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開發出優化基因編輯和追蹤DNA修復的新方法 | Cell Discovery

2021-01-11 科學網
胡家志研究組開發出優化基因編輯和追蹤DNA修復的新方法 | Cell Discovery

論文標題:Optimizing genome editing strategy by 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

期刊:Cell Discovery

作者:Jianhang Yin, Mengzhu Liu, Yang Liu, Jinchun Wu, Tingting Gan, Weiwei Zhang, Yinghui Li, Yaxuan Zhou, Jiazhi Hu

發表時間:2019/03/26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1421-019-0088-8

原文連結:http://t.cn/EoQdjQm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YkJstMCuftv7S2ddQ_eJQ

2019年3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胡家志課題組在Cell Discovery 上發表題為Optimizing genome editing strategy by 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的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用來同時定量檢測Cas9編輯效率和脫靶活性以及編輯引起的染色體異常結構,即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PEM-seq)。這是對基因編輯和DNA損傷修復等領域都有巨大促進作用的新技術。

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編輯工具酶,在科研領域被廣泛應用,而在臨床方面的應用因為其脫靶活性一度停滯不前。它通過guide RNA(gRNA)與靶向DNA序列的配對,從而將Cas9錨定在靶向基因並誘導產生DNA雙鏈斷裂(DSB)。在基因編輯誘發的DSB的修復過程中,一定機率會產生基因突變或者外源DNA片段的插入,從而達到基因編輯的目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個好的基因編輯酶Cas9需要同時滿足高效切割靶位點、低脫靶活性和低染色體異常三個特點。目前在這三個方面,有一部分基於PCR的方法用於估算基因編輯效率,但其結果可靠性有待提高;有一些基於高通量測序的方法可以在體內或者體外檢測基因編輯酶的脫靶活性;尚無系統的可定量的測量基因組異常結構的方法。

依據DNA雙鏈斷裂與染色體易位的原理,胡家志課題組在已有的高通量測序方法(Hu et al., Nature Protocols 2016)的基礎上開發了靈敏度更高且可以全面且定量評估基因編輯的新方法 PEM-seq。與以往基於二代測序評估Cas9脫靶活性的方法相比,PEM-seq不僅可以靈敏的找出Cas9的脫靶位點,還可以精確定量CRISPR/Cas9在靶向位點的切割效率,從而找到更加高效安全的Cas9切割位點。與此同時,PEM-seq還深度揭示了靶向位點附近由於基因編輯而產生的染色體異常結構,例如大片段缺失、染色體易位等。以靶向治療RAG1基因上的RAG1A編輯位點為例,胡家志課題組發現:在Cas9切割位點5kb以內存在著佔總編輯事件2.5%的大量的染色體缺失倒位等異常結構;更為嚴重的是,這些異常結構可以延伸至距離切割位點50kb甚至更長的領域,足以嚴重威脅基因組的穩定性。這些現象揭示了Cas9應用前評估的必要性。應用PEM-seq可以全面地評估Cas9的切割效率及其所導致的大多異常結構,從而優化基因編輯策略,以達到獲得最大編輯效率且儘量減少脫靶活性的效果。

圖1: PEM-seq檢測出Cas9 在RAG1A位點有53個脫靶位點

圖2:PEM-seq檢測到在Cas9切割位點5kb內存在著大量染色體異常機構

同時,為了降低CRISPR/Cas9的脫靶活性,胡家志課題組將現有Cas9變體的突變位點進行了組合篩選,通過PEM-seq篩選出了一個切割效率與野生型Cas9相當但脫靶頻率明顯更低的變體FeCas9。該酶的使用方法與傳統Cas9類似。

此外,PEM-seq在基因組的穩定性研究方面還有較大的潛力。基因組的修復與DNA修復等因素密切相關,而傳統的方法多用PCR或者分子克隆獲得修覆信息,樣本小且存在偏好性。PEM-seq與一些之前的高通量測序方法類似,可以提供較大的數據量,且相對而言有一個更加明顯的優勢,即定量。PEM-seq可以對DNA修復的步驟進行逐步定量,從而細緻地描畫DNA從損傷到修復的過程,以獲得更加精準的模型。

摘要:Efficient and precise genome editing is essential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generating animal models, which requires engineered nucleases with high editing ability while low off-target activity. Here we present 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ethod, primer-extension-mediated sequencing (PEM-seq),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both editing 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engineered nucleases. We showed CRISPR/Cas9-generated breaks could lead to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and large deletions by PEM-seq. We also found that Cas9 nickase possessed lower off-target activity while with some loss of target cleavage ability. However, high-fidelity Cas9 variants, including both eCas9 and the new FeCas9,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as9 off-target activity with no obvious editing retardation. Moreover, we found AcrIIA4 inhibitor could greatly reduce the activities of Cas9, but off-target loci were not so effectively suppressed as the on-target sites. Therefore, PEM-seq fully evaluating engineered nucleases could help choose better genome editing strategy at given loci than other methods detecting only off-target activity.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t.cn/EoQdjQm

