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提高轉化效率,工業上多採用高溫、高壓等苛刻的反應條件,然而,這也導致反應能耗增加和不必要副產物產生等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團隊應邀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總結了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rgyChem上。

鄧德會表示,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過程不僅能降低反應能耗,還能更好地控制目標產物的選擇性,一直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追求的目標。該綜述系統總結了近年來低溫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等溫和條件下轉化碳一分子制高質化學品和燃料領域的研究進展,針對碳一分子轉化過程中催化劑的設計、反應過程以及能量輸入模式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對該領域存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chem.2020.10005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動態】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6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在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 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研究綜述
    ,系統總結並展望了熱催化、電催化、光催化技術在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轉化方面的研究進展。因此,甲烷的催化轉化在工業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甲烷分子的高度穩定性,以及高的C-H鍵能使其在溫和條件下的活化或轉化極具挑戰,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也因此被認為是催化化學領域中的聖杯式課題。目前,工業上甲烷的轉化主要是經水蒸氣重整製備合成氣(Syngas,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以及合成氣後續進一步轉化成各類有機化學品。
  • 大連化物所發表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研究綜述
    因此,甲烷的催化轉化在工業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甲烷分子的高度穩定性,以及高的C-H鍵能使其在溫和條件下的活化或轉化極具挑戰,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也因此被認為是催化化學領域中的聖杯式課題。目前,工業上甲烷的轉化主要是經水蒸氣重整製備合成氣(Syngas,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以及合成氣後續進一步轉化成各類有機化學品。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過程中,電催化劑是制約能量轉化效率以及經濟性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在CO2到甲醇轉化中仍缺少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梁永曄說,「由於分子一般導電性差且容易聚集,導致測得的催化性能往往較差並且會影響分子本徵催化性能的表露。一般採用與碳材料混合的方式來提高導電性,但是分子容易聚集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此次課題組採用全新的方法。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我研究人員實現甲烷在室溫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
    甲烷作為天然氣、頁巖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擁有最穩定的烷烴分子結構,具有高度的四面體對稱性,極難在溫和的條件下對其活化。因此,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被稱為化學領域「聖杯」式的研究課題。
  • 我國科學家找到室溫條件下轉化甲烷新途徑
    甲烷,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頑固分子」。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劑組合,室溫條件下,就可實現甲烷轉化。這為甲烷轉化為火箭推進劑燃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供了新方案,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研究人員在溫和條件下高效率地將甲烷轉化為甲酸
    甲烷在溫和條件下轉化為增值化學品或燃料已成為能源和催化領域最熱門的課題之一。然而,由於甲烷分子的高對稱性和低極化性,使得在溫和條件下活化甲烷具有挑戰性。此外,目標產物通常比甲烷反應性更強,容易過度氧化成溫室氣體CO2。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在溫和條件下高效地將甲烷轉化為甲酸(HCOOH)。研究成果12月29日發表在《Nano Energy》上。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其中的糖苷化連接使用了該課題組發展的一價金催化的「俞氏」糖苷化反應。該反應的給體容易製備、性質穩定、活化條件溫和,是實現該多糖合成的一個關鍵。 俞飈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合成中的另一個關鍵是對於多糖的保護基的脫除;在對128糖的合成過程中涉及到258個保護基的脫除,322個碳—氧鍵的斷裂,而多糖底物的溶解性會隨著反應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保護基的完全脫除具有很大的挑戰。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日,該團隊受邀發表題為Catalysis for Selected C1 Chemistry的前瞻性文章。
  • 「甲烷室溫催化」研究進展科普解讀—新聞—科學網
    ,在室溫條件下(25℃)直接將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催化並且轉化為其他化合物,實現了化學領域「聖杯」式難題的重大突破,邁出了甲烷室溫催化的第一步。甲烷室溫轉化與納米限域催化 研製甲烷室溫轉化的催化劑對科學家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被認為是化學領域「聖杯」式的難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一直致力於甲烷轉化高效催化劑的研究,最近他們終於製備出一種催化劑,能夠直接在室溫條件下完成甲烷的直接轉化。
  • 新方法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制甲酸—新聞—科學網
    溫和條件下實現CH4直接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或燃料是能源催化領域的熱點課題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CH4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分子篩催化劑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鐵(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CH4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納米能源》上。
  • ACS Catal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本研究成功的將碳材料-PMS活化體系應用於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反應中,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得到超過80%的苯甲醛選擇性,證明了活化的PMS在選擇性氧化有機醇類反應中的可行性。2. 碳納米管表面的C=O氧官能團為活化PMS的活性位之一。
  • 王少彬課題組: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碳納米管表面的親核型羰基氧和親電子型的過氧/超氧官能團為過硫酸鹽活化的主要活性位點。本文亮點1. 本研究成功的將碳材料-PMS活化體系應用於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反應中,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得到超過80%的苯甲醛選擇性,證明了活化的PMS在選擇性氧化有機醇類反應中的可行性。
  • 科學家提出可見光誘導溫和條件下醯亞胺脫羰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可見光誘導醯亞胺溫和條件下脫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展了一種「雙功能銠催化劑在可見光誘導下脫羰」的新策略,可實現醯胺類化合物在溫和(30-40℃)條件下的脫碳,以及與炔烴的加成反應。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 權威專家表示,基於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該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前景及很高的經濟效益,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據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目前已與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作為地球上豐度最高的酶,RuBisCO總質量約為7億噸,每年將地球上超過1000億噸CO2固定為有機物,是無機碳進入生物圈的主要途徑。CO2的同化既可降低溫室效應,緩解全球變暖,還可充分利用無機碳源。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