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2020-11-25 澎湃新聞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7-24 20:05 來源:澎湃新聞

自然光下的小鼠與遠紅光下的小鼠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 供圖

繼7月10日在Science Advances 上發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後,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利用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理念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

(簡稱FISC系統)。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在擬南芥、水稻、果蠅、斑馬魚、小鼠等多種高等真核生物體內均被廣泛應用。

該研究成果是繼遠紅光控制細胞命運、遠紅光控制基因編輯之後,又一重要應用,拓寬了光遺傳學的應用領域。

傳統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存在早期胚胎致死和長期表達的毒性問題。

為了解決毒性、組織穿透性差等問題,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以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730nm,LED光源),實現了非侵入性、安全有效遠程無痕控制。

在課題組多年的研究經驗和積累之上,研究團隊將Cre重組酶分成CreN59和CreC60兩部分,它們在DocS與Coh2蛋白自發相互作用下,重新形成有功能的完整Cre重組酶,進而識別報告基因中loxP位點,切除阻止基因表達的STOP序列,從而啟動目的基因表達。而CreC60與DocS融合蛋白,被遠紅光誘導表達。

 FISC系統工作原理

按照預期設計系統元件後,研究團隊人員在人胚胎腎細胞HEK-293中進行測試,發現結果並不理想,在黑暗條件下的背景過高。如何進一步降低本底的洩露至關重要。研究團隊人員通過優化不同啟動子,不同質粒量,蛋白間連接肽以及不同Cre重組酶作用序列,終於獲得了最優版本的FISC系統。

為了將該系統進一步用於臨床治療,研究團隊利用AAV病毒將FISC系統遞送到轉基因報告小鼠體內。通過觀察小鼠活體成像和肝臟成像發現,與黑暗組小鼠相比,光照組小鼠的螢光蛋白表達量更高。這充分說明,利用AAV載體,成功實現了FISC系統在小鼠體內的高效DNA重組。

