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並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北京時間219日,來自9個國家的27公共衛生科學家聯名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通訊文章,聲援中國抗擊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中的科研、公共衛生、醫務工作者。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參與此次聯名信的多位國外科學家都和中國科學家合作或交流過,比如美國斯考克羅夫特國際事務研究所的Dennis Carroll和非盈利組織環保生態健康聯盟的Peter Daszak,在幾年前訪華時就希望與中國科學家一起發起「全球病毒組研究計劃」。

他們中很多人在公共衛生領域都享有盛名。如英國皇家學會的Jeremy Farra爵士美國疾控中心傳染病中心前主任James M Hughes,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前主任Rita Colwel,尼帕病毒的發現者之一、馬來西亞醫學科學院教授Sai Kit Lam,世衛組織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絡(GOARN)指導委員會成員John S Mackenzie等等(27位科學家詳細名單附後)

27位科學家高度認可自新冠病毒出現以來,中國的科研、公共衛生、以及醫務工作者努力而高效的工作。但在疫情發展的同時,「實驗室病毒洩漏」「人為製造新病毒」等流言在網絡上持續傳播,其中大部分圍繞中科院武漢病毒所。

27位科學家在聲明表示,來自世界各國的科研工作者已經對引發該疾病的病原SARS-CoV-2的全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公開發表了結果,這些結果壓倒性地證明了該冠狀病毒和其他很多新發病原一樣來源於野生動物。

他們還說,在這次疫情中相關數據迅速、公開且透明的共享如今正受到關於該疾病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他們強調,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外,別無它用。

「我們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呼籲:促進科學的論證和團結,而非誤傳和猜想。」

27位科學家寫道,他們分別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義大利和中國9個國家

這份聲明發表後,在中國學術和輿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位國內科學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這次的聲明讓我感動這應對了一句話:科學無國界。

從此次國際科學家聯名聲援也可以看到科學認識對於疫情防控非常重要。上述受訪科學家希望大家在輿論上能夠堅持科學地對待疫情,而不是傳播他人發的謠言、偏見,或陰謀論,否則只能損害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工作。同時,他表示,科學家如果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也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工作,增強公眾科學素養。

相關連結: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418-9

 

參與此次聯名信的27位專家包括:

Charles Calisher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蟲媒病毒處主任、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齧齒動物傳播病毒的生態學和流行病學蟲媒病毒生態學流行病學病毒診斷病毒分類學病毒進化

Dennis Carroll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新發病威脅部主任專注於熱帶傳染病瘧疾的生物醫學研究

Rita Colwell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科學促進協會(AAAS主席,現為美國馬裡蘭大學教授,聚焦全球傳染病以及水與健康

Ronald B Corley 波士頓大學國家新發傳染病實驗室主任,研究免疫反應感染的免疫後果

Peter Daszak 生態健康聯盟衛生總裁兼執行副總裁,研究NipahHendraSARS和禽流感等對人致命的新型人畜共患病毒

Christian Drosten 德國柏林慈善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專注於病毒進化和生態學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和分子病毒學研究

Luis Enjuanes 西班牙馬德裡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研究員,研究冠狀病毒

Jeremy Farrar 英國惠康基金會董事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專注於全球健康

Hume Field 澳大利亞野生動物健康局副主席昆士蘭州傳染病中心首任主任兼首席科學家,研究與蝙蝠有關的新興傳染病,包括SARS樣冠狀病毒和Nipah病毒

Josie Golding 英國惠康基金會的流行病防範和應對計劃官員,聚焦流行病的防範和應對

Alexander Gorbalenya NCBI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以來擔任病毒學編輯,以及病毒學和病毒研究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聚焦生物信息學與病毒進化

Bart Haagmans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病毒科學系的病毒學家,專注於新發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尤其是冠狀病毒的研究,包括SARSMERS冠狀病毒

James M. Hughes 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工作,監測突發感染和抗菌素的耐藥性

William B. Karesh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顧問生態健康聯盟健康與政策執行副總裁,專注於衛生與政策

Gerald T. Keusch 波士頓大學醫學與國際衛生學教授,研究傳染性疾病

Sai Kit Lam 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新發傳染病項目,現為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亞大學教授,專注於傳染性病毒病演研究

