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也能抑制腫瘤生長?華東師大開發出一種新型遠紅光控制基因編輯...

2020-12-06 騰訊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簡稱FAST系統)。

該FAST系統不僅在體外培養的多種哺乳動物細胞中實現了內源基因的時空特異性光控基因編輯,而且可以對動物體內成體細胞實現光控基因編輯。研究人員還利用該系統對小鼠腫瘤中的致癌基因進行編輯,實現了光照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今天凌晨,該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近年來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既保證了良好的打靶效率,又更加簡便、快捷、高效,且成本也大大降低,廣受科學界矚目,成為生命科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技術。

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應用時會由於其不可控性產生脫靶效應,帶來嚴重、不可預估的副作用;此外,也無法實現時空特異性的精準基因編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該研究以低強度的遠紅光(730 nm LED光源)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該精準、時空可控的FAST系統是葉海峰研究團隊巧妙利用合成生物學、光遺傳學、基因編輯等多學科技術交叉手段,將紅細菌中響應遠紅光的蛋白BphS,鏈球菌中的轉錄因子BldD以及釀膿鏈球菌中的Cas9核酸酶經理性設計、組裝、拼接和重編程而成的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該系統展現出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高度時空特異精準性以及強組織穿透性等體內應用優勢,提供了一種新型可控的基因編輯工具。

葉海峰研究員表示,這項研究作為一個精準、時空可控的基因編輯技術平臺,擴展了當前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箱,有望應用於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遺傳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精準可控治療。

本研究成果是在葉海峰課題組近年來的光遺傳學研究基礎之上取得的進一步研究成果。

2017年,該課題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封面文章),文章報導了一種遠紅光(730 nm)調控的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並實現了智慧型手機超遠程控制光敏細胞釋放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目標,顛覆了傳統口服和注射降糖藥物控制血糖的方法。

2018年,該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將遠紅光調控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與CRISPR-dCas9技術相結合,開發了遠紅光調控的CRISPR-dCas9內源基因轉錄激活裝置(FACE),可實現表觀遺傳操控以及誘導幹細胞分化為功能性神經細胞。該系列研究工作進一步拓展了光遺傳學工具箱,為哺乳動物細胞治療,細胞基因組的精密時空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調控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轉化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進一步促進了基於光遺傳學的精準治療和臨床轉化研究。

