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特異性強、應用範圍廣等特點。近年來,科學家將合成生物學理念融入Cre-loxP重組酶系統中,開發出了一系列調控式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如化學方法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紫光/藍光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但這些誘導系統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且紫藍光的組織穿透性差,極大地限制了Cre-loxP重組酶系統在動物體內的應用。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他們利用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研究人員將Cre重組酶分成CreN59(第1–59個胺基酸)和CreC60(第60–343個胺基酸)兩部分,其中CreN59與Coh2蛋白融合被組成型啟動子表達,CreC60與DocS蛋白融合被遠紅光誘導表達(圖1)。

 

圖1 FISC工作原理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優化不同啟動子、不同質粒量、蛋白間連接肽以及不同Cre重組酶作用序列,得到了最優版本的FISC系統,最佳誘導基因表達倍數高達約120倍。另外,在哺乳細胞中測試了FISC系統動力學表徵,結果顯示在不同的報告蛋白和不同的細胞系中,FISC系統都展現出良好的調控效果。在HEK-293細胞中,FISC系統具有光照強度和時間依賴性以及高度的時空特異性(圖2)。

 

圖2 FISC的動力學表徵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流體動力學注射法將FISC系統遞送到BALB/c小鼠體內,探究FISC系統在體內的工作情況,並與目前已發表的兩套藍光調控Cre-loxP系統進行比較。結果,顯示FISC系統在體內展現出更高效的基因重組效率(54.4倍),這也充分體現了遠紅光的組織穿透性優勢,進一步證明了FISC系統在動物體內極具應用優勢(圖3)。

 

圖3 FISC系統在體內重組的工作情況

 

進一步地,研究人員採用電轉的方法,將FISC系統遞送到tdTomato轉基因報告小鼠肌肉中,小鼠經遠紅光照射後,在體內誘導合成的Cre重組酶會切割基因組上的loxP序列,切除STOP序列,表達tdTomato紅色螢光蛋白。結果發現,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FISC系統均展現出比藍光調控的Cre-loxP系統更高的DNA重組效率。

 

葉海峰介紹,腺相關病毒AAV因為其具有免疫原性低和非整合性等優勢,目前是臨床治療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基因載體。為了實現體內高效遞送,研究人員將FISC系統構建在AAV載體上,利用AAV病毒將FISC系統遞送到tdTomato轉基因報告小鼠中。通過觀察小鼠活體成像和肝臟成像,與黑暗組小鼠相比,光照組小鼠紅色螢光蛋白表達量顯著升高(圖4),說明利用AAV載體成功實現了FISC系統在小鼠體內介導的DNA重組。

 

圖4  AAV病毒將FISC系統遞送到tdTomato轉基因報告小鼠

 

「FISC系統在體內外實現了精準可控的基因改造,並具有深度組織滲透能力和低毒性。」葉海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該研究將有望為細胞的命運圖譜的研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動物模型的構建等提供一種新策略。

 

據悉,該研究是葉海峰課題組在光遺傳學應用上的進一步的研究成果。2017年,該課題組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報導了一種遠紅光(730nm,LED)調控的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並實現了智慧型手機遠程控制光敏細胞釋放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目標。2018年,該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將遠紅光調控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與CRISPR-dCas9技術相結合,開發了遠紅光調控的CRISPR-dCas9內源基因轉錄激活裝置(FACE),可實現表觀遺傳操控以及誘導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神經細胞。2020年,該課題組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研究論文,將遠紅光調控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與CRISPR-Cas9技術相結合,開發了一個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FAST),通過對小鼠腫瘤中的致癌基因進行編輯,成果實現了光控抑制腫瘤生長。一系列研究工作進一步拓展了光遺傳學工具箱,為精準可控的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奠定了研究基礎,進一步推動了基於光遺傳學的精準治療和臨床轉化應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53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特異性強、應用範圍廣等特點。近年來,科學家將合成生物學理念融入Cre-loxP重組酶系統中,開發出了一系列調控式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如化學方法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紫光/藍光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維納斯捕蠅草重組了自身現有基因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訂立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工程重組候選...
    格隆匯 9 月 29日丨中國生物科技服務(08037.HK)公告,公司一間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深圳金領域生物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深圳金領域")已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訂立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工程重組候選疫苗細胞株("基因工程重組候選疫苗細胞株")技術轉讓協議("技術轉讓協議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技術專刊:Cre-loxP基因重組技術
    Cre-loxP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特異位點的基因敲除、基因插入、基因翻轉和基因易位,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均有廣泛應用
  •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世上又有了六個「小豬堅強」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7-24 20:05 來源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年初以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統籌和支持下,多家企事業單位聯合攻關、快速行動,同步推進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先後有14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3個技術路線的5款疫苗進入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為兌現我國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承諾提供有力支撐,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堅定信心。
  • 我校校友在基因克隆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
    傳統的DNA同源重組一般使用大腸桿菌 lambda噬菌體Red 操縱子中的 Red-alpha, Red-beta 和 Red-gamma 來實現線性DNA片段和環狀DNA之間的重組,這項由張友明博士在1998年開發的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
  • 北大團隊發展最新單細胞多重組學測序技術—新聞—科學網
    單細胞三重組學測序技術 癌症中兩個細胞亞群的DNA拷貝數差異 2016年2月23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黃巖誼研究組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暨北京大學第九臨床醫學院肝膽胰外科彭吉潤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單細胞三重組學測序揭示肝癌細胞基因組
  • 【科學網】東北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獲歷史性突破
    其中,牽頭完成的兩項成果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取得了建校以來的歷史性突破。其中,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單位牽頭完成的項目「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單位牽頭完成的項目「生產全流程多目標動態優化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理論及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東北大學作為第一單位完成的項目「貧雜鐵礦石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工業示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東北大學參與完成的項目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兩位科學家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基於此技術,研究人員能夠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對於生命科學研究產生突破性影響,並有望帶來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那麼,基因編輯技術究竟是什麼,將給醫學領域帶來哪些突破,基因編輯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投資機會又如何呢?
  • 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關鍵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試採過程中,在中國地質調查局試採現場指揮部組織和領導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孫寶江、廖華林所在團隊分別承擔了「海洋動態壓井混合裝置」和「儲層改造地面試驗與工具現場技術服務」課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關成果得到高度認可,為試採成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多倍體物種,尤其是年輕的多倍體植物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非同源染色體重組事件,這些重組事件導致甘藍型油菜內部的遺傳變異非常豐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信息團隊副教授楊慶勇說。 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為了提高油菜的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目標性狀,國內外油菜遺傳育種科學家持續地將白菜、芥菜等種質資源中控制重要性狀(如抗性等)的遺傳位點,通過雜交或者遠緣雜交等手段導入到甘藍型油菜中,進一步豐富了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新突破!首款基因工程重組「蛋白A免疫吸附柱」問世
    那麼,基因工程重組「蛋白A免疫吸附柱」醫療高新技術成果到底是個什麼「神操作」?據了解,這一成果是湘籍留英歸國醫學家陳校園博士,率領國內一支頂尖醫學科研團隊,經過十年艱苦努力、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研製開發成功的。
  • 日本基因重組技術獲新成果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茨城縣筑波市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22日向媒體公布,已經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朵藍菊花。今後這一技術將向不必和野生品種交配,一般種植戶即可培育的方向努力,有望於10年內實現商品化進入市場。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