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基因的調控和表達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越來越多證據表明,lncRNAs基因不僅參與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等,而且與神經系統損傷後的修復過程有關。深入研究lncRNAs,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lncRNAs和低表達基因,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1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上。

楊輝表示,編碼基因通過轉錄為信使RNA(mRNA),翻譯為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共表達螢光蛋白的強弱判斷基因的表達的情況。但非編碼基因並不翻譯為蛋白,因此無法用傳統的共表達螢光蛋白的方法來實現;同時,對於低表達的基因,共表達的螢光蛋白量也很低,導致螢光信號很弱甚至根本監測不到。

「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楊輝說。

研究人員注意到,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有放大信號的作用。為此,聯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廣譜的內源性轉錄門控開關Ents,利用內源性啟動子表達sgRNA。當Ents與SPH—OminiCMV結合時,就可以監測到內源基因的表達。

「SPH—OminiCMV能夠放大內源信號,『報告』給人們基因的行蹤,實現低豐度轉錄本表達的可視化。」楊輝說。

楊輝表示,理論上,Ents系統可以處理任何轉錄本信息。該研究為在活細胞中研究基因元件的功能開闢了新途徑,在動物個體水平可用於描繪基因表達的時空圖譜和標記、鑑定特定的細胞類群,同時可用於研究天使綜合症等疾病中lncRNAs的表達模式,構建lncRNAs體內表達完整圖譜。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0-0061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探秘癌症基因「沉默」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癌症基因「沉默」機制斑馬魚研究揭示表觀遺傳學如何調控生物進化
  •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2015-07-28 科技日報 聶翠蓉 【字體:大 中 小】 該發現為研究人類和動物體內的同類基因沉默機制提供了通用模型,因為人體中也存在與TOPLESS類似的蛋白,這些蛋白與某些腫瘤形成有關,並能控制早期胚胎發育和神經元發育。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TOPLESS蛋白是一種輔助抑制劑,能和含有乙烯的抑制因子(即EAR轉錄抑制子)相互作用,在植物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 Cell:新基因沉默機制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不依賴於RNAi(RNA幹擾)的基因沉默機制,這為進一步揭示生物體中基因沉默的多樣化,以及功能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
  • 冷泉港實驗室:划算的基因沉默方法
    大約在十年前,20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Craig  Mello和Andrew  Fire發現,他們能夠將短RNA分子插入到線蟲中並沉默特定基因的表達。今天,研究人員也常常使用這種強大的RNA幹擾方法來研究哺乳動物系統中的特定基因功能。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一種新方法找到讓人類和猩猩不同的腦區—新聞—科學網
    據《每日科學》報導,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和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首次精確定位了大腦中人類特異的基因調控方式的適應性變化。這些結果為人類進化、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開闢了新視角。近日,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進展》。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新基因沉默機制有助開發出體外受精新方法
    它是一種伴有基因組改變的非孟德爾遺傳形式,可遺傳給子代細胞,但並不包括DNA序列的改變。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沉默機制,將有助於開發出更安全的體外受精甚至動物克隆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兩組基因,一組來母親,一組來自父親。但是對於一小部分等位基因而言,僅有一個拷貝的基因可以發揮功能,而另一個拷貝的基因則會終生沉默,這種機制叫做印記。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索邦大學國家研究機構CNRS海洋生物學家Angela Falciatore表示,這項研究「將推動浮遊生物生物學的進步」。她說,這些進展可能有助於了解生命的早期進化,甚至有可能幫助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生素。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然而單一抗源抗性的頻繁喪失,使育種工作總是在被動地追趕病原菌小種的變化,嚴重製約著小麥產量和品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發掘新類型抗源,以獲得持久抗性。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通過系統性篩選在基因組上與CTCF共定位的轉錄因子,鑑定出大量與CTCF存在高共定位率的新轉錄因子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合成生物學家一直試圖通過改造植物和自養細菌,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地獲得了異養大腸桿菌,其生產乙醇和其他所需化學物質的成本比其他方法要低得多。然而,它並不總是便宜的:這些改造過的大腸桿菌必須以穩定的糖為食,從而增加了成本。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基於這項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通過改變『七爪魚』核酸序列,理論上能夠實現根據需要設計治療不同類型腫瘤的藥物。」丁寶全告訴《中國科學報》。 「諾獎」研究「新番」 基因是人體內帶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能夠通過信使RNA,指導蛋白質合成。這便是遺傳學廣為人知的「中心法則」。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他和同事仍在研究這種新型病毒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
  • miRNA如何沉默基因
    小分子RNA(miRNA)通過鹼基互補的原則識別並且結合RNA誘導的沉默複合體(RISC),對目標mRNA的轉錄和翻譯進行抑制。這種識別鹼基對的方法使得一個給定miRNA的靶基因比較廣泛。科學家們一直都很好奇,在靶mRNA數量上極大地超過miRNA的這種情況下,miRNA是如何能夠調節這些靶mRNA的。
  • 通過CRISPR / Cas9去沉默沉默的基因
    控制細胞中基因表達的能力使科學家能夠理解基因功能並操縱細胞命運。最近,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名為CRIPSR / Cas9的革命性基因編輯工具,該工具採用細菌自然使用的系統來防禦病毒。該工具允許科學家精確添加,刪除或替換DNA的特定部分。CRISPR / Cas9是迄今為止最有效,最便宜和最簡單的基因編輯工具。然而,科學家尚未設法有效地利用它來激活細胞中的基因。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