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葉片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葉片表達相關轉錄因子,解析其調控機制和網絡,對玉米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該研究成果首次在玉米中全面解析了葉片表達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構建了玉米葉片轉錄調控網絡,分析了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對葉片形態、吐絲開花等農藝性狀的影響,解析了其在物種進化中的保守性和變化,提出了轉錄因子共結合是影響植物轉錄調控特異性的關鍵因素的新觀點。

該研究推動了植物界對植物基因轉錄起始調控的認識,使得遺傳學及育種學專家可以有目的地對基因調控位點進行改造,並編輯和創製新的基因調控位點,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轉錄因子結合和共定位,建立智能組合優良等位基因,豐富基因多樣性。

同時,該成果為世界玉米基礎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玉米種質資源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於實現智能、高效、定向培育新品種,促進作物育種學科向更高層面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832-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十年磨劍,孕育玉米高品質—新聞—科學網
    除了應用基礎研究,黃長玲團隊在育種技術研發上,如高密度選育技術、單雙倍體育種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玉米雄花隱性不育技術等方面皆有進展。 他主持選育的玉米審定品種19個,其中國審5個;申請品種保護17個,已獲品種保護6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6500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40億斤;品種開發轉讓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組開發出優化基因編輯和追蹤DNA修復的新方法 | Cell Discovery
    該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用來同時定量檢測Cas9編輯效率和脫靶活性以及編輯引起的染色體異常結構,即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PEM-seq)。這是對基因編輯和DNA損傷修復等領域都有巨大促進作用的新技術。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如果你想要「高顏色值」的玉米來這裡尋找跳躍基因
    這些具有轉座力的遺傳因子可以引起玉米基因組重排,增加玉米品種的遺傳多樣性。」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玲表示,當轉座子跳入或靠近一個功能基因時,該基因控制的功能將會喪失。由於轉座子跳躍決定了玉米的性狀,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控制轉座子跳躍來獲得更多的優化品種。1978年,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轉座子系統——Mu轉座子家族。
  • 想要「高顏值」玉米,來這裡找跳躍基因吧
    這一獨特的基因屬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為了育種需要,我們不僅要抑制轉座子跳躍帶來的表型不穩定,同時也要利用轉座子的跳躍選育優良品種。近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所趙涵研究員團隊、中國農業大學宋任濤教授團隊和上海大學經過7年合作,創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為全球玉米基因組研究提供重要遺傳資源。
  • 《科學》:借力人工智慧 科學家開發出更強大的基因載體
    但目前的rAAV依然不能滿足基因療法的需求,我們急切的需要一款功能更為強大的AAV,而這次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著名分子生物學家George M. Church教授領導研究團隊聯合Dyno Therapeutics公司(Dyno Therapeutics是一家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基因治療的生物技術公司)的科學家,通過結合計算機技術,成功得到了一批功能優異的AAV。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相關基因位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團隊對來自英美等6個國家、20餘所研究機構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
  • 科學研究必備工具之高效基因剪刀CRISPR—新聞—科學網
    CRISPR操作簡單,研究人員能更快、更經濟地實現基因組特定位點的編輯。 憑藉過去10年在基因組編輯領域的豐富經驗積累以及專業的生物信息學平臺,默克已成功設計出覆蓋人類、小鼠和大鼠三個物種所有基因的CRISPR/Cas9,並提供在線定製服務。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Sc3.0正式拉開序幕,旨在構建首個真核最小基因組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是一項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新技術。有關研究顯示,該技術對於篩選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具有獨特優勢。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
    ;而常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雖然可以揭示不同細胞類型的穩態轉錄組,但是不能精確分辨特定時間裡新生成的和已有的mRNA,因此用於定量研究細胞類型特異的mRNA動態調控機制十分困難。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吳昊實驗室開發了一種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的新方法, scNT-seq(全稱single-cell metabolically labeled new RNA tagging sequencing)。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核內肌動蛋白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儘管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核內肌動蛋白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還不清楚。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此前,在玉米等部分作物中基於農桿菌轉化的載體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技術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高通量突變allele篩選。因此,如何提高編輯效率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降低脫靶或不脫靶,這也是實際應用的限制因素。
  • 我國克隆首個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基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陳化榜研究組與周奕華研究組及薛勇彪研究組合作,在玉米單向雜交不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首次克隆了控制玉米單向雜交不親和現象的基因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COVID-19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Peter Daszak,在幾年前訪華時就希望與中國科學家一起發起「全球病毒組研究計劃」。如英國皇家學會的Jeremy Farra爵士,美國疾控中心傳染病中心前主任James M Hughes,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主任Rita Colwel
  • ...產業全球周報第90期:基因編輯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華裔科學家...
    新技術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日前,《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在芥藍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突破進展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芥藍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