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三種屎殼郎像兔子一樣跳躍前行—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Jochen Smolka博士發現這些屎殼郎物種以一種特殊的跳躍方式前進。

 

絕大部分昆蟲物種都通過一種所謂的交替式三點步伐爬行,穩定的同時用三條腿向前移動。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這些不能飛的甲蟲在爬行方式上出現了如此徹底的改變。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甲蟲就像一隻跳躍的兔子,它們同時跨出中間兩條腿,然後同時跨出兩條前腿。它們似乎只是拖著自己的後腿前行。」

 

瑞典隆德大學的Jochen Smolka博士在南非進行了這項研究,他當時正在研究這些不能飛的沙漠甲蟲如何找到回到洞穴的路線。他告訴《BBC新聞》道:「我們注意到有一個甲蟲物種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跳躍前進。最初我們認為,或許是它的後肢出了什麼狀況。隨後我們注意到,這個甲蟲物種的所有成員大部分時間都這樣爬行。」

 

研究人員使用高速攝像機拍攝了甲蟲的移動細節。他們隨後在實驗室進行了測試,追蹤昆蟲在穿過砂紙時的腿部動作。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生物力學的Bill Sellers博士稱這些發現非常特別。他解釋稱:「約百萬昆蟲物種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傳統的三點式步法前進。這是非常容易控制的步伐,而且相當高效。因此我們非常難以理解為什麼這些昆蟲出現如此變化。」

 

Smolka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在實驗室進行了微型計時賽,來觀察這種甲蟲是否能比那些以傳統方式爬行的甲蟲更快。但是結果表明,以傳統爬行方式的甲蟲速度要快上50%。Smolka博士說道:「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了解這種爬行方式是否與它們的導航有關。」最新的研究已經表明,飛馳的甲蟲在光滑表面上爬行時擁有更好的視野。Smolka博士說道:「如果你以三點式步伐移動的非常快速時,你的頭必須左右擺動,這種視野就有可能模糊不清。而這些飛馳甲蟲的視野總是穩定的朝向前方。」(過客/編譯)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屎殼郎竟然經常仰望星空!慚愧吧?!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屎殼郎現被證實是第一種使用銀河系光線導航的昆蟲。
  • 擁有「超能力」的屎殼郎,曾被萬人敬仰,我們看不一樣的屎殼郎
    屎殼郎,學名蜣螂,說起這個名字,我們都不陌生,就首先想到的就是整天推著糞球來回溜達的吃屎的蟲子。世界上動物排糞速度堪比維多利亞瀑布,像牛這樣的動物一天甚至能排便12次之多,地球之所以沒被糞淹沒,屎殼郎功不可沒,被譽為「地球清道夫」。為此我們也需要為屎殼郎正名,因為屎殼郎其實就是我們眼中的「五好青年」。
  • 名叫「屎殼郎」的美少年,愛滾糞,卻更愛仰望星空?
    攝影:NORBERT WU, SCIENCE FACTION/CORBIS首先,屎殼郎是世界上最強的昆蟲之一。倫敦的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以身體比重計算,屎殼郎能拖動相當於其身體重量1141倍的物體。這種力量,相當於一個成年男子可以同時拖動十幾輛泥頭車。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他們還沒有能夠測量它的質量,以便計算它的密度,並確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星球,還是像海王星一樣的氣體星球。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 鴿子羽毛讓機器人像鳥一樣飛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一個長得像鴿子且能像真正的鳥兒一樣急轉彎的機器人,可能預示著航天工程的未來——一個不斷變形的羽翼。 準確理解鳥類如何飛行一直以來是個難題,因為單個翅膀由許多根羽毛組成,這些羽毛一直相互作用,使鳥類的翅膀在飛行中不斷變形。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為「跳躍基因」孤軍奮戰—新聞—科學網
    與「DNA雙螺旋結構」很快為其發現者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兩位科學「大腕」帶來諾獎殊榮不同,「跳躍基因」的發現者、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命運卻異常坎坷。 麥克林託克的研究獲得科學界認可,足足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漫長等待。在此期間,這位被譽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傑,幾乎是不可思議地完成了「一個人的戰鬥」。
  • 屎殼郎你給我放下,這些便便不是給你準備的,別動我「宵夜」
    屎殼郎是公認的「地球清道夫」,沒有屎殼郎的化,可能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大屎球,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想著如何在這麼深的屎中生活,屎殼郎一生的追求就是能有一屎山屎海。我們也樂於讓屎殼郎處理我們的便便。「我們在南非有1500萬頭牛,每頭牛每天會拉12次糞便,這相當於每天產生大約5500噸牛糞。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 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所有足跡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從此前記錄的骨骼化石來看,昌都地區的恐龍動物群與四川中侏羅世蜀龍動物群類似。
  • 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嗎?—新聞—科學網
    如今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不少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上超過了人類,那麼,我們究竟能否製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機器?人工智慧會有一天超越人類智能嗎? 計算型智能只是人類智能的一種類型 下圍棋是人類的高級智能活動之一,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不可能超越人類的這種智能。因此,下圍棋也被視為人工智慧的「聖杯」。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研究人員發現火蜥蜴的跳躍特點—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火蜥蜴的跳躍特點。跳躍的蜥蜴和扣籃的籃球運動員都需要先向下,以便獲得起跳的推力,但是火蜥蜴的腿肌十分微小,並且腿部能向周圍伸展,因此這種動物不需要起跳。 通過分析高速視頻,來自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兩棲動物使用後腿作為支點,推動它們向前進。然後,它的身體向支撐腳彎曲,這樣能積累跳躍所需能量。
  • 兔子圖騰與象徵性的兔子,你會看到不一樣的生命
    你可能會忽略象徵性的兔子意義,因為它似乎是一個如此小的,膽小的生物。餿主意。如果我們感覺到威脅,兔子就會更加了解我們的環境並保護自己。兔子也是生育,家庭和新生活的象徵。繼續閱讀所有兔子意義。象徵性的兔子意義主要涉及豐富,舒適和脆弱性。
  • 屎殼郎推糞球為什麼?帶你了解屎殼郎的秘密
    屎殼郎發現了一堆糞便後,便會用腿將部分糞便製成一個球狀,將其滾開。它會先把糞球藏起來,然後再吃掉。屎殼郎還以這種方式給它們的幼仔提供食物。一對正在繁殖的屎殼郎會把一個糞球藏起來,但是這時雌蜣螂會用土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將自己的卵產在梨狀球的頸部。幼蟲孵出後,它們就以糞球為食。等到糞球被吃光,它們已經長大為成年屎殼郎,破土而出了。
  • 屎殼郎難於移動糞便,唯一一種拉方塊狀糞便的袋熊,讓屎殼郎好方
    在動物世界中,屎殼郎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稱,是因為它們以其它動物的糞便為食,屎殼郎會把糞便製成球狀,有利於滾動,然後推到安全地方藏起來,最後再慢慢吃掉。但有一種動物的糞便卻讓屎殼郎難於移動,是因為這種動物是唯一一種會拉方塊狀且非常堅硬的糞便,這種動物就是——袋熊。袋熊的棲息地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是一種外形像小型的熊類,臉又似鼠的動物,體重一般在35千克左右。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