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艾柯
在近代遺傳學的發展史上,有兩項研究成果被公認為是20世紀的最重要發現:一項是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另一項則是公眾並不熟知的「跳躍基因」。
與「DNA雙螺旋結構」很快為其發現者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兩位科學「大腕」帶來諾獎殊榮不同,「跳躍基因」的發現者、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命運卻異常坎坷。
麥克林託克的研究獲得科學界認可,足足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漫長等待。在此期間,這位被譽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傑,幾乎是不可思議地完成了「一個人的戰鬥」。
1902年出生的麥克林託克,是美國著名植物學家、遺傳免疫學家,1927年在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後,終生從事玉米細胞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她的「跳躍基因」學說指出: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
儘管「跳躍基因」的概念早在1938年就被麥克林託克提出,但是這一調控系統卻是她自1944年起整整花了6年時間才完全弄清楚的。通過1950年發表的《玉米易突變位點的由來與行為》和1951年發表的《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表達》兩篇論文,她向世界科學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
然而,同行在了解麥克林託克的這項研究工作之後,卻認為這個女人也許是發瘋了。
根據她的理論,基因在染色體上能夠移動位置,進行「轉座」或「跳躍」,這在當時的遺傳學家看來與已有研究完全「背道而馳」。
按照傳統觀念,基因在染色體上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有一定的位置、距離和順序,它們只可以通過交換重組改變自己的相對位置,通過突變改變自己的相對性質;但是,要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甚至「跳」到別的染色體上,那是科學家們從來沒有想過的。
六年的心血,同行竟是不屑一顧,這讓麥克林託克非常失望。而在此之前,她在當時婦女並不受重視的美國科學界,被公認為僅有的幾個出類拔萃的女性科學家之一。42歲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43歲當選為「美國遺傳學會」首位女性主席,她的周圍曾是一片讚揚之聲。
因為「跳躍基因」的研究,人們開始用懷疑的目光看待這位一度享有盛譽的女科學家。朋友和同事大都漸漸疏遠,麥克林託克幾乎成了孤家寡人,經受了一生中最長時間的孤寂和苦悶。
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科學家雅各布和莫諾用大腸桿菌做試驗,提出了乳糖操縱子模型,揭示了生物體內基因調控的機制。這對麥克林託克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她認為乳糖操縱子模型與她的調控系統實在是太相似了,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論文《玉米和細菌基因控制體系的比較》,以期引起科學界對她的重視。
然而,科學界很快接受了雅各布和莫諾的學說,他們兩人也因此於1965年獲得諾獎,但科學界仍然無視麥克林託克的「跳躍基因」,依舊把她和她的理論視為另類和異端。
麥克林託克開始保持克制和沉默,不再談論自己的發現,也很少發表相關文章,只是默默埋頭於自己的玉米遺傳學研究。
科學的美好在於真理終將得以揭示。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進一步發展,科學家們在細菌、真菌乃至其他高等動植物中都逐漸發現了許多與麥克林託克「跳躍基因」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在研究大腸桿菌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具有特殊「插入序列」的DNA片段會插入別的基因之中,而這些具有「插入序列」的DNA片段並非外來物,都是源於細菌染色體的其他部位。緊接著,有人發現在沙門氏桿菌中竟然也有類似的單位,可以自由地在質體、染色體與噬菌體之間移動,並且能傳遞抗藥性。
一系列的發現,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回頭審視麥克林託克在玉米中的研究,並且開始驚訝於她超越時代的科學發現,以及她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1976年,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召開的「DNA插入因子、質粒和游離基因」專題討論會上,科學界明確承認可用麥克林託克的術語「跳躍基因」來說明所有能夠插入基因組的DNA片段。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金評定委員會終於把該年度的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這位已是81歲高齡的科學家。由此,她也成為遺傳學研究領域內第一位獨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獲獎後,終生未婚、早已習慣在科學中安享孤寂生活的麥克林託克迎來了最為熱鬧的一年——到處都邀請她去演講、座談,人們等待著她的接見,向她索取研究用的玉米種子……
孤軍奮戰數十年的麥克林託克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勝利,然而在周圍人的讚許和仰慕之情紛至沓來之時,她卻依舊淡然:「倘若你認為自己邁開的步伐是正確的,並且已經掌握了專門的知識,那麼,任何人都阻撓不了你。不必理會人們的非難和品頭論足。」
《中國科學報》 (2014-06-06 第12版 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