Juan Lubroth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義大利羅馬),聚焦跨界動物疾病的控制

John S Mackenzie 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教授,專注於新發病毒性疾病蟲媒病毒(蚊媒病毒)研究

Larry Madoff 麻薩諸塞州公共衛生部傳染病和實驗室科學局醫學總監,研究傳染病

Jonna Mazet 新發大流行性威脅(EPT-2)計劃PREDICT-2首席研究員,美國國際開發署下一代勞動力聯合首席研究員,美國國際開發署W Smith首席研究員,聚焦新發大流行威脅

Peter Palese 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微生物學教授和微生物學系主任,聚焦RNA的病毒,特別是流感病毒研究

Stanley Perlman 愛荷華大學羅伊·J和露西爾·卡佛醫學院,研究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Leo Poon  香港大學,研究新發病毒,包括從研究RNA病毒的基礎生物學到開發傳染病的分子診斷工具

Bernard Roizman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專注於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的功能,尤其著重於病毒控制宿主細胞的機制以及開發用於治療人類癌症的治療性病毒研究

Linda Saif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研究冠狀病毒研究

Kanta Subbarao 世衛組織流感參考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墨爾本大學教授,專注於兒科和兒科傳染病

Mike Turner 英國倫敦威康信託基金會科學總監,研究涉及錐蟲寄生蟲的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和種群生物學

(上述名單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李薇整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網是我的最愛,只要還辦下去,我不在別的地方寫博文。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 該研究成果首次在玉米中全面解析了葉片表達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構建了玉米葉片轉錄調控網絡,分析了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對葉片形態、吐絲開花等農藝性狀的影響,解析了其在物種進化中的保守性和變化,提出了轉錄因子共結合是影響植物轉錄調控特異性的關鍵因素的新觀點。
  •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新聞—科學網
    8月29日,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聯合發布了《FMS(Federation of Management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解析Tim23 通道蛋白的三維結構,可明確與其功能至關重要的胺基酸位點,但該蛋白的三維空間結構一直未被闡明。安徽醫科大學聯合團隊在研究中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發現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結構特點。基於體外電生理實驗結果以及蛋白結構特點,他們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年輕的揚州大學引力和宇宙學中心表現亮眼—新聞—科學網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旨在向全球科學界傳遞來自中國友好、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聲音,共享中國系統、開放、活躍、協調的科研創新生態環境,並全球發布共同推動「科學無邊界 科技共同體」的聯合倡議。屆時,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院士領袖、中國領軍科學家將濟濟一堂,鼓勵國際科研協同和跨國合作,推動突破性創新與思想、分享培養年輕研究者的方法與路徑,促進科研成果的全球應用發展與產業轉化。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獲得了505份甘藍型油菜自交系共1.7Tb的重測序數據(平均每個品種覆蓋度9倍),最終鑑定出10,620,048個變異位點,結合關聯群體多年多點的含油量性狀,利用GWAS分析定位了27個高可信的含油量QTL位點,並對含油量QTL在不同環境中的效應進行了評估。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27所高校學子角逐「地質+」雙創大賽—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至27日,2020年「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產教融合高峰論壇暨第三屆「地質+」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地質科技創新創業園舉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7所高校師生、38個團隊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chem.2020.10005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是誰影響科學家的職業生涯
    ■武夷山 去年,12月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文化雜誌《鸚鵡螺》發表了5位科學家的回憶文章
  • 五位中國大陸科學家新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近日,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2015年度新當選名單發布。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全新催化劑理念開啟工業應用「綠色時代」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   科學網1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韓生教授、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以及兩校聯合課題組餘焓博士共同提出了「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這一全新的概念,獨闢蹊徑的催化劑製備理念避免了傳統催化劑的缺陷,或有望開啟催化劑工業製備和應用的「綠色時代」。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報告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團隊牽頭,聯合國際合作夥伴共同完成。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介紹說,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由全球業內頂級專家共同參與撰寫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也是首份由我國智庫發起、全球參與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
  • 27位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家都說過啥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於2000年,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27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他們或是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抱著科技報國的理念回到祖國,或是不顧高齡仍站在科研一線,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心聲,瞻仰大師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