研究人員表示,FISC系統

成功在體內外實現了精準可控的基因改造,具有非侵入性、低毒性以及空間特異性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葉海峰研究員。2017級博士研究生吳嘉麗、王美豔副研究員和已畢業2018屆碩士研究生楊雪平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團隊介紹,本研究是葉海峰課題組在光遺傳學應用上的進一步的研究成果。2017年,該課題組開發遠紅光調控的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並實現了智慧型手機遠程控制細胞釋放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目標。2018年,該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報導了遠紅光調控的CRISPR-dCas9內源基因轉錄激活裝置(FACE),可實現表觀遺傳操控以及誘導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神經細胞。2020年,該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 上報導了一個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FAST),通過對小鼠腫瘤中的致癌基因進行編輯,成果實現了光控抑制腫瘤生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基因重組,光遺傳學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理念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
  • 葉海峰團隊再給光遺傳學添上一大利器,這次劍指基因重組技術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 non-invasive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Cre
  • 華東師範大學科學家課題組在光控基因重組領域再獲進展
    繼7月10日在Science Advances 上發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後,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再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A non-invasive far-red light-induced
  • 華東師範大學李大力團隊研發超高活性基因編輯器
    華東師範大學李大力課題組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攻關,研發出系列超高活性胞嘧啶鹼基編輯器(hyCBE),這一系列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針對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展示出基因治療的巨大潛力。該研究於5月11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  「這一組鹼基編輯系列新工具,在實現更高編輯效率和更寬編輯窗口的同時,仍然保持了其精準的工作性能。」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特異性強、應用範圍廣等特點。近年來,科學家將合成生物學理念融入Cre-loxP重組酶系統中,開發出了一系列調控式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如化學方法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和紫光/藍光誘導的Cre-loxP重組酶系統。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
  • 光遺傳學——照進細胞的一束光
    Gardner是紐約城市大學先進科學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家,他是使用光控制蛋白活動(即光遺傳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利用他和其他蛋白質工程師研發的工具,科學家現在可以利用LED或雷射閃光對諸如信號傳導或信號移動過程進行微觀層面的管理,而不是僅僅觀察這些光。例如,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開或關閉蛋白,或是在細胞內來回移動細胞器。
  • 又一基因工具實現光控!可使試驗鼠局部變異
    我國科學家將這個「戰術」巧妙地融合進基因重組系統中,不僅實現了對基因重組的有效控制,還解決了此前困擾學界很久的生物學毒性、組織器官特異性、組織穿透性差等問題。7月24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我國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團隊開發的這一全新生物學系統——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
  • 又一基因工具實現光控!可使試驗鼠局部變異
    我國科學家將這個「戰術」巧妙地融合進基因重組系統中,不僅實現了對基因重組的有效控制,還解決了此前困擾學界很久的生物學毒性、組織器官特異性、組織穿透性差等問題。7月24日,《自然·通訊》報導了我國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團隊開發的這一全新生物學系統——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
  • 基因編輯可光控!華東師大團隊歷時 5 年:解決「脫靶」、抑制腫瘤
    如果說要實現上述所有結果只能用一項黑科技,這項技術必然是「基因編輯」——對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新興基因工程技術。有了工具是好事,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最好是能實現精準的智能控制。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就聯合浙江大學藥學院團隊,共同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控分割型 split-Cas9 基因編輯系統(FAST 系統)。
  • Science亮點 | 電遺傳學——新一代精準化細胞調控的工具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Martin Fussenegger團隊、華東師範大學葉海峰團隊、西湖大學解明岐等合作在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lectrogenetic cellular insulin release for real-time glycemic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
  • 光敏蛋白施援手,科學家可定時定點重組基因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團隊近日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這種融入了光控系統的重組酶,能夠像祝家莊部隊一樣在LED遠紅光照到的地方啟動「戰鬥」,不僅實現了對基因重組的有效控制,還解決了此前困擾學界很久的生物學毒性、組織器官特異性、組織穿透性差等問題。
  • 光敏蛋白施援手,科學家可定時定點重組基因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葉海峰團隊近日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這種融入了光控系統的重組酶,能夠像祝家莊部隊一樣在LED遠紅光照到的地方啟動「戰鬥」,不僅實現了對基因重組的有效控制,還解決了此前困擾學界很久的生物學毒性、組織器官特異性、組織穿透性差等問題。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活新冠病毒:瑞士團隊利用已知基因序列構建
    近日,瑞士一個科研團隊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礎上,通過反向遺傳學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構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該技術能高效合成新冠病毒,尤其在新暴發病毒尚未被成功分離出之前,可以幫助科學家儘快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且該替代方案更為高效、安全。
  • 可操控植物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問世
    Zurbriggen研究組開發了可用於植物基因表達操控的光遺傳學工具。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據研究人員介紹,光遺傳學是用光控制細胞過程的遺傳方法。它提供了對生物信號和代謝過程的時空、定量以及可逆地控制,從而克服了化學誘導系統的局限性。但是,光遺傳學在植物研究方面滯後,因為生長所需的環境光會導致系統激活。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植物可用的光開關元件(PULSE)解決了這個問題,PULSE是一種在環境光下可逆地控制植物中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
  • 華東師大開發出一種新型遠紅光控制基因編輯...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簡稱FAST系統)。 該FAST系統不僅在體外培養的多種哺乳動物細胞中實現了內源基因的時空特異性光控基因編輯,而且可以對動物體內成體細胞實現光控基因編輯。
  • LED照一照 「基因剪刀」就能指哪剪哪
    現在,我國科學家終於為「基因剪刀」創建了可行的光控開關——  通過感光元器件實現對事物的控制,「光控」在現實生活中已慢慢普及,例如手機人臉識別解鎖、汽車霧燈自動開啟……這次被光操控的是基因編輯。我國科學家的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LED發出的730nm(納米)的遠紅光可激活系統進行基因編輯工作。」
  • 基因篩查新工具:南開大學團隊研獲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
    但是對於遺傳學研究尤其是隱性遺傳基因功能的探索,二倍體細胞往往由於存在等位基因而使得該研究很受限。而單倍體細胞中只有一套染色體,大大降低了其基因組的複雜程度,更加有利於純合子基因型的獲得,是極具價值的遺傳學研究工具。「簡單說,兩套染色體相當於『雙保險』,如果對其中一個基因進行調控,由於存在對應的等位基因『備份』,使得被改變的基因不能立刻突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