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11月6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鄒志剛團隊在《化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著重介紹了腫瘤治療中光催化材料在近紅外光、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

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傳統光催化反應使用的紫外—可見光在人體組織中的穿透深度僅有幾毫米,難以到達深層組織,受紫外—可見光激發的傳統光催化劑只適合用於治療淺表層腫瘤。近紅外光的穿透深度較紫外—可見光更大,但近紅外光激發的光動力療法通常需要消耗氧氣來產生具有細胞毒性的單線態氧,這一過程會加重腫瘤組織的乏氧狀況,從而限制光動力療法的療效。X射線穿透能力強,是治療深層腫瘤的理想光源,但放療易對腫瘤周圍健康組織造成損傷,具有較大副作用。雙光子激發、上轉換過程等新型物理機制,和基於高原子序數材料或閃爍體的X射線催化方案,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可行的答案。

當前,用於腫瘤治療研究的眾多光催化材料仍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才能最終投入臨床使用。在不久的將來,如下問題或許能得到解決:紫外—可見光最常用來觸發光催化反應,但是其應用受到低穿透深度的限制,如何控制紫外—可見光來觸發光催化反應治療癌症,突破穿透深度的限制?能否突破常規的活性氧機制,以避免腫瘤區域乏氧環境進一步惡化,其他光催化機制是否可能用於腫瘤治療?在生物體內具有一定還原性的環境中是否能夠產生足量活性氧,並用於攻擊腫瘤細胞中的DNA分子?如何準確地解釋體內光催化治療的過程,能否藉助原位表徵手段直觀地「看到」光催化材料在生物體內發生的作用?如何控制光催化材料的毒性和由代謝或免疫造成的藥物消耗?……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武漢市光電子國家實驗室開放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rechm.2020.10.0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
    11月6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鄒志剛團隊在《化學趨勢》上發表綜述文章,著重介紹了腫瘤治療中光催化材料在近紅外光、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如放療和化療)在低劑量下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高劑量下則對健康組織造成很大的損害。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張烜表示,該設計相當於將「只能開一把鎖」的「一把鑰匙」升級為「萬能鑰匙」,只需根據患者B細胞的抗體種類更換連接臂分子的抗原端,就可以定製化靶向殺滅不同種類的B細胞。 那麼,這一模型是否能經得住考驗?為此,研究團隊通過雜交瘤細胞模型驗證了該技術的有效性,並發現加入連接臂分子越多,殺滅雜交瘤B細胞的效應越強,呈現嚴格的連接臂劑量依賴效應。
  • 腫瘤免疫治療能否走出「圍城」—新聞—科學網
    近日,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召開,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首次披露了一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 治療癌症,能打疫苗 天津市北辰醫院腫瘤科主任杜學明做過2萬多臺手術,在臨床一線的工作經歷讓他深深感受到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治療手段帶給患者的痛,他一直想要尋找新的治療手段,減輕病人的痛苦。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 分子影像為腫瘤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自動化所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科合作,在分子影像應用於胰腺癌的介入光熱治療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而開發高效的可見光(約佔太陽光能量的43%)響應材料是目前光催化領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而當前無論是免疫檢查點療法還是CAR-T 細胞療法都是通過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實現的。」黃波表示,殺腫瘤的T細胞在對腫瘤細胞殺傷過程中,會逐漸進入一種過渡疲勞的狀態,逐漸喪失與腫瘤細胞「搏鬥」的能力,免疫學上將之稱為T細胞耗竭。 由此可見,阻斷T細胞耗竭或者逆轉耗竭的T細胞,使其恢復先前殺腫瘤細胞的能力,是提升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關鍵點。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近日,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教授張晗團隊聯合布法羅大學教授ParasN.Prasad、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教授謝中建,提出了基於黑磷材料的光免疫療法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近日,該科研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再次取得突破,三項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先後發表於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篇)及Angewandte
  • 全球首個CAR—T細胞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成果發表—新聞—科學網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劉玉京供圖) 3年前,當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CAR-T細胞療法應用於治療B淋巴細胞白血病時,這種以活的細胞作為藥物治療疾病的時代帷幕被徐徐拉開。 炎症風暴的困惑 所謂的CAR-T細胞治療是指,採用基因工程的手段,人為地改造T細胞,使其表面表達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以達到高度有效地識別腫瘤細胞的目的。
  • 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開幕 千人齊聚直播間—新聞—科學網
    4月25日,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拉開帷幕,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講述納米催化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時,有聽眾在直播間直呼過癮。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催化與材料」和「能源環境」兩大專場,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術大咖在線與觀眾分享科研故事。
  • 引爆腫瘤「小炸彈」 擴大免疫殺傷力—新聞—科學網
    此前,caspase-3一直被認為是細胞凋亡的標誌,響應各種內源和外源信號,GSDME的活化機制說明細胞焦亡在非感染性的生物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隨後,研究人員給小鼠注入一種特殊的化學小分子,該小分子可以打開GSDM和納米顆粒的連接,釋放出GSDM蛋白並轉位至細胞膜上打孔,誘導腫瘤細胞焦亡。 研究人員發現,同時注射了帶有GSDM的納米顆粒和化學小分子的小鼠體內的腫瘤幾乎完全消失。 雖然小鼠的腫瘤被全部清除,但這並不是因為所有的腫瘤細胞都發生了焦亡。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雙光子光動力療法治療深度腫瘤獲進展—新聞...
  • 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展現迷人前景
    原標題: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展現迷人前景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可通過催化底物的化學反應調控細胞的正常功能。而且,酶的催化活性異常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如癌症、細胞衰老等)。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然而,實際臨床上存在許多特殊的組織損傷,如骨腫瘤或皮膚癌組織手術切除後的組織缺損,需要在修復組織缺損之前先清除殘留的腫瘤細胞以免腫瘤復發。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 GST作為II期解毒酶,能夠催化穀胱甘肽(GSH)的巰基親核進攻親電性或疏水性物質,以實現其生理功能。它的多種亞型同工酶在許多腫瘤細胞系尤其是抗癌藥耐藥性細胞系中過表達,因而高信噪比檢測GST對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