期刊介紹:Cell Discovery is an open a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that publishes results of high significance and broad interest in all areas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Cell Discovery is established in 2015 as a sister journal of the high profi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Cell Research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2019-07-09 【字體:「GOTI」技術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改造後的單鹼基編輯器或可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
  • Cell:「條形碼」+ CRISPR 可追蹤單細胞譜系史和基因表達譜
    追蹤細胞的譜系歷史是回答生物學中各種基本問題的關鍵,可以了解很多有關發育、衰老和疾病的知識。近日,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和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醫學院的幹細胞研究計劃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新技術——CRISPR陣列修復譜系追蹤(CARLIN),即所謂 「條形碼」技術。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Science:首次開發出基因組編輯技術GESTALT追蹤細胞譜系
    這種技術允許沿著成體細胞譜系圖追蹤到它們的胚胎起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hole organism lineage tracing by combinatorial and cumulative genome editing」。這些作者「開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工具而允許我們對細胞和器官發育進行譜系追蹤。」
  • 科學家開發用於細胞免疫療法基因組改造的集合敲入技術
    科學家開發用於細胞免疫療法基因組改造的集合敲入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0 13:06:23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lexander Marson、Theodore L.
  • Cell Res.:安全修復鐮刀形細胞疾病基因的方法
    根據發表在2011年12月那期《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美國薩克生物研究學院(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方法能夠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來潛在性地治療由於一種有助於產生血液血紅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而造成的鐮刀形細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和許多其他疾病。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此外,已知組蛋白的「尾巴」延伸到核小體的外面,使得它們可發生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決定著一個染色質區域是否「開放」,這就決定著DNA是可接近的,還是緊密壓縮的,這也就決定著這個區域中的基因是發生沉默,還是進行轉錄。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追蹤核小體中組蛋白發生的化學修飾是否準確地從親本細胞傳遞到細胞分裂後形成的兩個子細胞中的相同DNA區域。
  • Nature:開發出Cas9-MMEJ可編程基因編輯方法,有望治療143種由DNA微...
    2019年4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CRISPR-Cas9和一種很少使用的DNA修復途徑編輯和修復一種特定類型的與微重複(microduplication)相關的基因突變。這種可編程基因編輯方法克服了之前在基因校正中所遭遇的低效率。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雙劍合璧」——李大力組開發新型雙鹼基基因編輯器
    Credit:李大力課題組據 ClinVar 數據顯示,人類約58%的遺傳疾病是由於鹼基突變引起的【1】。CRISPR/Cas9技術可實現精確的鹼基修復,但其效率低下(0.1%-5%),且存在非靶向切割,高度精確修復能力的極大地限制了廣泛的的應用。
  • Science:新突破!3D類腦組織中進行基因編輯和譜系追蹤的新方法
    Esk等人試圖通過將腦類器官與一種基於基因編輯的新技術CRISPR-Cas9相結合的方法,來克服上述問題。在CRISPR-Cas9技術中,引導性RNA(gRNA)被設計成能夠與即將被編輯的DNA序列結合的形式。Cas9酶隨後與gRNA結合併使DNA鏈斷裂。
  • 特別梳理|基因編輯進入了新時代
    一年後,David的團隊開發了腺嘌呤鹼基編輯工具,可逆向改變鹼基的類型(詳見BioArt報導: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明尼蘇達大學的HHMI研究員Reuben Harris說,鹼基編輯器融合了兩種功能強大的蛋白質,創造了基因編輯的新方式。
  • mtscATAC-seq: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與染色質分析新方法
    為了建立mtscATAC-seq技術,作者們首先對業內廣泛使用的10x Genomics平臺中基於液滴的scATAC-seq技術的工作流程進行優化。根據最近的研究,基於液滴的scATAC-seq技術能夠在每個實驗組中對數千個細胞的染色質可及性進行分析【2】。因此,通過對該實驗流程的優化可能有助於富集轉座酶可及性的線粒體DNA。
  • Cell:人類結腸癌蛋白質基因組學分析揭示出新的治療策略
    2019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貝勒醫學院、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華盛頓大學、範德堡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衛生科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患者的結腸癌組織產生的全部基因和蛋白的分析,對這種腫瘤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並指出新的癌症生物學機制和可能的新治療策略。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能基因編輯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界中潛在的基因編輯工具並不止於CRISPR,還有更多的工具仍有待人類開發!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改造反轉錄子,並試圖將這種由DNA、RNA和蛋白質組成的神秘複合物轉化為潛在的、可以用來改變單細胞生物基因組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 年終盤點:2018年基因編輯盤點
    他們隨後利用大量的序列數據開發出一種稱為FORECasT的機器學習計算工具,該工具能夠僅使用靶DNA序列來預測修復後的DNA序列。與此同時,HMax W.它在未來有助於加速開發出新的更加安全的治療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其他疾病(包括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的療法。2018年7月,Michael Kosicki等人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能夠導致基因組上的靶位點附近發生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這些重排導致之前相隔遙遠的DNA序列被拼接在一起。
  • 細菌的另一種防禦系統,也有基因編輯潛力
    Doudna獲得,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基於這項由細菌/古菌的防禦系統改造而來的技術,研究人員能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並有望更改某些生物的生命周期。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該研究的主要突破有:1)開發了一種基於三代單分子測序平臺的高靈敏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方法—SCAN-seq (Single cell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full-length RNAs by Nanopore platform),能夠在單細胞解析度直接獲取全長轉錄本序列信息,表現出高靈敏度和高穩健性,在小鼠胚胎幹細胞每個單細胞中可以檢測到8000
  •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科學家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27:33 日本東京大學Makoto Nakanishi研究小組開發出p16報告基因小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