖先類群的身體構建。

圖二、陳睿刺足大花蚤的復原想像圖,本種可能跟本亞科的現生成員一樣會在朽木尋找適合產卵的地方

蕭昀和黃嘉龍博士有關這一發現的研究論文將發表在古生物和地質學領域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相關焦點

  • 上海動物園發現新物種:酷似螞蟻有隱形翅膀
    研究人員在上海動物園內發現了全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據介紹,「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昆蟲,簡單來說就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特徵是前翅角質化。
  • 汽車也壓不扁的甲蟲?科學家揭示鐵定甲蟲堅硬外殼密碼
    科學家揭示鐵定甲蟲堅硬外殼密碼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10-22 08:14 來源:澎湃新聞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現在,這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博士發現了這種甲蟲成功的秘密。 《自然》10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鐵定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的外骨骼如此堅硬的原因。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鐵定甲蟲,或在航空等建築和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鐵定甲蟲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
  • 上海動物園內發現新物種,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上海動物園內發現新物種,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2017-03-14 11:39 來源:澎湃新聞
  • 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發現新鳥類物種 酷似天堂鳥
    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發現新鳥類物種酷似天堂鳥 (1/3) "← →"翻頁
  • 【組圖】海灘驚現怪獸屍體 外形酷似海豚卻長有類似鳥類的長喙...
    近日,俄羅斯海灘驚現怪獸屍體,外形酷似海豚,卻長有類似鳥類的長喙,體型卻比人類大一倍。更神奇的是,這隻怪獸的尾巴上有皮毛。這隻神秘怪獸屍體在俄羅斯社交網站上引發轟動,科學家們也感到困惑,大家紛紛猜測它究竟是什麼。
  • 【科普】上海發現昆蟲新物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何來歷?
    在上海師大藏有30萬號標本的昆蟲研究室裡,這一新物種已被殷子為副教授等製作為模式標本,下有紅色標籤——這意味著,它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正模」樣品,被收藏於此地。 「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首先,「西郊公園毛角蟻甲」屬於昆蟲,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
  • 擁有鷹鼻子一樣的恐龍被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外形真的很獨特
    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恐龍,因為外形奇特所以把它定義在了已知恐龍裡面的「怪胎秀」中。它有著鷹鼻子,可能是鴨嘴恐龍的早期代表,也許他是鴨嘴獸的遠祖也說不定。在地球中世紀,它們產生了不同的亞群和許多物種,這些物種居住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最終,在白堊紀末期,進化的哈卓龍作為分支代表成為了地球上最常見的恐龍。鴨嘴恐龍家族的新發現它們共同特徵是寬廣而扁平的下巴結構,類似於鴨嘴角,可能是為了適合咀嚼植物的碎片。在一些物種中,鴨嘴角結構比其他物種的嘴更寬,很少會有明顯不同的例子。所以所有的恐龍吃的食物和飲食方式可能也是相似的。
  • 科學家發現畢生在地下水中生活的甲蟲:完全失明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社1月8日報導,兩位歐洲科學家發現了首例一生都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甲蟲。研究人員在葡萄牙一個洞穴中發現了這種新物種的單個雌性標本。這種甲蟲的獨特分類通過其「明確的形態學與分子數據相結合」而得以顯現。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另一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名為AU Microscopii的恆星運行,距離地球約10秒差距。
  • 上海又發現一甲蟲新物種 已被正式命名
    原標題:上海再新添一小甲蟲新種  今年年初,上海動物園內發現甲蟲新種「西郊公園毛角蟻甲」的新聞被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今天,同樣是來自上海,另一種體形更加嬌小的甲蟲新物種被正式命名,這篇論文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期刊 Zootaxa 上。
  • 美國海灘現神秘生物 外形酷似「尼斯湖水怪」
    美國男子在當地海灘發現一具神秘生物的屍體海外網3月20日電 英國蘇格蘭尼斯湖水怪傳說流傳已久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名男子於上周五(16日)在當地海灘發現一具神秘生物的屍體,外型酷似尼斯湖水怪,連專家都無法斷定屍體是何物種。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科學家發現三種屎殼郎像兔子一樣跳躍前行—新聞—科學網
    Jochen Smolka博士發現這些屎殼郎物種以一種特殊的跳躍方式前進。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家發現神秘物種,長相酷似外星人,關鍵是不需要呼吸!
    科學家發現神秘物種,長相酷似外星人,關鍵是不需要呼吸!一直以來人類都幻想著外星人是一副怎樣的模樣,有人猜測外星人擁有一雙奇異的大眼睛,與人類頗為不同。很多人都不約而同認為外星人與人類的行為特徵相似,同樣可以直立行走,也擁有雙手和雙腳,或許它的形象就和人類猜測的一模一樣,但這畢竟只是猜測,誰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比較新奇的寄生蟲,它們的形態各異,就連大小也不盡相同,被命名為Henneguyasalminicola。科學家發現神秘物種,長相酷似外星人,關鍵是不需要呼吸!
  • 科學家在蘇利南發現紫色螢光蛙等24個新物種(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南美洲北部的蘇利南共和國日前傳來令人興奮的消息:科學家在這裡意外發現了24個新物種,其中包括發螢光的紫色蛙。不過,科學家同時警告說,當地非法開礦活動可能危及這些罕見的生物。據英國媒體報導,發現新物種的是一支科學考察隊,帶隊的「保護國際」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成員李安妮 阿朗索6月4日報告說,考察隊的13名科學家2006年在蘇利南首都東南部80英裡(約合128公裡)處的地方發現了相當多的新物種。
  • 科學家發現新物種,雌魚和幼魚長得一樣,紫色鱗片酷似超級戰甲
    而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在非洲東部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島沿岸發現了一個新品種魚類,其身上的淡紫色鱗片和黑豹戰甲上的紫色紋路有得一比,所以科學家將這種新發現的魚類命名為瓦坎達絲隆頭魚。瓦坎達絲隆頭魚屬於唇魚亞科絲隆頭魚屬的一種,棲息於西印度洋底下80多米的海域。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世界上十大最奇怪的動物,每年發現新物種近百種
    世界上十大最奇怪的動物在科技爆發的一百年裡,人類又發現了不少新物種。據說,每年都會發現近百種呢。每當發現一個新物種,都覺得這玩意長得真奇怪。今天我們說說十大最奇怪的動物,也是被發現不久的新物種。身長7毫米,2016年發現於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脈。新品種 格蘭芬多毛園蛛 格蘭芬多毛園蛛 的蜘蛛因為外形酷似分院帽,因此被取名為「Eriovixia gryffindori」,分院帽擁有人是叫戈德裡克·格蘭芬多(Godric Gryffindor)。這一發現發表在《印度節肢動物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