作者:許琦敏

圖片:華東師範大學葉海峰課題組提供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光照抑制小鼠腫瘤生長?上海科學家開發遠紅光控制基因編輯系統
    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應用時由於其不可控性會產生脫靶效應,帶來不可預估的副作用;此外,也無法實現時空特異性的精準基因編輯。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日前,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他們利用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
  • 基因編輯可光控!華東師大團隊歷時 5 年:解決「脫靶」、抑制腫瘤
    如果說要實現上述所有結果只能用一項黑科技,這項技術必然是「基因編輯」——對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新興基因工程技術。有了工具是好事,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最好是能實現精準的智能控制。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就聯合浙江大學藥學院團隊,共同設計出一種新型光控分割型 split-Cas9 基因編輯系統(FAST 系統)。
  • 亮點推薦 | 葉海峰團隊利用「光刀」實現基因時空特異性精準編輯
    ,開發了一個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簡稱FAST系統),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的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他們利用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
  • 葉海峰團隊再給光遺傳學添上一大利器,這次劍指基因重組技術
    研究團隊利用該課題組前期開發的遠紅光調控的哺乳動物細胞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4】,將能響應遠紅光和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響應c-di-GMP的BldD蛋白以及Cre重組酶進行合理拼接組裝。
  •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上發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後,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理念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
  • 照一束光就能控制基因重組,華東師大團隊研發光遺傳學新工具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 供圖繼7月10日在Science Advances 上發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後,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理念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以上證據表明GSDME可能是一種腫瘤抑制因子,這促使科學家們探究GSDME是否以及如何起抑癌作用。為重新激活GSDME的抗腫瘤活性,研究團隊在小鼠癌症模型中誘導了GSDME的異位表達。結果顯示,GSDME可將具有免疫學意義的『冷』腫瘤轉變為免疫系統可以控制的『熱』腫瘤,抑制腫瘤的生長。
  • Nat Commun:一種新型的分子策略有望抑制機體腫瘤的形成
    FASN是否能作為一種開發新型癌症療法的潛在靶點。非依賴性生長(anchorage-independent growth)會增加線粒體所產生的自由基的水平,當達到特定水平後,其就會抑制癌細胞生長最終導致其死亡,那麼細胞如何避免這種後果呢?利用FASN;由於FASN能調節消除過量自由基的還原性羧化作用(reductive carboxylation)過程,因此,當阻斷FASN後,自由基就會以一種失控的方式積累,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 730nm遠紅光LED對植物生長的兩大影響
    光照對於植物生長的影響——光合作用和光敏色素  通常植物的生長發育會依賴太陽光,但蔬菜、花卉等其他經濟作物的工廠化生產、組織培養及試管苗的繁殖等還需人造光源進行補充光照,以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植物細胞內部的葉綠體。
  • 北大開發新型光敏crRNA,實現對基因編輯高時空解析度調控
    近年來,CRISPR技術通過Cas蛋白靶向基因並對其進行定點操作,從而突變或修正靶基因。與此同時,CRISPR技術還在基因治療、核酸定位以及核酸檢測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由此看來,作為一種目前廣泛使用的基因編輯工具,對具有高時空解析度的CRISPR/Cas9系統進行精確控制是研究基因調控和編輯的必要條件。
  • 華東師範大學科學家課題組在光控基因重組領域再獲進展
    繼7月10日在Science Advances 上發表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後,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再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A non-invasive far-red light-induced
  • Nat Commun:激活蛋白CD11b可抑制腫瘤生長
    他們發現CD11b促進骨髓細胞發育成一種稱為M1巨噬細胞的細胞亞型,M1巨噬細胞的功能是抑制腫瘤生長。然而,腫瘤通常抑制CD11b活性,導致骨髓細胞發育成一種不同類型的細胞亞型,即M2巨噬細胞。M2巨噬細胞實際上抵禦在對抗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T細胞,而且它們還分泌生長因子並促進新血管產生,從而允許癌症生長和轉移。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編輯安全性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問世以來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利用這一技術開發的基因療法在醫療健康領域中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CRISPR/Cas9技術能夠對基因組在指定位點進行基因編輯,但是對這項技術的一個常見的憂慮是擔心基因編輯會在不該出現的地方發生。
  • LED照一照 「基因剪刀」就能指哪剪哪
    前一種蛋白讓光和生物體『接上頭』,後一種蛋白又『連結』上了DNA。」葉海峰說,這種「跨界打通」意味著有很多工作可做,因為只要信號能傳導到DNA,就能推進生物學的操控。  葉海峰團隊以放線菌中的BldD蛋白為基礎,將其親和DNA序列與哺乳動物的轉錄激活子融合,創製了一個雜交型的轉錄激活子,這一開關成為按下基因編輯「啟動鍵」的關鍵元件。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新「基因剪刀」載體 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朱敏 景明)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協同抗癌聯合療法 有望靶向治療多種類型的癌症
    ,研究者表示,所有製劑都能包裹到攜帶蛋白外殼的納米膠囊中,隨後被運輸到腫瘤中,在腫瘤中,光照射會誘發一系列級聯事件,從而破壞腫瘤細胞。然而,某些癌細胞會進化出耐藥性,這樣藥物就無法進入癌細胞或者癌細胞會快速進行損傷DNA鏈的修復,為了增強療法的作用效力,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化療和光動力療法製劑相結合開發出了一種組合性抗癌療法,所有製劑都能被包裹到納米膠囊中並被運輸到腫瘤細胞中去。
  • Mol Cell: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
    2014年10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經典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即編輯已知的DNA序列,通過增加、刪除基因來實現基因功能的激活或者抑制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檢測了6種關鍵的分子元件,其或許可以幫助開發新型的基因組的編輯系統,即CRISPR-Ca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